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祖宗不足法

时间:2024-01-22 22:46:39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语,出自修于元末的《宋史 王安石列传》。

所谓“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王安石(公元1021—1086)本人就曾因为当宰相时出现旱灾,被迫辞职。

“祖宗不足法”是指: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

“人言不足恤”意思,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三不足”论跟宋朝改革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时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注)。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由拥有大批土地的官员,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

值得留意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石破天惊,甚至是“大逆不道”的说法,原来并非出自王安石,而是当时的保守派如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强加给他的一个罪名。

话说在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司马光在主持考试时所拟定试题时,故意起了一道题目鼓动儒家子弟群起反对王安石。该题目说:《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意者古今异宜,《诗》、《书》陈迹不可尽信耶?将圣人之言深微高远,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耶?愿闻所以辩之。》

表面上,司马光是让考生“辩论”这三个问题,但他在题目里引导考生相信:王安石既认为考生一直奉为至高经典的《诗》、《书》等六经尽是“不可信的陈迹”,也不承认圣人之言深微高远,其用意是要把改革派妖魔化。

另一方面,王安石起了此题,也是旨在为难改革派。假设改革派不敢承认“三不足”(即“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变法就失去了理论根据;如果变法派敢于承认经过歪曲的“三不足”,就等于冒犯了一众儒生。

当时,支持改革的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识破了司马光的不良居心,下旨要求“别出策目”,并跟王安石商讨对策。王安石知道,无论承认还是否认“三不足”,都会上保守派的当,因此,王安石采取了一种模糊的对策,既不完全承认,也不直接否定。

《宋史 王安石列传》又指出,王安石尚未成为宰相之时,已名震京师。王安石以作风俭朴著称,甚至衣服肮脏了也不拿去洗,许多人都称赞他,但包括苏洵(公元1009─1066年)等文人却看他不顺眼,骂他“不近人情”,甚至撰写了一篇《辩奸论》攻击他。

《宋史 王安石列传》又指出,王安石性倔强,有自信,不会轻易让步。在讨论改革问题时,王安石跟朝廷中的保守派据理力争,他手持经义文本,长篇大论地说出自己的意思,众人都难不倒他。他又罗黜了许多朝中固执老人,重用慧黠的年青人,但朝中始终反对力量太大,终于王安石以“旱灾天谴”的理由求去,但后来赵顼又让他复出,不过一年多后,又再次罢黜了他。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