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但在体外培养下不能增殖;而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下能不断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科勒和米尔斯坦利用这两种细胞的特点,很巧妙地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杂交瘤细胞?
这种既能产生抗体又能繁殖的杂交瘤细胞是这样制备的:首先将抗原(某一病菌)不断地注射给小鼠,使小鼠的脾脏生产能抵御病菌的B淋巴细胞?
接着将B淋巴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放在一个培养皿里培养,并加入融合剂,使两种细胞融合形成许多杂交瘤细胞?
然后从这些杂交瘤细胞中经过多次的培养筛选,最后筛选出由一个杂交瘤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群,称之为克隆细胞?这些克隆细胞同时具有两种细胞的特性,既能在体外繁殖,又能产生抗体?由于它产生的抗体是单一性的,纯度又高,故被称为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既然具有能准确地诊断某种疾病的性能,于是科学家们又产生了进一步利用这项技术,将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结合起来的想法,因为这样就可以达到将药物准确地运到入侵者那里,将病魔加以消灭的目的?
1970年,穆顿等人曾把白喉毒素结合到多克隆抗体上,发现它有杀伤病菌的作用?不过由于用的是多克隆抗体为运载体,其识别病菌能力不够专一,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1975年,杂交瘤技术的出现,使科学家们可以改用单克隆抗体为运载体了?
由于单克隆抗体的专一性强,它能像导弹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入侵者攻击,把各种毒素送到目的地,有效地杀伤入侵者,故人们称之为“生物导弹”,而把这种疗法称为导向治疗?
当前,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把干扰素?抗癌物质等作为弹头,探索制备抗癌的生物导弹?
另外,由于用小鼠制备的鼠源单克隆抗体进入人体后,因是异种蛋白质,容易使人产生过敏反应?为了克服鼠源抗体的这一缺点,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利用基因工程改造抗体,使之人源化的研究?
目前,生物导弹用于抗癌?治癌还存在许多困难,离实际应用尚有一段距离?但是,科学家们仍然对生物导弹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从1975年建立单克隆抗体算起,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入了第四个10年?可以说,虽然发展缓慢,但是步伐坚实?
杂交瘤细胞
简单描述就是:
将两个细胞(例如 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通过诱导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具体操作时为了提高成功率会用多个细胞同时杂交,然后筛选出目的细胞,再进行细胞培养使其有丝分裂而增值,得到大量目的细胞(杂交瘤细胞)。
实际操作步骤复杂且要求严格,如果没有配套专业设施,一般人很难成功的~
融合操作:
因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所以不需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动物细胞融合常用诱导因素: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或电激等。
补注:
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可以分化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对抗原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当抗原二次感染机体时,记忆细B细胞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并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做细胞杂交实验时选用的是接触过抗原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浆细胞,能产生特定抗体。
