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点
2.从控制点开始测量(闭合,附合,支导线都一样)
3.先在控制点设站,后视另外一个控制点,然后按照你说的后前前后的顺序测量你选好的点,记录仪高,镜高,方位角,垂直角,和距离回去平差用。一站一站的搬。
4.附和的话就测到另外一对控制点上,闭合就测回来闭合到原来的控制点上,支导线就是支出去,但不能支太长没有检核条件
5.内业处理看你用什么软件,南方CASS有专门的导线平差。你只要把数据格式调整好就可以了。
1、导线施测前的准备工作
(1)业务准备:
1)学习技术设计书,了解工程的性质、来源、目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工期要求等。
2)学习所涉及的各工程类别的相关规范,了解基本技术要求。
3)学习各工种操作、配合基本要求。
4)依据设计书要求,在已有的地形图上大概设计出导线点位。
5)检查已知点平面成果的投影带号是否正确,各批已知点成果坐标系统是否统一,水准点等已知点高程系统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
(2)仪器设备检查及生产资料准备:
1)了解经纬仪、全站仪等型号,测距、测角精度,检查仪器加常数、乘常数等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2)在平坦的地面上钢尺量距4~5m,用全站仪测量平距,检查棱镜常数是否设置正确,若有问题应及时向生产负责人汇报,以获得正确棱镜常数,重新设置。
3)实测前检验仪器在经过长途搬运后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4)检查棱镜、觇板、基座、脚架是否正常,数量是否满足生产要求。
5)检查记录手簿是否带够,若为电子手簿,应熟悉记录手簿软件,检查软件运行情况,与台式机数据传输情况等。
6)检查辅助测量的物品是否齐备,如记录板、铅笔、钢卷尺、做标记的红布、木桩、油漆、毛笔等。
7)全站仪及对讲机等需充电设备应及时充电。
2、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主要有踏勘选点并建立标志、测量导线边长、测量转折角和连接测量。
(1)踏勘选点并建立标志:首先调查搜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高一级的控制点的成果资料,然后将控制点展绘在地形图上,并在地形图上拟定出导线的布设方案,最后到野外去踏勘,实地核对、修改、落实点位并建立标志。若测区没有地形图资料,则需到现场详细踏勘。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分布、测区地形条件及测图和施工需要等具体情况,合理选定导线点的位置。实地选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平坦,方便测角和量距。
2)将点位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
3)点所在处应视野开阔,便于进行碎部测量。
4)导线点的密度应够,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5)视线中间应无隆起,视线距地面最低不少于2m。
6)导线各边长应大致相等,相邻边长的长度尽量不要相差太大,导线边长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选定导线点后,应马上建立标志。若是临时性标志,通常在各个点位处打上大木桩,在桩周围浇灌混凝土,并在桩顶钉一小钉;若导线点需长时间保存,就应埋设混凝土桩或石桩,桩顶刻“十”字,作为永久性标志。
为了便于寻找,导线点还应统一编号,并做好点之记。即绘一草图,注明导线点与附近固定而明显的地物点的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
(2)测量导线边长:可用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测定导线边长,测量时要同时观测竖直角,供倾斜改正用。若用钢尺量距,钢尺使用前须进行检定,并按钢尺量距的精密方法进行量距。
(3)测量导线转折角:导线转折角分左角和右角,在导线前进方向右侧的转折角为右角,在导线前进方向左侧的转折角为左角。可用测回法测量导线转折角。
一般在闭合导线中均测内角,若导线前进方向为顺时针则为右角,若导线前进方向为逆时针则为左角;在附合导线中常测左角,也可测右角,但要统一;在支导线中既要测左角也要测右角,以便进行检核。各等级导线测角时应符合其相应的技术要求。
(4)连接测量:当导线与高级控制点连接时,须进行连接测量,即进行连接边和连接角测量,作为传递坐标方位角和坐标的依据。若附近没有高级控制点,则应用罗盘仪施测导线起始边的磁方位角,并假定起始点的坐标作为起算数据。
扩展资料
选择相邻点相互通视的一系列控制点构成导线,直接测定导线的各边边长及相邻导线边的夹角,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和一条边的方位角就可以推算出所有其他控制点的坐标.
