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柳公权简介》,下面是详解!
简单点!!!!...
简单点!!!!
柳公权( 778-865年 ),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介绍
柳公权(778--865),中国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
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 《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1]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皇家侍书生涯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诞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
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岁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高尚的人品素养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因此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他于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旧唐书》)
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柳公权在“侍书中禁”时敢于直言或婉言进谏的行这,于此可见一斑。
柳公权当着皇帝、臣子的面表现书法,又是他“侍书”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其诗才、书才,使帝王“奇惜之”。
尽管如此,柳公权的心灵并不偏溺于这一端。外部的荣耀,消不去内心的苦闷。他“博贯经术,于《诗》、《书》 、《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新唐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时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柳公权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他对于佛、
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金刚经》他多次挥写过,如今虽只见敦煌拓本,但前人著录柳书《金刚经》者颇多。另外公权还书有《阴符经序》以及《清静经》、《度人经》等。他对唐代僧人的碑志、塔铭多有挥写,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柳于佛寺庙观也多书碑,有名者如《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即此中佼佼者。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故在滚滚红尘中颇能超脱。他甚至对于钱财不屑一顾。他给人写碑,每年有巨额收入,家奴海鸥与龙安常盗用其钱财器物,他都淡然处之。
此外柳公权还“性晓音律”,但“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旧唐书》)柳公权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因而由其心灵滋养而出的书艺也是摇曳多姿。其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 柳体之路
在柳公权面前,久已名家林立。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空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来,这是柳公权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并不畏缩,而是以积数十年的不倦磨炼之功,广泛熔铸,终于创造出自具新理异态的“柳体”,在唐中晚期一新面目,一展风采。
柳公权的书法简介急急急急急急|||||||||||...
柳公权的书法简介 急 急急 急急急|||||||||||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在此,就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作些介绍:
1.《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时)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或云此乃敦煌石窟经生托名柳公权所作,但属柳体一脉无疑)。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宋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钟(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广川书跋》)
2.《李晟碑》(829年,五十二岁时) 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裴度撰,柳公权正书,并篆额。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满布。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之也。”与《金刚经》相比,加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但是有些地方结字显得拘谨,局促。
3.《回元观钟楼铭并序》(836年,五十九岁时) 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柳书向又一纵深渐进。
4.《冯宿碑》(837年,六十岁时) 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庚子消夏记》引杨用修语云:“诚悬《冯尚书碑》亚于(虞世南)《庙堂碑》。”《石墨镌华》云:“此碑柳书结字小差胜《玄秘塔碑》,尚不堪与薛稷雁行。杨用修云亚于《庙堂碑》,过矣。”