参考资料: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
就拿小老鼠为例吧
首先,提取小老鼠的骨髓瘤细胞,同时,向该小老鼠注射特定的抗原,使其体内的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将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全部效应B细胞取出。
然后,将两者放在特定的培养基里面,在PEG(聚乙二醇)之类的物质作用下进行细胞融合。 然后是,第一次筛选,选的是骨髓瘤与效应B细胞的杂交瘤细胞,也就是单克隆抗体。 再来是第二次筛选,选的是能产生所需要的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绝对不能用T细胞 T细胞分泌的是淋巴因子 既不能达到抗体的目的 而且还会消灭瘤细胞
答案D 杂交瘤细胞是由小鼠的一个B淋巴细胞(经免疫)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
以下是我之前专门写的一个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3-04-27 11:29
1、动物免疫
(1) 抗原制备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抗原,从纯度上说虽不要求很高,但高纯度的抗原使得到所需单抗的机会增加,同时可以减轻筛选的工作量。因此,免疫抗原是越纯越好,应根据所研究的抗原和实验室的条件来决定。一般来说,抗原的来源有限,或性质不稳定,提纯时易变性,或其免疫原性很强,或所需单抗是用于抗原不同组分的纯化或分析等,免疫用的抗原只需初步提纯甚至不提纯,但抗原中混杂物很多,特别是如果这些混杂物的免疫原性较强时,则必须对抗原进行纯化。检测用抗原可以是与免疫抗原纯度相同,也可是不同的纯度,这主要决定于所用筛检方法的种类及其特异性和敏感性。
(2) 免疫动物的选择
根据所用的骨髓瘤细胞可选用小鼠和大鼠作为免疫动物。因为,所有的供杂交瘤技术用的小鼠骨髓瘤细胞系均来源于BALB/c小鼠,所有的大鼠骨髓瘤细胞都来源于LOU/c大鼠,所以一般的杂交瘤生产都是用这两种纯系动物作为免疫动物。但是,有时为了特殊目的而需进行种间杂交,则可免疫其他动物。种间杂交瘤一般分泌抗体的能力不稳定,因为染色体容易丢失。就小鼠而言,初次免疫时以8-12周龄为宜,雌性鼠较便于操作。
(3) 免疫程序的确定
免疫是单抗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使B淋巴细胞在特异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以利于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并增加获得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的机会。因此在设计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到抗原的性质和纯度、抗原量、免疫途径、免疫次数与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及动物对该抗原的应答能力等。没有一个免疫程序能适用于各种抗原。现用的免疫程序中多数是参照制备常规多克隆抗体的方法。表6-1列举了目前常用的免疫程序。免疫途径常用体内免疫法包括皮下注射、腹腔或静脉注射,也采用足垫、皮内、滴鼻或点眼。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多采用腹腔或静脉注射,目前尤其推崇后者,因为可使抗原对脾细胞作用更迅速而充分。在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后第3天取脾融合为好,许多实验室的结果表明,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应答反应中,取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特异性杂交瘤的形成高峰分别为第4天和第22天,在初次免疫应答时获得的杂交瘤主要分泌IgM抗体,再次免疫应答时获得的杂交瘤主要分泌IgG抗体。笔者体会阳性杂交瘤出现的高峰与小鼠血清抗体的滴度并无明显的平行关系,且多在血清抗体高峰之前。因此,为达到最高的杂交瘤形成率需要有尽可能多的浆母细胞,这在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后第3天取脾进行融合较适宜。已有人报道采用脾内免疫,可提高小鼠对抗原的免疫反应性,且节省时间,一般免疫3天后即可融合。
