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周期是15天。
计算公式:
“小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有公式(限东八时区)(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2.36,20世纪=23.08。
举例说明:2088年小雪日期=(88×0.2422+22.36)-(88÷4)=43-22=21,11月21日小雪。
例外:197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渐渐移,月不得中闰将至。
公历月份七日内,上旬六号下二一。
农历每月两个节气从日期上逐渐往后推移,当某个月份不含中气时,闰月将至。
如2016年五月 芒种(初一)夏至(十七),七月立秋(初五)处暑(廿一),八月白露(初七)秋分(廿二),九月 寒露(初八)霜降(廿三),等等。又如2017年五月芒种(十一)夏至(廿七),六月小暑(十四)大暑(廿九),闰六月 立秋(十六) 不含中气,七月 处暑(初二)白露(十七)。
在公历月份中,第一个节气于6日前后的7天内交节,第二个节气于21日前后的7天内交节。
2019年12月7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
大雪日期计公式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18,20世纪=7.9。
举例说明:2019年大雪日期=[19×0.2422+7.18]-[19/4]=11.78-4.75=7,12月7日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小满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据统计,我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农历11月,强冷空气过后,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的平均温度约在-20℃至-5℃之间,南方也会出现降雨或霜冻,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带来阴雨或雪天。
大雪风俗:
1、腌肉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腌肉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2、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3、进补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雪
24节气中,今天的节气是秋分。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
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秋分的特点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一词1936年版的解释是,"三月节",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到了清明时节,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其平均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因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就气候变暖,草木青茂,一扫入冬以来的寒冷枯索景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发、清丽温馨的春色春光。这里的"节"就是节气的节,节气一词按(算是古代的辞源)的说法是"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故一岁有24气.每月二气,在月首为节气,在月中为中气."从前的24节气是慢慢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的.在春秋时期,《吕氏春秋》就只记载了八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西汉《淮南子》一书中首次完整地记载了廿四节气。在西汉初年的中以惊蜇为正月中,清明为二月中,后汉刘歆作以惊蜇为二月节,今历以清明为三月节,谷雨为三月中.以后每个朝代都按照当时对天文学的了解(特别是对太阳运动的了解)修改历法并颁布民间施行。清朝顺治年间西方科学家汤若望(汉名,在清朝任官职)曾在奏张中说到节气反映太阳活动的规律同时也是观察总结了北方地区物候变化规律所致“如果节气安排的时间不对,则太阳起落的时间、昼夜的长短都会引起混乱,现在的节气安排只是考虑了北方,即便是在北方各地的同一节气,也会相差1-2天,中国幅员广大,这种混乱影响人民起居生产……”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不同的农谚,来看到同一节气在全国各地的气候和物候上的差别。华北、华中地区:“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东北西北和内蒙古各地:“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黄河中下游地区:“柳近清明翠缕长,多情右衮不相忘”;江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地区:“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河西走廊:“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从根本上讲,二十四节气是阳历,节气是由地球公转时所在的位置确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廿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最多相差两天。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月相29.5天的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一年12个月,每月却是以30为基本天数,24节气中,立春是一年的开始,但是,“百年难遇岁朝春”,如2000年龙年除夕(2001年2月4日)适逢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报道说,从公元前221年至今,在有据可查的两千余年间,龙年除夕巧逢立春的机会只有6次。(另注:清稗类钞“时令”篇中有乾隆朝三次出现此种正月初一为立春的记载)所以,简单地说,按照阴历,正月的第一天并非一定是立春节气,但按照阳历,立春的每年都在2月3-5日。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总之,四五清明说起来是一个农历的节气,但它是用阳历方法确定下来的日子,这个说法在使用公历以前是没有的。就好像说3月21日是春分,6月23日是夏至一样。用节气来反映太阳的运动规律是中国古人了不起的发明。清明节有很多的“政治”故事,比如,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王宝森选择了在清明节自杀。北方民间有个讲究,说是清明节这天亡故的人,品行一定错不了(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是纪念曾割下大腿肉为晋文公重耳充饥的介子推的)。可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的主子陈希同还是倒了。 附录: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日雨节日期定,主多不差一两天。附录:三类节气第一类反映季节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属于这一类;第二类反映气候特点,其中反映冷暖变化的有小暑
如果对你有帮助,劳驾点下五星,祝您游戏愉快!记得哦~
现在是2019年12月8日,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小满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
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据统计,我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农历11月,强冷空气过后,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的平均温度约在-20℃至-5℃之间,南方也会出现降雨或霜冻,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带来阴雨或雪天。
扩展资料
大雪节气的风俗习惯
1、腌制“咸货”
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
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2、进补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
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雪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24节气中,今天的节气是秋分。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
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秋分的特点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
大寒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
今天是公历2016年7月27日,中伏第1天。
公历2016-7-27"查询信息如下:
公历: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狮子座
农历:猴年 六月 廿四日
四柱:丙申 乙未 庚戌
节气:中伏第1天
生诞:观莲节 火把节 二十八宿:觜 甲子纳音:钗钏金
距离今日:还有0天
今天是24节气里面的霜降节气。
2016年霜降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07:45:30,农历 2016年九月廿三 星期日
霜降的由来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气候特征
就北方而言,冷空气过后,依旧是天高云淡,给人印象较深的也就是一次次的降温了。除东北、西北一些偏北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已是万物凋零,雪花飞舞外,偏南的大部分地区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游人留连忘返时。
就江南、华南大部而言,雨水过后,秋风送爽,天朗气清,橙黄橘绿。华南沿海的人们,即将跨入秋天的门槛,夏末的阳光,已经没有那么酷热,碧海蓝天、金色海滩,鲜花绿树,满目清新,广大农村瓜果飘香,稻谷丰收在望。
当然,如果遇到少见的寒潮天气,那就不仅是大面积的凉风冷雨、剧烈降温了,降温所造成的霜冻,对南方晚稻、油菜等一些不耐寒的喜温作物,会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