测法
三角(三边)测量:在地面选一系列控制点,相互连接成若干个三角形,构成各种网(锁)状图形。通过观测三角形的内角或(边长),再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坐标、起始边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经解算三角形和坐标方位角推算可得到三角形各边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进而有直角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待定点的平面坐标。
导线测量: 将控制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折线,成为导线,这些控制点为导线点,点间的折线便称为导线边,相邻边的夹角称为转折角。于坐标方位角已知的导线边线连接的转折角称为连接角。通过观测导线边的边长和转折角、根据起算数据经计算获得导线点的平面坐标,称为导线测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线测量
1.选点
2.从控制点开始测量(闭合,附合,支导线都一样)
3.先在控制点设站,后视另外一个控制点,然后按照你说的后前前后的顺序测量你选好的点,记录仪高,镜高,方位角,垂直角,和距离回去平差用。一站一站的搬。
4.附和的话就测到另外一对控制点上,闭合就测回来闭合到原来的控制点上,支导线就是支出去,但不能支太长没有检核条件
5.内业处理看你用什么软件,南方CASS有专门的导线平差。你只要把数据格式调整好就可以了。
1、导线施测前的准备工作
(1)业务准备:
1)学习技术设计书,了解工程的性质、来源、目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工期要求等。
2)学习所涉及的各工程类别的相关规范,了解基本技术要求。
3)学习各工种操作、配合基本要求。
4)依据设计书要求,在已有的地形图上大概设计出导线点位。
5)检查已知点平面成果的投影带号是否正确,各批已知点成果坐标系统是否统一,水准点等已知点高程系统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
(2)仪器设备检查及生产资料准备:
1)了解经纬仪、全站仪等型号,测距、测角精度,检查仪器加常数、乘常数等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2)在平坦的地面上钢尺量距4~5m,用全站仪测量平距,检查棱镜常数是否设置正确,若有问题应及时向生产负责人汇报,以获得正确棱镜常数,重新设置。
3)实测前检验仪器在经过长途搬运后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4)检查棱镜、觇板、基座、脚架是否正常,数量是否满足生产要求。
5)检查记录手簿是否带够,若为电子手簿,应熟悉记录手簿软件,检查软件运行情况,与台式机数据传输情况等。
6)检查辅助测量的物品是否齐备,如记录板、铅笔、钢卷尺、做标记的红布、木桩、油漆、毛笔等。
7)全站仪及对讲机等需充电设备应及时充电。
2、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主要有踏勘选点并建立标志、测量导线边长、测量转折角和连接测量。
(1)踏勘选点并建立标志:首先调查搜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高一级的控制点的成果资料,然后将控制点展绘在地形图上,并在地形图上拟定出导线的布设方案,最后到野外去踏勘,实地核对、修改、落实点位并建立标志。若测区没有地形图资料,则需到现场详细踏勘。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分布、测区地形条件及测图和施工需要等具体情况,合理选定导线点的位置。实地选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平坦,方便测角和量距。
2)将点位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
3)点所在处应视野开阔,便于进行碎部测量。
4)导线点的密度应够,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5)视线中间应无隆起,视线距地面最低不少于2m。
6)导线各边长应大致相等,相邻边长的长度尽量不要相差太大,导线边长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选定导线点后,应马上建立标志。若是临时性标志,通常在各个点位处打上大木桩,在桩周围浇灌混凝土,并在桩顶钉一小钉;若导线点需长时间保存,就应埋设混凝土桩或石桩,桩顶刻“十”字,作为永久性标志。
为了便于寻找,导线点还应统一编号,并做好点之记。即绘一草图,注明导线点与附近固定而明显的地物点的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
(2)测量导线边长:可用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测定导线边长,测量时要同时观测竖直角,供倾斜改正用。若用钢尺量距,钢尺使用前须进行检定,并按钢尺量距的精密方法进行量距。
(3)测量导线转折角:导线转折角分左角和右角,在导线前进方向右侧的转折角为右角,在导线前进方向左侧的转折角为左角。可用测回法测量导线转折角。
一般在闭合导线中均测内角,若导线前进方向为顺时针则为右角,若导线前进方向为逆时针则为左角;在附合导线中常测左角,也可测右角,但要统一;在支导线中既要测左角也要测右角,以便进行检核。各等级导线测角时应符合其相应的技术要求。
(4)连接测量:当导线与高级控制点连接时,须进行连接测量,即进行连接边和连接角测量,作为传递坐标方位角和坐标的依据。若附近没有高级控制点,则应用罗盘仪施测导线起始边的磁方位角,并假定起始点的坐标作为起算数据。
扩展资料
选择相邻点相互通视的一系列控制点构成导线,直接测定导线的各边边长及相邻导线边的夹角,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和一条边的方位角就可以推算出所有其他控制点的坐标.