5.《苻璘碑》(838年,六十一岁时) 李宗闵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镌字。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宽四尺五寸三分,为柳碑中最显要者。石在富平县,“十年动乱”中被毁。此碑历代享有盛名,《金石录》、玄秘塔碑《宝刻类编》、《集古求真》等均有著录。此碑与《冯宿碑》字虽较小于《玄秘塔碑》,但同样魄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神理骏发。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其书亦带有婵娟不胜罗绮之致。”此谓雄浑中有秀媚之色。
6.《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时)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7.《神策军碑》(843年,六十六岁时) 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孙承泽说:“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8.《刘沔碑》(848年,七十一岁时) 柳公权书,韦博撰,元度摹勒并篆额,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此碑字体偏小,但书体劲秀。杨守敬《学书迩言》注意到其“淡雅”特点。细察其碑多用圆笔,如“国”字,右角转换既圆,右直下也呈弓弩形。“司徒”之“司”,右侧遽然下弯,有拙态,“神道”之“道”字的结体也错互示拙。七十岁以后,柳公权书也在变化。此碑与其相近风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均有“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之风范。
9.《魏公先庙碑》(852年,七十五岁) 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断石散,磨泐不全,初拓仅五石。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编》以为在咸通末(874),《宝刻类编》以为大中六年(852)。此碑崔文庄雅,柳书遒劲,细看已达淡雅之境。其笔画颇有俯仰之态,如“上”字、“五”字之横;结字颇取倾仄之势,如“事”、“国”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这行,让左避右,均可玩味。
10.《高元裕碑》(853年,七十六岁时) 柳公权书,萧邺撰文,在河南洛阳,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楷书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额篆书“大唐故吏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四行,二十字。康有为曰:“《高元裕碑》有龙跳虎卧之气。”(《广艺舟双揖》)清杨垃圾守敬《学书迩言》云:“《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自斯厥后,虽有作者,不能自辟门户矣。”“龙跳虎卧”是喻其书法之雄强有力。后者称其完美,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11.《复东林寺碑》(857年,八十岁时)
东林寺,在寺里斋堂地下发现了一块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写的《复东林寺碑》,堪称稀世之珍品。
一、名言:
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2、心正则姿正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心正如思,笔化浓山。
5、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二、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
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
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
《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时)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
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或云此乃敦煌石窟经生托名柳公权所作,但属柳体一脉无疑)。
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
扩展资料:
柳公权书法:
古人常用颜筋柳骨之词来评价。这是与颜真卿的书体比较而论。总体上说,柳体用笔骨力居多,笔画清瘦,笔力刚毅遒劲,结体中宫收紧,外围舒展开朗。这是柳公权力矫唐开元之后书风日趋肥厚之弊的新面目,也是柳体的最大特点。
从结体上看,柳体一变颜体的内松外紧,重心偏低的风格,也没有像欧阳询所书那样修长*侧的特点,而是字的结体内紧外松,即中宫或某一部分收紧,外围舒展,呈放射状。短笔粗壮凝缩,长笔纤细伸展。上下、左右、偏旁之间收缩伸展自如,谦让有序。
收缩之处,如待发紧握之拳;伸展之笔,如引发千钧之弩。 一伸一缩,身影矫健,神形毕露柳书的结体讲究法度,严谨中见疏朗,平整中带峻险,重心常居中心。横画平坦,左右相称平稳;坚画笔直,上下协调统一。
柳体的用笔,更讲究笔法,精细绝妙。其每一笔画, 一丝不苟。笔法方圆兼备,刚挺有力。横画藏锋下笔,方折凌厉,收笔常用回锋顿笔之法,显得圆润遒劲。长横较细,略向上凸,富有弹性;短横粗壮,稍向下凸,凝重干练。
撇画中,长撇柔长,短撇直短,出锋锐利,势不可当。捺画写得很凝重,一波三折十分明显,出锋刚毅,如快刀斩乱麻。点画外方内平,棱角鲜明。钩画常回锋出钩,钩处尤如铁戈。转折处转折并用,转中带折,折中见转,方圆并现,干净利落。挑画笔势险峻,出锋自如。
柳体的这种结体、用笔的特点,是介于欧体(欧阳询)和颜体之间的一种风格。如笔势的斜度,略比颜体斜而比欧体平,落笔的取势,转折、钩、点的写法及结体中笔势的向背等,都有介乎两者之间的现象。
再如结体中外框的处理,柳体的大外框(如国)的两侧竖画,明显带有颜体的风格,即呈两侧相向之笔势,而小口的写法,常上大下小,呈倒梯形,这是受欧阳询书法的影响。
柳书的这种取乎欧、颠书体的特点,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充分吸收消化的结果,这也可说是书法学习中入帖出帖的范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柳公权玄秘塔碑及其笔法
柳公权简介和名言警句...
