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素问病气机宜保命集》。
【组成】金铃子、延胡索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6~9克。温酒或开水调下,每日2 次。作汤剂时,各9克,水煎服。
【功用】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兼挟肝火所致的心腹胸胁诸痛,疝气疼 痛,妇女经行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者。
【方解】本方为疏肝泄热止痛之剂。肝火内郁,气机失调, 肝气不疏,气滞血行不畅,则为心腹胸胁诸痛以及疝痛、痛经等 症。其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火内郁之象。故方中主用金铃 子泻肝火,行气滞,以解除肝经郁热;辅以延胡索行气活血,长于 止痛,以助金铃子增强行气止痛之功。二药配伍,相得益彰。使 肝火得清,气畅血行,则诸痛自止。本方药虽两味,而理气止痛的 作用颇强,应用范围亦广,是为理气止痛的常用方剂。
【注意事项】若诸痛属于寒性者,则非单纯本方所宜。
【临床运用】1.梅核气 用于肝气郁结,气滞痰凝,结于咽 喉,表现为咽喉如物阻塞,饮食无碍,精神抑郁,痰黏不利,胸闷胁 胀,诸症随情绪波动而变化,舌苔薄腻,舌质色暗红,脉弦。
2.干咳 用于干咳或呛咳少痰,或痰黏喉梗,咽痒干痛,且多 伴有胸胁胀闷,口干舌燥,头胀头痛,胃胀纳滞,便干等症状。
3.慢性胃炎 用于肝郁气滞,表现胃脘痛胀,连及两胁,按之 痛减,时而痛无定处,得嗳气或矢气为快,脉弦。
4.消化性溃疡 血瘀证,症见胃脘痛胀,以痛为主,疼痛如 刺,痛处固定拒按,吐血或排黑便,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5.痛经 用于气滞血瘀证,症见小腹胀痛,或剧痛难忍,痛时 拒按,乳胁胀闷不适,经期或前或后或如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 有块,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数。
【实验研究】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观察理气止痛方剂金铃子 散对冰醋酸、热板和甲醛 足跖炎性疼痛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理气止痛方剂金铃子散对冰醋酸以及甲醛 足跖炎性疼痛反应均 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热刺激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没有统计学差 异。
来源:《素问病气机宜保命集》。
【组成】金铃子、延胡索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6~9克。温酒或开水调下,每日2 次。作汤剂时,各9克,水煎服。
【功用】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兼挟肝火所致的心腹胸胁诸痛,疝气疼 痛,妇女经行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者。
【方解】本方为疏肝泄热止痛之剂。肝火内郁,气机失调, 肝气不疏,气滞血行不畅,则为心腹胸胁诸痛以及疝痛、痛经等 症。其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火内郁之象。故方中主用金铃 子泻肝火,行气滞,以解除肝经郁热;辅以延胡索行气活血,长于 止痛,以助金铃子增强行气止痛之功。二药配伍,相得益彰。使 肝火得清,气畅血行,则诸痛自止。本方药虽两味,而理气止痛的 作用颇强,应用范围亦广,是为理气止痛的常用方剂。
【注意事项】若诸痛属于寒性者,则非单纯本方所宜。
【临床运用】1.梅核气 用于肝气郁结,气滞痰凝,结于咽 喉,表现为咽喉如物阻塞,饮食无碍,精神抑郁,痰黏不利,胸闷胁 胀,诸症随情绪波动而变化,舌苔薄腻,舌质色暗红,脉弦。
2.干咳 用于干咳或呛咳少痰,或痰黏喉梗,咽痒干痛,且多 伴有胸胁胀闷,口干舌燥,头胀头痛,胃胀纳滞,便干等症状。
3.慢性胃炎 用于肝郁气滞,表现胃脘痛胀,连及两胁,按之 痛减,时而痛无定处,得嗳气或矢气为快,脉弦。
4.消化性溃疡 血瘀证,症见胃脘痛胀,以痛为主,疼痛如 刺,痛处固定拒按,吐血或排黑便,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5.痛经 用于气滞血瘀证,症见小腹胀痛,或剧痛难忍,痛时 拒按,乳胁胀闷不适,经期或前或后或如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 有块,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数。
【实验研究】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观察理气止痛方剂金铃子 散对冰醋酸、热板和甲醛 足跖炎性疼痛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理气止痛方剂金铃子散对冰醋酸以及甲醛 足跖炎性疼痛反应均 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热刺激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没有统计学差 异。
金铃子散主治】肝郁化火证。胸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或痛经,或疝气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
【组成】金铃子
延胡索各一两(各9g)
【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可(现代用法:为末,每服6~9g,酒或开水冲服;亦可水煎服)。
【功效】疏肝清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胸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或痛经,或疝气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配方解析】本方主治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之证。肝主疏泄,喜条达,为藏血之脏,其经脉布两胁,抵少腹,络阴器。肝郁气滞则疏泄失常,血行不畅,故见胸腹胁肋诸痛,或因情志变化而疼痛加剧,时发时止;气郁化火,故见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针对肝气郁滞,气郁化火之病机,治宜疏肝气,泄肝火,畅血行,止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