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三国邓艾

时间:2024-01-09 02:34:06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原创:邓远行

和平时期,军、地人才泾谓分明,各有一套运作系统,互不统属。自古以来,没有多大改变,但在战争年代则例外,一切都服从于战争。邓艾虽然戎马一生,但也先后在南安郡、城阳郡、汝南郡任大守,最后升任兖州刺史。

公元243年,四十六岁的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后升南安大守。

同过去一样,邓艾十分注重军屯工作,并且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史料记载:“艾修治守,积谷强兵。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披鸟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也就是说,邓艾不仅“修治守,积谷强兵”,而且遇到“凶旱”灾年时,亲自率领手下将士手执“耒耜”等农具,在屯田地里辛勤劳作。将士们深受感染,无不尽力做好军屯工作。他“身披鸟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的形象,简直是“南泥湾精神”之古代版。

249年秋,蜀汉卫将军姜维率三万兵马进攻魏国西北边陲雍州。

这次伐魏,姜维大军一路破关斩将,势如破竹。魏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疲于应对,连吃败仗。在这关健时刻,司马昭急令邓艾率本部兵马协助征西将军郭淮,一同抗击前来进犯的蜀汉姜维大军。邓艾观察敏锐,向郭淮提出了一系列看法和谋略。郭淮认为很有道理,便一一采纳,终于成功地击退来势凶猛的姜维大军。

姜维率兵退后,郭淮想西击羌胡部落,但邓艾觉得姜维“此去有诈”,于是又向郭淮进言:“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备诸军,以备不虞。”郭淮再次听从邓艾建议,留下邓艾率所部驻守甘肃平凉境内的白水。

三天后,蜀国将领廖化率军在白水河南岸扎营,与邓艾隔河相峙。邓艾很快看出其中端倪:“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度,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返,维必自东袭取洮城。”他判断:蜀将廖化的兵力比他多,但一连几天却不造浮桥前来进攻,这肯定是姜维声东击西,想率主力奔袭洮城(甘肃临夏西南),于是邓艾留下部分人马驻守白水,亲率主力连夜急行军六十里,迅速抢占了洮城有利地形,安营扎寨防守。

果然,姜维大军随后赶到,但已晚来一步,见邓艾防守严密,且这里地势险要,知道进兵无望,只得引兵退归,无功而返。

邓艾因知己知彼,成功逼退大名鼎鼎、声威赫赫的姜维,立下战功,被赐爵“关内侯”,加封“讨寇将军”。这一年邓艾五十三岁。

这是邓艾首次与姜维交锋,但尚未进入实质性搏杀阶段,只是“姜维斗智”前奏曲,但也让姜维意识到:邓艾是一位不可小觑的“对手”。

魏嘉平三年(251年),时年七十三岁的司马懿死去。其长子司马师“录尚书事”,继续掌控魏国军政大权。这一年,邓艾从南安郡调到城阳(山东诸城),继续任大守一职。

当时并州(山西北部、内蒙南部)的匈奴“右贤王”刘豹,把匈奴旧部合成一股,有重新做大危及中原的苗头。此处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叉地带,民风强悍,时有冲突甚至战争发生。鉴于历史教训,邓艾意识到:如不及时应对,未来事态将不可控制。他忧心匆匆上表朝廷:“戎敌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宣有猃狁之冠;汉祖有平城之困。每匈奴一盛,为前代重患,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卑。诱而至之,使来入侍,由于羌夷失统,合散无主,以单于在内,万里顺轨。今单于之尊日疏,外士之威浸重,则胡虏不可不备也。闻刘豹有叛胡,可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显号,使居雁门。宜国弱旧,迫录旧勋,比御边长计也”。邓艾在这篇奏章中认为——匈奴势力强大时,就会“侵暴”内陆,为前朝历来“重患”。为解决这个问题,应以优厚条件,将刘豹所部安置在山西雁门关一带,定居下来。这样既可以管控刘豹所部,又可以安抚周围的胡人部落,一举两得。听闻刘豹内部有人叛变,应顺此机会将刘豹统率的部落分成两半,进而削弱他的势力。此外,对于他们的后代,未继承祖业的,要追录其先辈功绩,给予他们“显号”,让其有荣誉感、归属感,从而为国效力,这是保卫边疆的长远大计。

邓艾这一建议确实深谋远虑,目光深邃,得到司马师的首肯。司马师如同其父司马懿一样,对邓艾建议“多纳用焉”。

公元251年二月,吴国大傅诸葛恪率兵二十万大举伐魏,进攻新城(合肥庐陵区)。吴军强攻九十余日,仍未将新城攻克。此时正值暑期,吴军病者大半,死伤遍地。诸葛恪仍无视属下意见,拒不思退。战至七月,随着魏国援兵赶到,吴军遭遇惨败,诸葛恪才无奈引兵退返吴国。

对此,邓艾就预见兵败回国的诸葛恪将性命不保,指日可待。他对司马师说道:“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念根基。竞以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屯于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昔子胥、吴起、商怏、乐毅皆见任时君,主没而败。况恪才非四贤,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