2、细胞融合
(1) 主要试剂的配制
a、 细胞培养基 杂交瘤技术中使用的细胞培养基主要有RPMI-1640或DMEM(Dulberco Modified Eagles Medium)两种基础培养基,具体配制方法按厂家规定的程序,配好后过滤除菌(0.22um),分装,4℃保存。
不完全RPMI-1640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原液96ml
100×L.G.溶液1ml
双抗溶液1ml
7.5% NaHCO3溶液1-2ml
HEPES溶液1ml
不完全DMEM培养基:DMEM 13.37g
超纯水或四蒸水980ml
NaHCO3 3.7g
双抗溶液10ml
100×L.G.溶液10ml
用1N HCl调试PH至7.2-7.4,过滤除菌,分装4℃保存。
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不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80ml
小牛血清15-20ml
用于骨髓瘤细胞SP2/0和建株后的杂交瘤细胞培养。
HT培养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99ml
HT贮存液1ml
HAT培养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98ml
HT贮存液1ml
A贮存液1ml
b、 氨基喋呤(A)贮存液(100×,4×10-5mol/L) : 称取1.76mg氨基喋呤(Aminopterin MW 440.4),溶于90ml超纯水或四蒸水中,滴加1mol/L NaOH 0.5ml中和,再补加超纯水或四蒸水至100ml。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ml/瓶),-20℃保存。
c、 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T)贮存液(100×,H:10-2mol/L,T:1.6×10-3mol/L): 称取136.1mg次黄嘌呤(Hypoxanthine,MW 136.1)和38.8mg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MW 242.2),加超纯水或四蒸水至100ml,置45-50℃水浴中使完全溶解,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ml/瓶),-20℃冻存。用前可置37℃加温助溶。
d、 L-谷氨酰胺(L.G.)溶液(100×,0.2mol/L) : 称取2.92g L-谷氨酰胺(L-glutamine,MW 146.15),用100ml不完全培养液或超纯水(或四蒸水)溶解,过滤除菌,分装小瓶(4-5ml/瓶),-20℃冻存。
e、 青、链霉素(双抗)溶液(100×): 取青霉素G(钠盐)100万单位和链霉素(硫酸盐)1g,溶于100ml灭菌超纯水或四蒸水中,分装小瓶(4-5ml/瓶),-20℃冻存。
f、 7.5% NaHCO3溶液 : 称取分析纯NaHCO3 7.5g,溶于100ml超纯水或四蒸水中,过滤除菌,分装小瓶(4-5ml/瓶),盖紧瓶塞,4℃保存。
g、 HEPES溶液(1 mol/L): 称取23.83g HEPES(N-2-Hydroxyethylpiperazine-N,-2-ethanesulfonic acid,N-2-羟乙基哌嗪- N,-2-乙基磺酸,MW 238.3)溶于100 ml超纯水或四蒸水中,过滤除菌,分装小瓶(4-5 ml/瓶),4℃保存。
h、 8-氮鸟嘌呤贮存液(100×): 称取200 mg 8-氮鸟嘌呤(8-azaguanine,MW 152.1),加入4 mol/L NaOH 1 ml,待其溶解后,加入超纯水或四蒸水99 ml,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0℃冻存。使用时按1%浓度加入到培养液中(即终浓度为20 ug/ml)。
i、 50% PEG: 称取PEG 1 000 或4 000 20-50 g于三角瓶中,盖紧,60-80℃水浴融化,0.6 ml分装于青霉素小瓶中,盖紧,8磅高压蒸汽15分钟,-20℃存放备用。临用前加热融化,加等量不完全培养基,用少许7.5% NaHCO3调pH至8.0,或购买Sigma或Gibco公司现成产品。
⑵ 髓瘤细胞的准备
