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林县张家骏
起初见到“张家骏”这三个字,是在涉县原曲秦氏宗祠门口。那顶天立地的通天式石刻门庭联,书写者即是“张家骏”。那个时候,山雨并不知道张家骏,号毓皖,就是河那边河南林县的人,更不知道他是清末癸卯科庶吉士,也不知道林县任村就有他的著名的“翰林院”。后来,妄评其书联,引岀了今林州的张皓先生。张皓先生长于文史,向山雨推介了大量相关资料,让山雨眼界大开。山雨也因此写了一些关于张家骏的文字。根据张皓先生提供的1920年北京敷文社编,商务印刷馆岀版的《最新官绅履历汇录》(第一册),查询历史名词,对张家骏的印象就不再拘限于著名的宫庭“翰林”书法家和后来加“司法佥事”两个头衔了;张家骏的人生形象在山雨心目中,日渐丰满起来。首先,说一说“翰林庶吉士”和“进士馆法政科毕业,授职编修”。“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文秘?),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皇帝的老师?)等责。张家骏能当如此“皇帝的近臣”,实荣幸之至。然而,时代毕竟到了清后期,竟然也与”法政”联结了起来,还“毕业”!早多少年,进士就是进士,没什么“法政科毕业”这一说。所谓“进士馆”,系清末变法成果之一京师大学堂的附属机构。是为新科进士初登仕途补求法政、理财等实学而设。光绪三十年(1904)开的学。共招癸卯进士80余名,甲辰进士30余名。张家骏系癸卯科进士,得招入馆学习并毕业。三十三年(1907),“进士馆法政科”改为京师法政学堂。哟,张家骏,我们老张家学政法(法政),还是老前辈的呀(山雨,西南政法法学学士、法律硕士)!!!毕业了,“职授编修”,“编修”是一种官职。明、清属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职位,次于修撰,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明、清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就是“史官”呗,类似太史令什么的。这就是说,张家骏,当过史官。张家骏“历任法部编查处行走、参议厅参事、承政厅参事、宪政筹备处提调,庚戌(1910)法官第一次考试时,提调京师,考验推检人员”。“法部”,清代掌司法的官署。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刑部改称。“行走”,不是专任的,行走,在京师担任非专任差事者。承政厅管总务、参议厅议订法令章程。参事,北洋政府简任,掌拟订与审议各种法律命令,官阶地位与各司司长同等。“提调”,明清科考特设官,又称提调官。掌理试场帘外一切事务,封闭内外门户,凡送卷、供应物料、弥封、誊录等事,皆跟随点检查封。相当于山雨早年做的“监考老师”?这样,张家骏应该参与过立法,当过考官。又,“襄校官编纂、法规处总核、资政院特派员、司法部临时筹备处接洽员、总务处筹辦员、佥事主任”。“襄校官”,考官名。清末始设。负责协助阅卷大臣阅卷、评定等第。“资政院”,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特派员”,系临时职务,为了完成某项事物由上级授权到地方去的,没有编制,有特殊补贴经费,人员可能有其他职务,临时抽掉派遣完成!!虽然无职务但权利很大,和派遣机关与授权人的职务一样!!“佥事”?值得一说,系专司判断官事的官。民国初年时,中央各部局设佥事,位在参事之下,主事之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系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如此,张家骏,参与过宪政活动,搞过正规司法工作。一句话,张家骏,远不只是一位书法名家。当过史官,当过考官,立过法,司过法,本职工作,从其“法政科毕业”的角度说,政法味儿更浓。当然,不排除,他身上有“文秘”、“(皇帝)老师”、“史志工作者”和“考官”等多重职业的影子。附:张家骏 ,字毓皖 ,一作浴洹。河南林县人,1871年生。清光绪28年(1902)进士联捷翰林。司法佥事。清代宫廷著名书法家。在京津一带名震一时,有“张草马(吉樟)篆”之称。山雨 壬寅文月之中 于古沙安乐窝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