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becket,thomas becket是谁

时间:2023-11-24 22:00:36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thomas becket是谁

Thomas Becket是12世纪基督教大主教,后来因与HenryII(亨利二世)的矛盾而被亨利二世的四骑士(也有说法是五骑士)刺杀。

罗马人撤出英国后英国经历了哪些时期?

公元1066年9月28日,威廉大公在英格兰南部登陆。他的远 征军在前一天下午,从法国的的圣瓦雷里-索姆[St. Valéry-sur-Somme]一带上 船。尽管从他的出发地到目的地佩文塞[Pevensey]只有60英里的距离,这次横渡 英吉利海峡的举动在航海史上仍然可算一次壮举。水手们借着轻微的顺风,通过 观星和经验确定航向--因为他们当时还没有罗盘,而且当天晚上没有月亮。在整 个船队的700艘船中,只损失了2艘,随军的占卜师就在其中一艘船上。对此,威 廉的看法是: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损失,因为他居然都没能预见自己的命运。 威廉在黑斯廷斯[Hastings]附近找到一处地方,命令全军在那里挖好壕沟,扎下 营来。 这时的哈罗德·古德文森还在北方。当他得知威廉入侵的消息后,不得不把 尚未从疲劳中恢复过来的侍卫们集结起来,全速赶往伦敦--这是他在两星期内第 二次长途奔袭了。沿途的民兵(fryd,特指英国民兵--译注)也不断地加入哈罗德 的队伍。侍卫们是挑选出来的战士,体格魁梧,孔武有力。他们身穿皮甲,里面 衬有铁制的环甲。他们的武器是沉重的战斧,高5英尺,要用双手才能挥动。相比 之下,民兵是一群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手里抓着的武器也是他们顺手拿来的-- 梭镖,短柄斧,弹弓,还有镰刀。队伍里的弓箭手少的可怜。哈罗德到达黑斯廷 斯以北的高地,并且在一座小山丘的顶上扎营,以保护自己的侧翼。然而哈罗德 的地利在很大程度上被他手下士兵的极度疲劳和组织涣散所削弱。 10月14日早晨,威廉向哈罗德发起进攻。当敌人来袭的警报传来,英格兰人 赶忙奔向自己的岗位,很快组织起了一面盾墙,侍卫在前,民兵在后。他们面前 的大地逐渐被身穿30磅重锁甲的敌方步兵占满。在自己的部队冲到半山腰的时候 ,威廉调整了阵形,把自己的步兵作为先头部队。被教皇祝福过的战旗飘扬在威 廉的头顶,威廉还把教皇所赐的圣物挂在脖子上,穿行于自己的部队中,不停地 发号施令。 后世对于这场战斗的详细描述出入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诺曼军队不 断地发起冲锋,萨克逊人则一直坚守自己的防线。战斗演变成了混乱的白刃战, 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当天下午,威廉组织诺曼骑兵对英格兰人的防线 发起一次冲击,结果被英格兰人击退,伤亡惨重。很多死伤骑兵留在战场上,他 们身上昂贵的全身甲吸引了英格兰人的注意。很多人冲上前去,抢夺这些铠甲。 英格兰军队顿时阵脚大乱。威廉没有放过这个战机。他命令自己的骑兵部队绕到 英格兰军防线后方,直接袭击其总部。很多人根据贝约壁挂上的描绘的场景认定 ,哈罗德因为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去,不过看来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凶猛的诺 曼骑兵在进攻敌军总部时在数量上又占有优势,很快就攻破了对方的防御。哈罗 德和他的两位兄弟都死在诺曼骑士的手下。威廉后来下令在当地建一座教堂,祭 坛的位置就是哈罗德倒下的地方。这座教堂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记功寺[Battle Abbey]。 公元1066年10月14日是一个改变历史的日子。这场战斗本身是势均力敌的, 胜利的天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摆动,英格兰人只需要多一点点运气就可以获得胜 利。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哈罗德在黑斯廷斯获胜并且得以生还,后面的历史 会是什么样子。威廉显然只能放弃他的远征计划,退回法国。在接下来的一千年 里,也不太会有人再次尝试从海路入侵英格兰。英格兰将加强和斯 暗夏 维亚国 家的联系,而对欧洲大陆保持不信任态度--也许会比今天的不信任态度还要厉害 。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持续发展下去。至于威廉 ,留在史册里的名字将不会是征服者威廉,而只能是杂种威廉。 但是历史事实并不容我们的假想。威廉不仅取得了黑斯廷斯一战的胜利,也 赢得了这场入侵英格兰的战争。当哈罗德和他的两个兄弟死去后,盎格鲁-萨克 逊人已经失去了对英格兰的领导权。在通向王冠的道路上,威廉已经没有任何有 威胁的障碍了。接下来的一切就都显得如此顺理成章。黑斯廷斯之战结束一个月 后,威廉进入伦敦。公元1066年圣诞节,他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新国王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瓜分他的战利品--整个英格兰。