柳公权简介和名言警句
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名言:
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如思,笔化浓山。笔正则姿正也。
释义: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
比喻:说皇帝,要心正,做出的事也是利国利民。更可以引申为做人做事,其心端正,行为自然端正。
2、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3、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扩展资料:
关于柳公权名言的典故
1、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典故: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2、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如思,笔化浓山。笔正则姿正也
典故: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柳公权出生于公元778年,卒于公元865年,共享年88岁,陕西铜川人。他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柳子温,曾经担任刺史一职,哥哥柳公绰是唐代朝廷有名的官员。官宦之家出生的他受到家庭的熏陶,十二岁的时候即能作诗写赋。二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并以此入朝为官成为校书郎。
在政治上,柳公权曾经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担任侍书以职。柳公权在朝期间,敢于大胆谏言,以此受到唐文宗的赏识。
在书法上,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
柳公权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一条河沟,据当地的人介绍说,这条河沟底至今都是黑色的。在河沟处,有一条天然形成的“砚台”,仔细观察可看,河底的石头也有少许的黑色。这都是柳公权“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的成果,正是因为柳公权的勤学苦练,使得自己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此外,柳公权为了让自己的字体有筋骨之美,在生活之中柳公权善于观察动物的行动和走势,从它们的举动中感受形态的变化。他常常到别人家去观察杀牛剥牛皮场景,屠户们将肉割除后,只剩下了动物骨架,柳公权从中研究动物的结构,以此来得到书法上的启示。
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都是柳公权观察的对象。他将动物的动态与书法写作融合在一起,加以长久的练习,字形越发飘逸动感,字体愈发筋骨分明,具有瘦骨之美。而这一切都与柳公权长久辛劳练习是分不开的。。。。
他在书法练习上有什么秘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如思,笔化浓山,笔画则姿正也。”这句话有双关之意,不仅透露了自己练字时的技巧,也从侧面告诉唐穆宗治理国家大事也需要“心正”。此话亦是柳公权书法艺术上的经验之谈。
人物生平
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皇家侍书生涯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诞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 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
柳公权
柳公权
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年)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岁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书法艺术: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为之动容。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简介...
柳公权玄秘塔碑简介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简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碑额篆字排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碑正文楷书28 行,满行54字,总(1302)字。据《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五寸,宽五尺一寸。《玄秘 塔碑》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原碑石立于长乐南原,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起义军对抗叛军。唐肃宗即位后,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一股书法家大师简介...
一股书法家大师简介
钟繇(
151
-
230
)
,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
治家。
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
据传是楷书
(小楷)
的创始人,
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
“钟
王”
。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
一家之学,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
隶书和行书,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
人们今天所见到
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
、
“六帖”
、
“三碑”
。
“五表”指
《宣示表》
、
《荐季直表》
、
《贺捷表》
(又叫《戎路表》
)
、
《调元表》
、
《力命表》
。
“六帖”
指《墓田丙台》
(简称《丙舍帖》
)
、
《昨疏还示帖》
(简称《还示帖》
)
、
《白骑帖》
、
《常患帖》
、
《雪寒帖》
、
《长风帖》
(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
)
。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
(简称《乙瑛碑》
)
、
《魏上尊号碑》
、
《受禅碑》
,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
平淡真淳,
多
天工而少人为。以自然状书势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
对
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
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
字逸少,
号澹斋,
汉族,
祖籍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
,
后迁会稽
(今浙江绍兴)
,
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
王”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
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
为“书圣”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
、草书《初目贴》
、
正书《黄庭经》
、
《乐毅论》最著名。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
、
《乐毅论》
、王羲
之书法作品
(11
张
)
草书
《十七帖》
、
行书
《姨母帖》
、
《快雪时晴帖》
、
《丧乱帖》
、
《兰亭集序》
、
《初月帖》
等。
其中,
《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
(20
张
)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
被誉作
“天
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
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
健秀。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
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
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
备至,因而他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
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
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
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
趣的境界,
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
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
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献之
,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
江绍兴)
,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
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
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
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
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
而是与父不同,
且字身喜带长形,
这就是他的成就、
也是有别于
他的父亲。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
子称二王。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
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传世名作
《洛神赋十三行》
又称
“玉版十三行”
。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
主要是继承家法,
但又不墨守成规,
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
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
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
“丹穴凰舞,
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
出于神智”
。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
《鸭头丸帖》
、
《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
,行草,共十五字,绢本。他
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他还创造了“一笔书”
,
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
王献之《中秋帖》
(
米芾临摹本
)
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
唐宋以下的书家们,
写楷严整俊美,
媚俏的笔调。
他们父
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后人学行草鞋楷
无不以二王为榜样
欧阳询
欧阳询(
557
一
641
年)
,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并称初唐四大
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
