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汉口路

时间:2024-01-11 19:21:40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汉口路

汉口路历史上属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现黄浦区的一条街道,俗称三马路。汉口路东起外滩,西至西藏路,长1593米。1846年开辟外滩到河南路一段,名为海关路。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长江中游港口汉口的名称正式命名为汉口路。东端为海关。中段山东路口一带,曾为全中国新闻业中心,《新闻报》和《申报》报社都设在此处。汉口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汉口路上的著名历史建筑有:中南大楼(中南银行),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申报馆,证券大楼旧址,扬子饭店等。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18-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80000317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 清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大清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骅骏商贸有限公司、市残疾人联合会

地址:汉口路50号(四川中路268-270号)

层数:4层;结构类型:砖混结构;建造年代:1908年;保护类别:三类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

汉口路50号,四川中路268-270号,市残联大楼(原大清银行)

通和洋行设计建造,典型的西式古典建筑,建筑立面构图严谨,纵向三段式划分明确,装饰集中于入口和转角部位,转角及南立面塔楼具有明显的场所标志作用,建筑物尽显欧洲古典主义的雅致和浓重。

曾为大清银行上海分行用房。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此宣告成立。又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产物保险公司使用。解放后一部分房屋归市民政局所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底层建筑为上海市盲人聋哑人协会、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场所;一部分由红光中学(后黄浦区教育学院)使用;一部分是民居。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

大清银行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原名为清政府的户部银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的户部改名为度支部,户部银行因而改名为大清银行。1912年1月3日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由吴鼎昌、叶揆初、宋汉章等发起成立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请求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获准后,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即在上海汉口路3号大清银行旧址开始营业,大清银行历史结束。成立目的主要是为了整理币制而设,铸造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是第一家中国的中央银行,也是第二家现代化银行。

四行储蓄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49-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337 四行储蓄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四行储蓄会大楼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化轻公司、广东发展银行

地址:汉口路四川中路口(四川中路261号)

层数:9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26年;保护类别:二类

四行储蓄大楼

四川中路261号,原为四行储蓄会大楼(大陆、中南、金城、盐业是当时上海著名的“四行”,联合组建四行储蓄会)。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26年建造。英国乔治式折衷主义风格。底层大厅汉白玉石柜台上有铜制矮栏栅和古典门洞式样小窗口。

原四行储蓄联合银行,后为上海化轻公司,曾经又为广东发展银行,现为上海银行。

中南银行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06-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086 中南银行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中南大楼/中南银行;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天津银行等

地址:汉口路110号

层数:8层(原6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17年/1921年/1994年加建2层;保护类别:三类

中南银行大楼

汉口路110号,原为中南大楼(中南银行)。马海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17-1921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划分,中部为塔司干巨柱式构图,底层入口三开间均饰塔司干式双柱门楣。

1921年6月5日,中南银行召开创立会,黄奕柱为该行董事长,胡笔江为总经理,7月5日正式开张。总行设于上海汉口路110号。与盐业银行、大陆银行及金城银行合称「北四行」。

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40-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14 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交通银行

地址:汉口路151号

层数:10层(含地下室2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48年;保护类别:二类

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旧址

汉口路151号,原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国华工程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现代派风格。立面简洁,外墙底部石砌,以上为褐色面砖饰面。汉口路主入口处作竖向线条处理,两侧立面以连续遮阳板形成水平线条构图。

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旧址

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是上海近代著名的“南四行”中实力最雄厚的一家。1909年,由原浙江官银号改组而成,初时称浙江银行,为官商合办,总行设在杭州,上海分行是1910年开设的,行址在北京路,当时上海分行的经理是杨汉汀。武昌首义成功后,1912年改组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当时由胡济生任董事长,总经理是李铭。这个银行除了商业上的业务外,兼管浙江省库。民国以后,总行由杭州迁往上海。民国四年(1915年)又将银行改组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总经理仍由李铭担任。1922年,总行迁至汉口路14号。第二年,官、商股份分离,杭州、兰溪、海门三个分行股划为官股,改为浙江地方银行,上海和汉口两处则改为纯商股,所以上海一处的银行名称便改为浙江实业银行。此时李铭仍为总经理。到了1934年,此银行还以180万元独资创办鼎新纱厂。另外,在杭州电气公司、汉口既济水电公司也有巨额投资。因此这是一个当时国内实力相当强的银行。