融合前骨髓瘤细胞维持的方式,对成功地得到杂交瘤是最为重要的。目标是使细胞处于对数生长的时间尽可能长,融合前肯定不能少于1周。冻存的细胞在复苏后要2周时间才能处于适合于融合的状态,长过了的骨髓瘤细胞至少几天才可能恢复。在实验室中处于对数生长的骨髓瘤细胞维持在含10%小牛血清的培养基中,方法是用6个装5 ml培养基的培养瓶,接种10倍系列稀释的骨髓瘤细胞。1周后到细胞相当密而又未长过的一瓶重新移植。典型的倍增时间为14-16小时。
骨髓瘤细胞悬液的制备方法如下:
a、 于融合前48-36小时,将骨髓细胞扩大培养(一般按一块96孔板的融合试验约需2-3瓶100 ml培养瓶培养的细胞进行准备)。
b、 融合当天,用弯头滴管将细胞从瓶壁瘤轻轻吹下,收集于50 ml离心管或融合管内。
c、 1000 r/min离心5-10分钟,弃去上清。
d、 加入30 ml不完全培养基,同法离心洗涤一次。然后将细胞重悬浮于10 ml不完全培养基,混匀。
e、 取骨髓瘤细胞悬液,加0.4%台盼蓝染液作活细胞计数后备用。细胞计数时,取细胞悬液0.1 ml加入0.9 ml台盼蓝染液中,混匀,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计算细胞数目的公式为:每毫升细胞数=4个大方格细胞数×105/4;或每毫升细胞数=5个中方格细胞数×106/2
⑶ 脾淋巴细胞的准备
取已经免疫的BALB/c小鼠,摘除眼球采血,并分离血清作为抗体检测时的阳性对照血清。同时通过颈脱位致死小鼠,浸泡于75%酒精中5分钟,于解剖台板上固定后掀开左侧腹部皮肤,可看到脾脏,换眼科剪镊,在超净台中用无菌手术剪剪开腹膜,取出脾脏置于已盛有10ml不完全培养基的平皿中,轻轻洗涤,并细心剥去周围结缔组织。将脾脏移入另一盛有10ml不完全培养基的平皿中,用弯头镊子或装在1ml注射器上的弯针头轻轻挤压脾脏(也可用注射器内芯挤压脾脏),使脾细胞进入平皿中的不完全培养基。用吸管吹打数次,制成单细胞悬液。为了除去脾细胞悬液中的大团块,可用200目铜网过滤。收获脾细胞悬液,1000r/min离心5-10分钟,用不完全培养基离心洗涤1-2次,然后将细胞重悬于10ml不完全培养基混匀,取上述悬液,加台酚蓝染液作活细胞计数后备用。通常每只小鼠可得1×108-2.5×108个脾细胞,每只大鼠脾脏可得5×108-10×108脾细胞。
⑷ 饲养细胞(Feeder cells)的制备
在细胞融合后选择性培养过程中,由于大量骨髓瘤细胞和脾细胞相继死亡,此时单个或少数分散的杂交瘤细胞多半不易存活,通常必须加入其他活细胞使之繁殖,这种被加入的活细胞称为饲养细胞。饲养细胞促进其他细胞增殖的机制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它们可能释放非种属特异性的生长刺激因子,为杂交瘤细胞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新生杂交瘤细胞对细胞密度的依赖性。
常用的饲养细胞有胸腺细胞、正常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其中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来源及制备较为方便,且有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其碎片的作用,因此使用最为普遍。其制备方法如下:
按上述采小鼠脾细胞的方法将小鼠致死、体表消毒和固定后,用消毒剪镊从后腹掀起腹部皮肤,暴露腹膜。用酒精棉球擦拭腹膜消毒。用注射器注射10ml不完全培养基至腹腔,注意避免穿入肠管。右手固定注射器,使针头留置在腹腔内,左手持酒精棉球轻轻按摩腹部1分钟,随后吸出注入的培养液。1000r/min离心5-10分钟,弃上清。先用5ml HAT培养基将沉淀细胞悬浮,根据细胞计数结果,补加HAT培养基,使细胞浓度为2×105/ml,备用。通常对巨噬细胞来说,96孔培养板每孔需2×104个细胞,24孔板每孔需105细胞。每只小鼠可得3-5×106个细胞,因此一只小鼠可供两块96孔板的饲养细胞。也可在细胞融合前1-2天制备并培养饲养细胞,这样使培养板孔底先铺上一层饲养细胞层。做法是,将上述细胞悬液加入96孔板,每孔0.1ml(相当于2滴),然后置37℃ 6%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⑸ 细胞融合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细胞融合的程序已报道的有很多种,这里介绍的是作者所在实验室常用的一种。
A、 将1×108脾细胞与2×107-5×107骨髓瘤细胞SP2/0-Ag14混合于一支50ml融合管中,补加不完全培养基至30ml,充分混匀。
B、 1000r/min离心5-10分钟,将上清尽量吸净。
C、 在手掌上轻击融合管底,使沉淀细胞松散均匀;置40℃水浴中预热。
D、 用1ml吸管在1分钟左右(最佳时间为45秒)加预热至40℃的50% PEG(PH 8.0)1ml,边加边轻轻搅拌。