测法
三角(三边)测量:在地面选一系列控制点,相互连接成若干个三角形,构成各种网(锁)状图形。通过观测三角形的内角或(边长),再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坐标、起始边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经解算三角形和坐标方位角推算可得到三角形各边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进而有直角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待定点的平面坐标。
导线测量: 将控制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折线,成为导线,这些控制点为导线点,点间的折线便称为导线边,相邻边的夹角称为转折角。于坐标方位角已知的导线边线连接的转折角称为连接角。通过观测导线边的边长和转折角、根据起算数据经计算获得导线点的平面坐标,称为导线测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线测量
步骤如下:(你这种步骤有点问题,还应当分左右盘进行测量,这样可以减少误差)
1、选取一个闭合回路,并在每一个点上做好标记,起始点为A点,后面三点顺时针分别命名为1、2、3。
2、在A点调整全站仪:升降脚架的两条腿(尽量不动第三条),使仪器粗平,看水准圆气泡居中即可,然后微调,调节仪器的两个底脚螺栓,使精平水准管居中,再转90度,调第三个底脚螺栓,使精平水准管居中,再转回来看水准管是否居中,不居中继续调,反复来回转动90度调整,直至居中。
3、由其余两位组员分别在1点架设反光棱镜,3点架设反光棱镜。(反光棱镜保持竖直)
4、测量A3、A1的水平距离(左盘):
(1)测量3点水平距离,对全站仪进行设置,反射模式设置为棱镜,置零角度。
将全站仪望远镜十字丝对准反射片,调整焦距,使视野清晰,按住“测距”键,等待数字稳定后读出角水平距离和角度,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另一位组员将结果填入表中。
(2)测量1点水平距离,对全站仪进行设置,反射模式设置为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十字丝对准1点棱镜镜面中心,调整焦距,使视野清晰,按住“测距”键,等待数字稳定后读出水平距离和角度,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另一位组员将结果填入表中。
5、测量A3、A1的水平距离(右盘),转动全站仪,倒转望远镜,切换成右盘,按照上面的方法测出水平距和角度。
6、完成A点测量后、将全站仪依次架设到1、2、3点,分别完成直线1A、12、23、3A的测距以及完成β1、β2、β3的水平角的测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导线测量
简单的说下
导线有闭合和附和,闭合呢,就是从已知点和未知点(先打好桩)之间的测角和测距,就是仪器在已知点对另外一个已知点置零 再旋转到待测点,得出角度,再测距,把角度和距离记录纸上,再继续下一点,方法都是一样,然后再闭合到已知点上,再由得到的数据评差,算出坐标,
如果你还想要详细的话,你自己只好去买本书, 我以前学的时候都是问了好久才会算的,其中尤其是旋转角平差,必须的细心,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8879308.html
将实测数据填写在导线计算表上,需要填写观测角,边长,起始方位角,起始坐标和点号。
计算角度闭合差,闭合导线由多边折线构成多边形。因此可求出多边形内角和为∑β理=(n-2)x180° 为多边形角度理论值。
计算坐标方位角,计算方位角时,通过大致导线图判断观测角方向,若为左角 α前=α后+180°+β左 右角计算为:α前=α后+180°-β右。若在计算时方位角超过360°应减去360°或若干个360°
计算坐标增量。根据各边边长和方位角推算坐标增量,纵坐标增量△xi=Dicosαi i 表示第i条导线边 D 表示边长 ,横坐标增量 △yi=Disinαi 计算结果的取位应与已知坐标相同。
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以fx fy 表示 则fx=∑△x测 fy=∑△y测 计算坐标增量改正数 V△xi=fx/∑DXD V△yi=fy/∑DXD 用 ∑V△x=-fx ∑V△y=-fy校核计算正误。
计算点坐标,坐标增量调整后,根据起点坐标和改正后坐标,依次推算导线点坐标,推算至最后一个点的坐标,还要在推算起点坐标,看是否相等,检验正确性。
做一条附合导线。A点架站,读取AB、AD距离,BAD内角角度,B点架站,B\C\D分别架站,依次记录各边长及内角度数,重复边长取平均值,计算就可以了
在地面上选定一系列点连成折线,在点上设置测站,然后采用测边、测角方式来测定这些点的水平位置的方法。导线测量是建立国家大地控制网的一种方法,也是工程测量中建立控制点的常用方法。
你问的是房建测量 还是道路测量 或者是水利测量?通常的计算公式是 实测高程+后视-前视=所要测量点位高程用处就在于计算所用工程量 合理的控制成本建议你可以自己练习一下米格纸上的作业相对的理解能更深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