改为纯商业银行以后,总行迁至汉口路159号,并在百老汇路(今大名路)53号设立虹口分行。抗战胜利后,李铭改任董事长,总经理由陈选珍担任。1948年以后,银行名称又改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现存的大楼就是当时建造的。此银行在上海电力公司、闸北水电公司、美商泰山保险公司、英商业广地产公司、沙逊投资公司、沙利文食品公司等均有为数不少的投资。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公布编号:1A024;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25190000043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汉口路193号、223号、239号(江西中路215、209号;福州路198、200号)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解放初上海市人民政府曾设在此。公和洋行特纳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13-1922年建造。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有巴洛克装饰。沿街作周边式布置,环成内院,外墙全部石砌。立面强调横三段,比例和谐;底层基座用细面大块花岗石砌筑,留水平凹槽砌缝,拱券形窗洞;2、3层爱奥尼式倚墙列柱,2层窗楣以弧形与三角形的断檐山花相间;3、4层之间有大挑檐。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楼为日伪所盘踞。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从枫林桥搬迁这里办公,大楼改称市府大楼,工部局的历史在上海结束了。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曾一度设于该大楼内。1949年5月28日,陈毅市长在这里完成对旧市政府的接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此举行隆重仪式,升起了全市第一面五星红旗。
1955年市人民政府迁到外滩的原汇丰银行办公,原工部局大楼成为民政、市政工程、园林、卫生、环保等局的办公楼。目前正在修缮。

汉口路210号

汉口路210号

汉口路21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20-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308 汉口路200号花园住宅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花园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市公安机关服务中心

地址:汉口路210号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混结构;建造年代:1930年;保护类别:二类

略具哥特复兴风格。外观材质对比效果明显,窗套、入口和墙面装饰表现出哥特建筑特征。内部木楼梯雕饰精美。

申报馆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4-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078 申报馆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申报馆;现名称/现使用单位: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地址:汉口路309号

层数:5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18年;保护类别:二类

申报馆

从前上海人都把报纸叫成“申报纸”。有什么东西“用申报纸包一包”云云。确实《申报》是上海最早的、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它的创始人是外国人安纳斯特.美查、腓力德立克.美查兄弟俩人。这两人本来是茶商,后来与伍瓦德、蒲赖尔、瓦基洛等合伙,集资1600两白银,创办报纸。该报初名为《申江新报》,后来才改为《申报》,当时有赵逸如任报社经理,蒋芷湘、何桂笙、钱听伯、吴子让等人先后任主笔。最初《申报》隔天出版,后来改为每周6报(星期日不出)。

申报馆

《申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4月30日,在“创刊号”上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庶几留心事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于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馆

《申报》之报馆,最初在平望街(今山东中路)197号,清光绪八年(1882)迁至汉口路红礼拜堂对面。1907年上海金融家席裕福购下全部产业。民国元年(1912),席因资金周转不灵,便由史量才接办。从此以后,报业巨子史量才便大刀阔斧地对这份报纸进行了改革。

申报馆

史量才(1880~1934),上海青浦人,名家修,早年在育才、南洋等中学任教,1904年创办女子蚕桑学校,后来购得《申报》后便自任总经理。1929年又购进《新闻报》大部分股权,其后又创办《申报月刊》等,称得上是我国近代报业巨子。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九一八”事变后,竭力主张抗日,不断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支持宋庆龄等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最终被“军统”特务所害。

史量才对于《申报》的改革,首先改进印刷,向日本购得单式轮转印刷机,每小时可印6千份。其次是重建报馆大楼。报馆原为两层的砖木结构房。1916年始造5层的新楼。开业后,他又从英国进口最新的印刷机器。当时日销5万份,一个小时就能印完,成了国内最大销量的报纸。至1928年,印数达14万余份,难怪人们把任何报纸一律叫“申报纸”了。

