《凌高极目》 纸本设色 179×95cm
他是当今画坛造诣全方位的最高寿书画家。99岁时,曾远赴云南观虎跳峡,登玉龙雪山,101岁登华山,102岁登泰山,都是为了写生。105岁时,他除了头发有些花白、耳有些背以外,走路不要人扶,且举止自如。直到108岁时,还在作画刻印,活到110岁仙逝。他是有“百岁画仙”之誉的晏济元。
《荷花》 纸本设色 43×33cm
晏济元: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氏。曾任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等职。1
潜心研习
1901年农历六月十三日,晏济元出生于四川内江县茂市镇万家场,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父亲晏辉廷为前清诸生,长于书画、治印,又善于经营农耕和糖坊。《水仙》
晏济元自幼就表现出艺术天赋,父亲着力培植,除亲授外,也延请内江名人、清末秀才张曲斋为晏济元教授古典诗词、魏晋书法、绘画技法,而后晏济元潜心研习。《木笔纹鸠》 纸本设色 105×54cm
《漓江红帆》
2
与张大千的深情厚谊
晏济元与张大千有姻亲之谊,张大千比他大两岁。童年时两人形影相随,一起玩耍,一起研习书画。那时候偶尔两人得到零花钱,总会相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买小人书。由于几乎都喜欢临摹八大山人、石涛等作品,所以外人看来,张、晏两人的作品有着相近的风格,同样的章法,气势恢弘,体现出对古代书画艺术的传承。《巫峡秋意》 纸本设色 185×96cm
1921年,动荡的时代令人苦闷。晏济元放下了画笔,毅然离开故乡,到成都寻求强国之路,用直接的、最彻底的方式为国尽忠。他先后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语,随后考入成都机械专科学校。1928年秋,晏济元又赴上海求学,幸运地与张善子、张大千兄弟重逢。他在上海寄寓张家6年,与大千兄弟一起创作、切磋,一同参加画展。《剪秋萝》 纸本设色 44×33cm
1930年,晏济元以仿石涛作品《人语响孤峰》、张大千以一幅《荷花》,参加柏林中德美术作品展,声名渐显。济世报国之心,让晏济元最终决定出国留学。1934年,晏济元远渡重洋,赴日留学。《紫木拙鸟》 纸本设色 125×68cm
在日期间,晏济元没有一日荒废对书画的研习。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晏济元想尽办法回国,到达天津时,张大千已在码头等候。随后两人同住颐和园乐农轩,吟诗作画,办画展,形影不离十几年,直至大千出国。《荷花》
1940年,北平沦陷。日伪势力网罗贤达,张大千接到聘书,晏济元以事关正义与民族气节,力劝张大千离开北平,张大千深以为然。随即晏济元带走大千的两个儿子和重要书画先行一步回重庆。两人后来还一同举办了抗日募捐展览。《瀑布图》 纸本设色 137×68cm
1947年晏济元在成都举办画展,张大千评价其作品: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尔后晏济元为生活所迫,卖画为生,大千则翩然出国远游,从此天各一方。1937年与张大千(左)在北京颐和园
3
宠辱不惊、厚积薄发一百年
1949年重庆刚解放,晏济元所学的工业技术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分到一家工厂担任技术工作,业余钻研书画。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57年晏济元被划为右派,但他并没有消极,而是更加努力工作。1963年,毛70岁生日,晏济元应郭沫若之邀作国画《红日青松图》祝贺,深受毛喜爱。1964年元旦,晏济元以四十余幅作品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朱德观后称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1962年与吴作人(左)、萧淑芳(右)在北京
画展后,晏济元不幸被自行车撞倒,长途颠簸回重庆,病情恶化,以至下肢瘫痪,从此一病不起达八年,外界甚至传言他已离开了人世。在夫人潘毅悉心照料下,晏济元奇迹般站了起来,还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执著,十几年没有一天间断书法和绘画,没有纸墨就在腿上比划。厚积薄发,晏济元在晚年焕发出惊人的创作能量。仕女画
晏济元是现当代画家中最长寿的一位,他99岁时,曾远赴云南观虎跳峡,登玉龙雪山,101岁登华山,102岁登泰山,都是为了写生。105岁时,他除了头发有些花白、耳有些背以外,走路尚不要人扶,且举止自如。《折桂图》 纸本设色 131×57cm
直到108岁时,还在作画刻印。在晏老生前的一次采访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养生秘诀。原来晏老一生禁烟酒,以咖啡代茶,不熬夜,睡前浴足。喜欢画画,喜欢把玩小刀。喜欢看动物的电视节目,而且喜欢吃西红柿和豆腐,在胃口好的时候特别喜欢吃红烧蹄髈、回锅肉。《高峨》 纸本设色 175×92cm
刚直不阿,宠辱不惊。晏济元一生,确实做到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