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
,后人以
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
、
《皇甫诞碑》
、
《化度寺碑》
、楷书《兰亭记》行书有《行书
千字文》
。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
。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
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
法度严
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
却誉满天下,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
、
《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
、
《皇甫
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
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
即:
“如高峰之坠石,
如长空之新月,
如千
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
一波之过笔”
。欧阳询所撰《传授诀》
、
《用笔论》
、
《八诀》
、
《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
的经验总结,
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
结体、
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
是我国
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源出于汉隶,
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他的楷书
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
,就是
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
世,
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鹊起,
远扬海外。
进入唐朝,
更是人书俱老,
炉火纯青。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
褚遂良,
褚遂良(
596
—
659
)
,字登善,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
州)
,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
。
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
变化多姿,
自成一家。
与欧阳询、
虞世南、
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
《孟
法师碑》
、
《雁塔圣教序》
、
《伊阙佛龛》
。
褚遂良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
褚遂良算是晚辈了,
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
虞世南、
欧阳
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
如,比前辈更显舒展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
《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
温雅,美丽多方”
,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晚年的褚遂良,
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禇遂良是表
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的。
而褚遂良则不然,
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
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
每一根线条,
每
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
而结果则是,
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
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
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
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
谨的楷书结构,
在禇遂良的笔下,
已经开始松动。
这种松动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够,
或者别
的什么,
而是他知道如何运用结构的疏密、
用笔的疾缓来表现流动不居的情感。
倘若我们将
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
。
柳公权
(
778
-
865
)
,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人。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
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
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
品很多,
主要有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
《金刚经刻石》
、
《玄秘塔碑》
、
《冯宿碑》
、
《神策军碑》
。
另有墨迹《蒙诏帖》
、
《王献之送梨帖跋》
。
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其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
斩钉截铁,
偏重骨力,
书风遒媚劲健,
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
被后人誉为颜筋
柳骨。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
,碑刻有《金刚经碑》
、
《玄秘塔碑》
、
《神策军纪圣德碑》
、
《平西郡王李晟碑》
、
《羲阳郡王苻璘碑》
、
《魏公先庙碑》
、
《高元裕碑》
、
《冯宿碑》
、
《苏夫人墓志》
、
《李石神道碑》
、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
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
他善于
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
柳公权能够化身为巨人,既需一颗慧心,取质、取量、取度,炼形、炼神、炼韵,加以冶
铸,
又需要不凡的身手,
刻苦的磨炼,
尤要以自己的性灵和人格去化入。
柳公权之所以成为
柳公权,也正在于此。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
民间更有
“柳字一字值千金”
的说法。
他的书法结
体遒劲,
而且字字严谨,
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
初学王羲之,
后师颜真卿,
以瘦劲著称,
所写楷书,
体势劲媚,
骨力道健,
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
因此,
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颜真卿
(
709-784
,一说
709-785
)
,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
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和柳公权并称:
“颜筋柳骨”
。
初学褚遂良,
后师从张旭得笔法,
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
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
完成了雄健、
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
之笔,
化瘦硬为丰腴雄浑,
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
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
这种风格也体现了
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
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
体被称为“颜体”
,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有“颜筋柳骨”之誉。
著有《吴兴集》
、
《卢州集》
、
《临川集》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
:
《多宝塔
碑》
,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
《东方朔画赞碑》
,风格清远雄浑;
《谒金天王神祠题记》
,
端庄遒劲;
《臧怀恪碑》
,雄伟健劲;
《郭家庙碑》雍容朗畅;
《麻姑仙坛记》
,浑厚庄严,结
构精悍,而饶有韵味;
《大唐中兴颂》
,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
不露筋骨,
《宋暻碑》
,又名《宋广平碑》
,书法开阔雄浑;
《八关斋报德记》
,气象森严;
《元
结碑》
,雄健深厚;
《干禄字书》
,持重舒和;
《李玄静碑》
,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
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
,
书法筋力丰厚,
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传世墨迹有
《争
座位贴》
《祭侄文稿》
、
《刘中使帖》
、
《自书告身帖》等。
苏轼
(
1037
-
1101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
眉山
(今属四川)
人。
书法擅长行书、
楷书,
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
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
,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
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
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
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
表作为《治平帖》
,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
年
(
1082
)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
书法用笔、
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
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祭侄稿》之后
的“天下第三行书”
;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
、
《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
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
《与谢民师论文帖》
(
1100
年)
。
其代表作有
《天际乌云帖》
、
《洞庭春色赋》
、
《中山松醪赋》
、
《春帖
子词》
、
《爱酒诗》
、
《寒食诗》
、
《蜀中诗
》
、
《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
“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
妍秀。
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
"
结体短肥
"
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