他的信条只 有一个:英格兰全部的土地都归他所有。他也将土地分给自己的手下,作为他们 跟随自己的报酬,但是这种分封是以一种类似出租的形式完成的,如果这些臣下 死后没有直系继承人,王室就要将土地收回。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格兰是当时最 标准的封建制国家。拥有大片采地的贵族--我们一般将他们称为男爵--又把自己 的土地按照同样的方式分封给自己的部下,当然也就把对国王的义务一并分配了 下去。在当时,必须听从国王号令的骑士有5000之多。为了加强他的统治,威廉 还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建城堡。 作为一个精明而贪婪的商人,威廉很想知道国家的经济情况。他于是下令对 全国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普查:不仅要清点人口,而且连每一头牛,每一口猪都要 登记在案。当时的英格兰人都不太能理解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他们普遍认为, 所有登记的财产将来都会被征税,而威廉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对他们课以重 税。因此在普查过程中,反抗和谎报的情况比比皆是,对此威廉以严刑峻法予以 平息。严厉的审讯手段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圣经里描述的末日审判,因此这次普 查的报告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末日裁判书》[Domesday Book],并且这个名字一直 流传至今。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这次征服彻底改变了英格兰的社会结构。原来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几乎彻 底的消失无踪,大多沦为平民。到公元1087年,在英格兰定居的诺曼人和法国人 已经达到二十万,而在他们治下的英格兰本土居民大约有一百万。这些外来人口 中有不少是喜好冒险的单身汉。他们在英格兰定居以后,娶了当地的女子,他们 的子女说起英语来要比法语流利得多。 威廉的铁腕统治给整个英格兰带来了安宁和秩序。一位带着黄金的姑娘可以 孤身一人,安全地穿越英格兰全境。当时的人们这样说道。但是威廉的几个继承 人都软弱无能,在他们统治下,整个英格兰陷于一片混乱。农田里颗粒无收。在 大海上耕作的结果或许还会好些,因为大地整个都毁坏了。人们公开声称,基督 和圣徒们都睡着了。 公元1154年,安茹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二世即位,他的父亲是安茹侯爵乔 佛瑞·不兰他日奈[Geoffery Plantagent, Count of Anjou]。(王朝的名字来自 Geoffery的封地。另外,由于Geoffery喜欢以孔雀花作为自己的装饰,因此这个 王朝在历史上又称为孔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但是很少按照姓氏 称为不兰他日奈王朝。--译注)亨利体形健壮,四肢有力,头颅大而圆,脖子很 短。他可以流利的说好几种语言,同时他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力--对于见过 的人和事几乎过目不忘。 在他的有力统治下,英格兰得以再次繁荣起来。他统治的年代造就了快乐的 英格兰[Anglia plena jocis]一词。乡间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石制城堡和开满鲜花 的溪畔小村,这种景致直到今天都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坎特伯雷[Canterbury]、 伊利[Ely]、牛津[Oxford]等城市出现了大型教堂。贸易和城镇的数量都在不断增 加。公元1176年,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石桥-- 敦桥开始动工兴建。为了能够 顺利安放桥墩,必须暂时用围堰把泰晤士河的河水分流,这在当时也可算是一件 工程上的大事。 亨利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奠定了习惯法的基础--习惯法是后世英国式自由和 有限王权体制的基石。习惯法以惯例为准则,并且适用于全国各地。早期法庭判 断当事人是否有罪的方法是各种试炼或是当事人之间的决斗,这些方法得出的结 果往往与事实证据背道而驰,其荒唐和不公平之处越发明显。亨利于是提出了用 以取代传统的一种制度--陪审团制度。一些负责任的公民(也就是陪审员[juror], 它的拉丁文[jurati]原意是发誓的人--译注)被召集到法庭上,他们首先必 须宣誓不说假话。他们的作用可以是就某人的错误行径向法庭提起诉讼,此时他 们的地位相当于近世的大陪审团;他们也可以在法庭上作为专家证人,此时他们 的地位相当于小陪审团。陪审员们做出决定的最终依据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而 不是在法庭上出示的那些证据,但是陪审员们的判决也就是法庭的判决。 