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中国文字结缘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象形符号。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 把牛皮绳多次翻断,被人们作为“韦编三绝”的佳话传颂。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人们皆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写在竹简上。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个
扬州“个”园就是因为“个”字长得像竹子,所以起名为“个园”。
“竹”的古代写法如下:
。
在古代字形中,“艸”(卄)和“竹”相似而相反:叶片朝上为“艸”(草),叶片朝下为“竹”。
竹,zhú,汉字,象形。可作部首,作部首后写作“⺮”。本义为禾本科下属一类植物,又有引申义等。
基本释义有: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子。~叶。~笋。~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刻。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相关组词有:竹林 竹叶 竹笋 毛竹 竹席 竹子 爆竹 竹桥 竹签 竹竿竹篾 竹篙 文竹 竹简
璨甲骨文暂未收录
竹甲骨文写法见图:
“竹报平安”几个字只有“安”有甲骨文写法:
——安
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 1、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商朝和周朝的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 为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3、战国时期的竹书和帛书
竹字头的最原始意思:与植物具体说就是与竹类植物有关。
意思有关竹字头的字:筒,篮,笋
竹字头的甲骨文,与两片竹叶形状差不多。
搜索了一下,册字就是竹简的形象,比甲骨文应该是要晚的,但不应该比殷商甲骨文晚,个人觉得殷商甲骨文是一种用于记录记载的特殊载具,竹简的同时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