《申报》应当说是一份进步的报纸,例如1932年所办的副刊“自由谈”,有黎烈文任主编,进步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郑振铎、陈望道、瞿秋白、郁达夫等纷纷撰稿。

《申报》报馆位于山东中路汉口路,大门开在西北角,此地两条马路交叉,人来人往,交通便利。此建筑为5层,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里面有房间百余间,可供编辑、采访、排版、印刷等,布局紧凑,在使用功能上是十分合理的。现在申报馆旧址也进行了商业开发,底楼部分已用作法式餐厅。

证券大楼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63 证券大楼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汉口路422号

证券大楼旧址

此证券交易所全称“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为ShanghaiChina Merchants Stock ExchangeLtd。此机构成立于民国九年(1920),由孙铁卿、范季美、张慰如等发起并改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而成立。民国十年5月20日,在九江路429号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原址开业,初定经纪人55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1日起,原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9年建立)证券业务并入,改称“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此时经纪人增加至80人,成为经办国内有价证券的最大的交易所。

证券大楼旧址

民国二十一年(1932)该公司在原址翻建8层证券大楼,由陆谦受设计,两年后(1934)完成。大楼除部分出租给银行外,大部分为证券交易所自用。

华商证券交易所大楼平面略呈工字形,中部8层,前、后5层,外墙面贴黄色面砖,处理得比较简洁。这类建筑风格在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建造得较多,这是受国际上现代派建筑思潮的影响,强调实用、经济、简洁大方,以其体型来显示建筑的造型美,也可以说是当时上海建筑的一种动向。可惜后来由于战事,建筑大为减少,未能作更多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一度取消证券交易,因此华商证券交易所也被取消,并入银行系统,此大楼改为上海交电家电商业(集团)公司,但建筑的名字仍叫“华企大楼”。

扬子饭店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0-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50 扬子饭店大楼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扬子饭店;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朗廷扬子金品酒店

地址:汉口路740号

层数:9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34年;保护类别:三类

扬子饭店大楼

据《建筑月刊》1933年第1卷第1-2期记载:

扬子饭店位于上海汉口路云南路转角。高凡八层。房间约三百余。设备精美,布置新颖,允推沪上各大旅社之翘楚。由李蟠建筑师设计打样。潘荣记营造厂承造。全部工程,需费百两。约今年八月中可告竣。

是一幢较典型的现代主义,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南立面逐层向内收缩形成台阶状造型。各立面为简洁垂直线条处理,在东南转角形成内收塔楼并重点装饰。外挑阳台简洁无装饰,铁花栏杆带装饰艺术派风格,底层墙面为新装修。

慕尔堂(沐恩堂)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I-37;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25190000046 慕尔堂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基督教慕尔堂;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沐恩堂

地址:汉口路西藏中路口(西藏中路316号)

慕尔堂(沐恩堂)

慕尔堂(沐恩堂)

慕尔堂(沐恩堂)

慕尔堂(沐恩堂)

沐恩堂原名慕尔堂,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传教士李德创立,位于虞洽卿路汉口路口(今西藏中路316)号。早期的慕尔堂建在汉口路云南路口,19世纪20年代教徒剧增,旧堂不敷使用,后来筹划募捐将原中西女塾(即现堂址)让给慕尔堂建造新堂,1929年开工,1931年落成。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担任建筑设计,邬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自由组合,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体现了他设计的特性。建筑群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西南角有塔楼一座,毗邻有4层附屋和附属学校。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教堂建成后,被当时称为建筑雄伟,居“全国各堂之首”。1936年有位美国教徒捐款,在塔楼顶部安装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了马达,可使闪亮的十字架四面转动,使教堂名气更大。1958年开始,黄浦区基督教各教派实行联合礼拜,定名“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教堂一度由南京中学使用。1979年起恢复宗教活动,教堂归回基督教管理使用。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