果然不出邓艾所料,吴建兴二年(253年)二月,吴国重臣孙峻联合吴主孙亮以赴宴为名,将诸葛恪及其死党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当场将其杀害。诸葛恪死时五十一岁。

后来邓艾调离城阳,前往汝南郡(河南上蔡)任大守。

汝南,是邓艾当初从荊州棘阳被迫迁居的地方,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度过少年与青年的时光,事实上成为他的家乡。因此邓艾对汝南有着亲切和浓厚的感情。一回到汝南,他就迫不及待地寻找、拜访过去曾经资助过自己读书的“同郡长者”。可惜恩人已经去世,只好委派官吏前去祭祀。对仍健在的恩人母亲,赠予重重厚礼,而且举荐恩人的儿子任当地“计吏”,从事簿籍管理和上报等工作。

二百二十六年前,邓艾的一位同姓老乡也曾任职汝南大守,他就是邓晨。邓晨在其任内,任命水利专家许杨任职为“都水椽”,兴修水利,主持修复了鸿郤陂工程,使得当时的汝南成为有名的“鱼米之乡”。

此时邓艾的做法与这位前辈很相似。邓艾一上任,就到各地视察。每到一处都提倡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亲力亲为。邓艾的高度重视,汝南开辟出很多荒地,当地军民衣食充足,同时为国家储备了大量粮食。史书记载:“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在汝南任职一年后,邓艾升任兖州刺史,统辖现今山东西部、河南东部、河北南部的广大地区,并加封“振威将军”。

当时魏国官场作风浮华,地方官不重视生产,专事交游。对此,邓艾向朝廷上书建言道:“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资源塞矣。”

254年十月,高贵乡公曹髦即位,改“嘉平六年”为“正元元年”。这时,曹魏政权形同虚设,司马氏集团取代曹魏局面日趋明朗。一些同情曹魏皇室的地方将领,纷纷举兵讨伐司马氏集团。次年二月,魏镇国将军毋丘俭、杨州刺史文钦,假称得到郭太后手诏,在寿春(安徽寿县)起兵,发布檄文,揭露司马师十一桩大罪,号召各地起兵,共同讨伐司马师。毋丘俭、文钦在起事前,曾派出使者,在邓艾军中散发檄文。为稳定军心,邓艾当机立断,斩杀毋丘俭派来的使者。随后星夜率部万余人急行军,日夜兼程,抢先到达乐嘉城,建造浮桥,为几天后才能到达的司马师大军创造有利条件。当文钦率领六万淮南军匆匆赶到乐嘉城时,城内守军早已严阵以待。虽然文钦发起了一阵阵猛攻,但均被邓艾所部和城内守军击退。几天后,司马师亲率大军赶到,此时的淮南军虽处于弱势,但并不后退,仍拼死一博。文钦的儿子文鸯亲率所部兵马,奇袭司马师的中军大帐。他左冲右突,左砍右杀,无人能挡,如入无人之境。司马师见状,大惊失色。由于过度紧张,眼球爆出,眼珠子差点掉落地上。其后职务只能由其弟司马昭代替。而淮南军终因粮草不继,又遇数倍于己的司马师大军合围,从而溃不成军。邓艾率所部奋勇追杀,一直追到丘头(河南沈丘)。母丘俭获悉文钦战败消息后,连夜逃遁,在逃亡途中被杀;其弟毋丘秀、毋丘重与文钦率剩余人马,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逃奔吴国。受到吴国丞相、大将军孙峻的热烈欢迎,孙峻亲到寿春(安徽寿县)迎接。文钦在吴国被封为“镇北将军”,毋丘秀、毋丘重等人也一一封赏。

这场“平叛”战争,以司马氏集团取胜而告终。然而司马师也因这场战争,被文钦之子文鸯的英勇善战惊吓得半死,长着巨瘤的左眼,疼痛加剧,气息奄奄,捱至同年七月在洛阳死去,死时四十七岁。司马昭接任其兄职务,继续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吴国实际当权者孙峻乘魏国内乱,又统兵十万讨伐魏国。邓艾奉司马昭之命,率部镇守肥阳(安徽合肥)。抵达当地后,邓艾熟练地运用军事地图,认为此地距离吴军遥远,并非要害必争之地。于是留下部分人马在当地驻守,而主力则移到附亭。同时遣泰山大守诸葛绪在黎浆(安徽寿县)与当地守军一起,对抗前来进犯的吴国大军。击退吴国孙峻率领的大军后,邓艾因功升为长水校尉。

255年八月,蜀汉卫将军姜维率蜀国大军北伐魏国,取得“洮西大捷”,紧接着进攻狄道城。邓艾奉司马昭之令,率兵进入关中,与镇西将军陈泰合兵一处,击退蜀军,使狄道城转危为安。因解除“狄道之围”立下大功,被朝廷加封为“安西将军”,进爵“方城乡侯”。

至此,邓艾正式离开中原前往西北,在甘肃一带担负抗击蜀汉名将姜维的重任。邓艾从此步入更精采、更辉煌的一生,为三国历史留下浓笔重彩的一页。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