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大学入学率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扩展资料
小康起源: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小康社会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改革开放之后,在谋划和构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学习和观察,开始思考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十八大小康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全面小康的标准是: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中国十八大小康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小康水平是指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得到较好满足的程度。
其主要标志是:
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
2.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在数量上已经得到满足,生活比较舒适和安逸。
3.消费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在消费资料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4.消费形式多样,消费质量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采,人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扩展资料:
一.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社会”目标。
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一构想是以当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253美元为基数,到世纪末翻两番即1000美元左右,以10亿人口计算总额为一万亿美元(后来考虑到世纪末人口将达到12亿,则人均为800美元)。
这就是最初的小康社会标准的提法。以后,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
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扩展资料: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康水平
什么是小康标准?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从此,“小康”,一词了国人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那么,什么是中国的小康水平呢,什么是小康标准呢?
概括地说。小康是指人们在摆脱贫困解决温饱之后。“无饥无寒”的生活状况,是富裕生活的基础和起点。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水平出发,有关部门和人士对我国的小康标准进行了科学地制定。其主要内容包括;
(1)1990年价格计算,人均国民(内)生产总值为2500元(按 1980年价格和汇率计算,人均国民(内)生产总值跨过900美元)。
(2)按1990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24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00元。
(3)根据小康阶段的生活要求,结合现实的生活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定为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有显著提高。农村要着力提高住房质量,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
(4)人均每日主要营养供给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2克。
(5)城市居民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8平方米,同时提高路面标准和质量;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5%以上。
(6)成人识字率达到90%,超过美国社会学家提出的80%的现代化标准;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
(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达到 16%。
(8)森林覆盖率达到15.9%。
(9)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5%。
(10)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3张.
小康社会的标准有以下10点。
一、小康社会的标准:
城镇化率达到50%。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大学入学率20%。
恩格尔系数低于40%。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二、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战略之一。
小康社会的标准: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战略之一。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小康社会的标准:
1、国力大幅增强,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
2、人民生活更殷实,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
3、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物联网广泛应用;
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治霾取得明显进展;
5、城乡区域差距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45%;
6、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高铁里程达3万公里;
7、发展新体制逐步形成,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扩展资料
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
如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经过了多年的探索。
早在1989年6月,邓小平同志就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规划了到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六大报告还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
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