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蛉之子为何指义子
“螟蛉之子”就是指义子,即俗语所谓之干儿子、干女儿,与收养人无血亲的后嗣。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苑》一文中,文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进行交配生产,没有后代,于是捕捉螟蛉来当作义子喂养。据此,后人将被人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
科学解释
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无子,决心亲自观察以辨真伪。他找到一窝蜾蠃,发现雌雄俱全。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
问题实质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只是古人一个美好的愿望。
不过透过这句古诗我们却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封建社会对于单纯人力生产力即劳动的人的需求,先人们才会产生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识,才会对传宗接代的使命报以极大地热忱,对膝下无子的状况产生极大地恐惧,也无怪乎有如此多的收养义子的历史故事了。又正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延伸、套用,一个自然界中你死我活的一般现象,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曲解为了动物之间的收养与被收养的美好关系,成为封建道德教化的极好载体,并传颂至今。
“螟蛉有子,蜾蠃不负;杀以为饲,以饲其子。”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真相。
一切被历史,被主观,被认识所误解的事物,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是不是都应该还给它真相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