镯子看上去比较透,也比较绿,做工、抛光也还算不错,估计是戴了一段时间了,似乎还有点油润的感觉,不过这油润感不是玉质本身由里向外“透”出来的,而是被人的皮脂“滋润”后“浮”在上面的。
“看到颗粒了吗?”我用一个片状放大镜放在手镯前,让他们仔细观察。在放大镜下,稍稍留意就能够看到料子里面细小的颗粒状结构,仅此一项,就可立马排除和田玉、翡翠这两种真玉材质了。
“那是……?”朋友的朋友有些不解。
“这是石英岩质地的东西,是一种仿翡翠制品,行内一般叫做马来玉,全称叫马来西亚玉,也有叫马来翠的。虽然名字里带有马来西亚四字,其实跟马来西亚没有任何瓜葛,跟和田玉或者翡翠就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了。青翠欲滴的颜色也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染上去的,长期佩戴至少对手腕上的皮肤不好。”既然找到我了,既然是来求证的,即便不想让别人不爽,但事实摆在面前,我也只好实话实说。
据我所知,马来玉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泰国、缅甸及我国云南边境一带流行,因颜色与翡翠极为相似,看上去像是“难得的高档翡翠”,最初蒙骗了不少人,很多消费者甚至收藏家打眼上当,甚至有人为马来玉投入全副身家而倾家荡产。如今,马来玉被业界称为“山寨版”翡翠,其市场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内,有时候干脆沦为不法商贩骗人的道具,路边摊上的“古董、玉器”中,就时常能够寻觅到它们的身影。
其实,要判定究竟是不是马来玉并不难,除了在放大镜下观察结构、颜色总显得不那么自然之外,测密度更是相当准确的判别方法之一。和田碧玉的相对密度在3左右,翡翠更高一些,在3.33附近,而马来玉属于石英岩质地,也就是二氧化硅,密度则要低很多,只有2.6~2.65。密度差距不可谓不小,一试便知。还有比马来玉更迷惑人的,那就是近年冒出来的外蒙料——细腻、油润、翠绿、水头……都能做得乱真高档翡翠,但实际上就是一种高筋玻璃。甚至连玻璃中较常出现的气泡也被“做”掉了,硬度也跟钢化玻璃好有一比,除了老生常谈的密度仍然很难落在和田玉或翡翠的范围之内以外,经验不是很丰富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连玩玉多年的老手也会打眼。当然,这似乎有些偏离本文的主旨了,算是后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