亨利一心要在全国建立一套通行的司法制度,而当时的英国教会有一套自己 的司法体系,用来管理所有的神职人员,因此亨利和教会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冲突。当时,一个人只要大声读出《圣经》中的某些章节,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一 个只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神职人员。公元1164年,亨利颁布了《克拉朗顿宪法》 [Constitutions of Claredon],限制了教会法庭的司法权限。 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Thomas à Becket]是亨利以前的游伴。 他一开始在《克拉朗顿宪法》上签了字,但是后来又竭力批判它。他声称教会的 一切神职人员都应不应该被判死刑--即使是那些犯下谋杀罪的也不例外。这种要 求恐怕是连教皇都不敢提出的。在和大主教争执了好几年之后,亨利终于忍无可 忍,有一天在皇宫里发牢骚道:怎么我提拔的个个都是些动作迟钝的混蛋!难道 就没有一个人去帮我处理一下那个吵吵闹闹的小牧师吗?他的四位骑士对这个暗 示心领神会,立刻骑马前往坎特伯雷,找到了正在教堂里的贝克,把他砍倒在圣 母玛利亚的礼拜室门前。当其他的僧侣们准备装殓他的时候,他们在他的僧袍下 发现了一件被彻底蠹坏的衬衫--这足以说明他的人品之高尚。在他死后两年,他 被封为圣人,他的圣陵成为教徒朝圣的中心之一。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来此 朝圣,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虔诚之心比起当年来要差很多。
在亨利的统治时期,爱尔兰开始了被英格兰统治的漫长历史。事情的起因是 一位爱尔兰部落酋长请求英格兰人出兵帮他对付他的敌人。一队盎格鲁-诺曼骑 士响应了他的呼吁,帮助他镇压了他的敌人,后来顺便把这个胡涂酋长也消灭了 。亨利不能容忍这样一个新王国的出现,于是出兵爱尔兰,击败了当地人和后来 去的盎格鲁-诺曼人。他下令在这片土地上到处修建重兵守卫的高塔,英格兰的 贵族们就在塔里俯视着自己治下的平民。很多这种高塔一直保存至今,不时提醒 着爱尔兰人,他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漫长的臣服。 亨利和法国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亨利执政期间,法国的国王正在不断加强王 权,扩张领土。他们派 送鼗 ,发展商业,并且鼓励兴建城镇。一种基于共同民 族的法兰西民族主义情绪开始逐渐形成。英格兰国王亨利继承了法国的安茹地区 ,同时还是诺曼底公爵,因此从名义上讲,他还是一个隶属于法国国王的侍臣。 当时的法国国王是路易七世[Louis VII],他娶了艾奎丹[Aquitaine]领主艾 莉诺[Eleanor]为王后,艾莉诺的领地占据了法国西部和南部的大片区域。但是由 于艾莉诺一直没有为他生下后嗣,还对他不忠实,路易在1152年宣布和她离婚。 亨利二世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两个月后迎娶艾莉诺为妻,同时也就把艾莉诺的领 地并入了英格兰的版图,把英格兰的疆界从佛兰德斯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脉。 当然,作为这些土地的领主,亨利要承担向法国国王的一些封建义务,但是从实 力上来说,亨利无疑要比他名义上的宗主强大的多。 亨利和艾莉诺所生的儿子有四个活到了成年。长子亨利一开始被定为继承人 ,人称小国王[Young King]。但是这个儿子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和一帮强盗 路匪混在一起,甚至经常带领他们抢劫修道院里的圣器。公元1183年,他在极度 贫穷中死去,据说连帮他送葬的都是些饿得奄奄一息的人。亨利和艾莉诺的次子 娶了布列塔尼的女继承人为妻,但是在婚后不久去世。 他们的第三个儿子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ed],亦称犹豫王 [Richard the Yea-and-Nay]在公元1189年登基为英格兰国王。他并不喜欢英格 兰,一生也只去过两次英格兰:一次是他自己的加冕大典,一次是为了征募军费 。他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有人出价,我可以把伦敦都卖掉。理查是个典型的浪 漫主义英雄人物,是一位英俊的战士兼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工程师。 他参加了解放圣地的十字军,亲自率军围困并攻克了要塞阿克[Acre],但是并没 能攻占耶路撒冷。在回国途中,他的船只在亚得里亚海沉没,他只得改走陆路, 结果在经过奥地利的时候被德国皇帝亨利六世[Henry VI]抓住,并且以他为人质 ,向英格兰勒索赎金。他的对头,法国国王菲利普和他的弟弟约翰[John]都希望 理查最好被无限期的扣押下去,但是在艾莉诺的组织之下,英格兰作出很大的努 力,筹足了亨利六世开出的赎金金额(正是在这次筹款的过程中,英格兰把原本 的人头税制度改为了不动产税)。在被关押了将近一年以后,理查得以被释放。 