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可射(yì)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清朝叶存仁,做了三十余年的官。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
为什么叶存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是因为遇到不合仁义的事,自己的良知就在发动,如果良知发动了,不守住良知,不依仁义行,就不能自慊。《大学》里说:“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诚,本应是人的本性,生而即活泼泼,是本不需要振作坚持才能维持的,你何曾见过讨厌恶臭、喜欢美色需要振作坚持的吗?依着本心之善,别人眼里的品行高尚,在修身致良知者眼里都属于自然而然。
为什么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抬头三尺有神灵?
这句话表面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着你,如果你虔诚祈祷供奉的话,神明会显灵帮助你,也就是说,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任何事,你头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会看得清清楚,这是用来劝人们,不要侥幸以为做坏事没被看见就没人知道。其实这个俗语中的“神明”,本质上说到底是自己心中那一点灵明,那一点良知。
人的本善天性一直会告诉人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能做,自存是非,你做了欺骗了自己本善天性的事,只会惶恐不安,以此这个俗语后来又有另外一种说法:“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
如何做到不欺良知?首先就要学会“慎独”,《中庸》里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指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君子修身就要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修起,做到无论有人看到还是没有人看到,都能不欺自己的良知。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
杨震就做到了“慎独”。
管子讲:“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思什么呢?思的正是致良知。一个人一旦真正做到了“良知常觉、常照”,“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那他就能得至诚之妙用。《素书》中说,“神莫神于至诚”,“志诚,自然心合神明”,良知常觉、常照,至真至诚的人,自有强大的生命力量,自生大智慧,自能“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真诚的观照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最终都将福往者福来,全部反馈到自己身上,正所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怎样去让自己的良知常觉、常照呢?荀子讲得很直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王阳明先生则直言:“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盛大得很啊!看它不见它的形状,听它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它滋养万物,没有一点的遗漏。它使天下的人都斋戒沐浴,穿着庄重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仿佛就在人的头上,又像在人的左右。《诗经》中说:'神的降临,是无法测度的。因此我们要敬慎的修德养性。平常行事,即偶有差错,尚可宥恕。如果厌于修养德行,那就更难减少罪孽了。’感觉十分微妙,作用又非常明显,确确实实是如此不可掩盖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可射(yì)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