E、 用10ml吸管在90秒内加20-30ml预热至37℃的不完全培养基;20-37℃静置10分钟。
F、 1000r/min 5分钟;弃去上清。
G、 加入5ml HAT培养基,轻轻吹吸沉淀细胞,使其悬浮并混匀,然后补加含腹腔巨噬细胞的HAT培养基至80-100ml。
H、 分装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0.10-0.15ml;分装24孔板,每孔1.0-1.5ml;然后将培养板置37℃,6% CO2培养箱内培养。
I、 5天后用HAT培养基换出1/2培养基。
J、 7-10天后用HT培养基换出HAT培养基;(第14天后可用普通完全培养基)。
L、 经常观察杂交瘤细胞生长情况,待其长至孔底面积1/10以上时吸出上清供抗体检测。
3、杂交瘤细胞筛选
杂交瘤细胞在融合后2周左右即可筛选,即把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孔从众多的孔中选出来,通常也称为抗体检测。抗体检测的方法很多,通常根据所研究的抗原和实验室的条件而定。但作为杂交瘤筛选的抗体检测方法必须具有快速、准备、简便,便于一次处理大量样品等特点。因为往往有几百个样品需要在短短几个小时就报告结果,以便决定杂交瘤细胞的取舍。所以选用抗体检测方法的原则是快速、敏感、特异、可靠、花费小和节省人力。一般说来,在融合之前就必须建立好抗体检测方法,并克服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抗体检测方法所需要的“动力学范围”,即检出背景以上的最强与最弱信号之比,依所用的检测抗原是否纯净而定。如杂交瘤抗体是针对纯化的蛋白质抗原的,100%的抗原参与反应,一个阳性/阴性判别系统就够了。另一方面,如果杂交瘤抗体是针对细胞表面微量的蛋白抗原,检测系统可能需要能测出微弱信号,则动力学范围至少应为10:1,最好为100:1。另外,检测方法的选择还受所需杂交瘤抗体的类型和预定的用途的影响。结合补体的抗体可以用基于细胞毒性反应的检测方法来选出。如需结合A蛋白的杂交瘤抗体,就要用结合蛋白A的检测方法。
如何从杂交瘤细胞中获取抗体基因
原因比较多,首先你要确定你师兄是不是从该杂交瘤获得的抗体,获得的抗体量多不多?然后,如果确实是这株杂交瘤,那么你要从两方面着手:一,富集一下上清里面的抗体或者考虑下抗原的包被量,有可能是上清里的抗体量少(上清检测你稀释过没?);二,再对该杂交瘤细胞亚克隆一次,可能是该细胞株不纯或者染色体丢失,产抗体的细胞株丢失
但是在过去10年里,基因工程重组技术带来了组合库和抗体工程等技术,尤其在高端抗体应用领域,包括治疗性抗体药物的开发等.
重组技术例如噬菌体展示等技术需要更高的技巧 ,假如你的实验对象是一些高毒性和无免疫性抗原,例如一些肿瘤和病毒自身的抗原,抗体重组技术可以帮你解决这些.据Louis Weiner(Fox Chase癌症中心研究员)称,“多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通过围绕改变物种和设计新型的杂交瘤技术来解决问题,但对于一些保守的抗原来说,仍然没有能按照预期的效果来制备它们的单克隆抗体.”
如果你的实验需要利用到抗体,无论是否将重组技术带进实验室或者利用它们来制备抗体,下面这些专家提供的需要考虑的地方值得大家留意一下.
杂交瘤技术杂交瘤技术起源于1975年,由K?hler 和Milstein发明,是许多科学家们热衷的一门技术,它的操作流程明了,许多研究机构也建立杂交瘤核心的实验室来一次性处理多组样品.Thomas Jefferson大学的Manser实验室就是使用的重组抗体杂交瘤技术.“我们以前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结构基础上的,现在我们有一部分人在做一些定向和随机的基因突变.但是我们的工作变得更以细胞为基础,因此我们将重组技术放弃了.”
选择正确的技术取决于你所需的抗体的用途.假如你需要的高产量的抗体,杂交瘤技术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它的问题在于长时间的制备过程和不完全的抗原表位的识别.
理论上是可以的。
因为在最后的检测阶段是一个孔中只培养一个细胞,呈阳性的才是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更多扩展补充
扩展
那请问一下高中课本上的单克隆抗体纯度高应该怎么理解
补充
实际检测阶段会出现假阳性,另外偶有两个细胞在一个孔中,或表达过程中的错误等,此外如果培养在小鼠的腹水中,也面临提纯的问题等。
扩展
请问一下这里的中间的两次专一抗体检验阳性分别是干什么的?
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值。
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