他马上就投入了一场和菲利普·奥古斯塔的战争之中,结果在公元1099年死于箭 伤。他死后,他的弟弟约翰即位。 约翰王在英国历史和文学里经常是一个被谴责的对象。但是公允而论,他也 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他算得头脑清楚,偶尔也还大方而仁慈。但是他极不可靠, 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而变得极端残暴。他还一直带有一种病态的疲劳,总是 神魂不安,经常巡游于他的72座城堡和众多的打猎行馆之间。他的随从队伍里有 一位专门负责弄干他的湿衣服,还有上百条猎狗和负责照料它们的人。另外还有 一队洗衣妇--或许她们还兼作约翰的床伴。 即位后不久,约翰就和他名义上的宗主菲利普·奥古斯塔发生争执,并且最 终导致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菲利普取得了胜利,把约翰在法国北部和西部的大 片领土并入了法国的疆域。这一结果对于法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的政治地 位从此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于英国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从此英国国 王不再受制于他在法国的利益,英国这个岛国从此得以走上一条独立发展之路。 这时候的罗马教皇是著名的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他一心要恢复教皇 的地位,要在精神和尘世两方面都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为此,约翰和英诺森彻 底闹翻。英诺森发下敕令,禁止在英格兰的一切圣礼,并且宣布臣民向约翰效忠的任何誓言都已经被免除。对此约翰予以反击,没收了国内一切神职机构的财产 ,并且彻底接管这些机构--他的这些行为为后来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彻底和 罗马教廷决裂开了先河。最后英诺森威胁说要组织一次由菲利普·奥古斯塔领导 的,讨伐约翰的十字军,约翰才被迫同意妥协。公元1213年,他将整个英格兰作 为封地献给伟大的使徒后人[Apostolic See],并且允诺每年缴纳1000银马克 [silver mark]的岁金。教皇于是又把英格兰返还给约翰,这样约翰就成了教皇的 侍臣。不过这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

约翰在战争和外交上的双重失利引发了英格兰贵族们长期压抑的反抗情绪。 贵族们将约翰召集到 晤士河畔的尼米德[Runnymede](位于温莎[Windsor]下 游),并且要求他在一份保证贵族自由和权利的宪章上签字。约翰一开始极不情 愿,但是,到了公元1215年6月15日,他还是不得不把国玺盖在了这份宪章上。这 份宪章被后世称为大宪章[Magna Carta, Great Charter] 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明确领主治下的贵族所应有的权利--基本上还是一份保 守的文件。但是为了争取其他利益集团的支持,贵族们在起草大宪章的时候,在 其中加入了很多条款,保护教会、城市、商人、威尔士人甚至苏格兰国王的权益 。大宪章废除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并且要求国王做出以下的声明:若非根据 本国法律且经由与自己同等身份之人的合法审判,任何自由人均不得遭逮捕、监 禁和流放,亦不得被剥夺其权利、财产和地位。这段话在法律的发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式的意义。同样重要的一条条款则是要求国王在开征新税之前,必须召集贵 族会议并取得贵族的同意。 大宪章因此成为一个近乎神圣的标志,今天仍然在警卫的看护下让公众参观 。大宪章被看作不列颠式自由的一个标志和人们要求自由和独立的一个宣言。这 些影响恐怕就是当初的起草者们所始料未及的了。 围绕着大宪章,约翰王和他的贵族们争斗了一年多,最后在公元1216年去世 ,算是摆脱了这个问题。他的儿子亨利三世[Henry III]继位。亨利三世是个喜好 和平的人物,嗜好建筑和艺术鉴赏。在亨利三世56年的统治下,英格兰的宪政体 制(这个名词神圣得近于神秘了)得以进一步发展。国王作出保证,大宪章的所 有条款都得到会被彻底执行。同时,另外一条条款加入了大宪章:国王本人必须 受制于国家的法律。大委员会[Great Council](也就是贵族委员会)掌握的权 力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国会[Parliament]。在国会里,贵族和教会的代表可以自 由的讨论和检查国王提出的各项主张。公元1258年,国会通过了《牛津条例》 [Provisions of Oxford],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的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大权。 公元1272年,长腿爱德华一世[Edward I, Longshanks]继位。爱德华是 一位相当不错的国王,还是一位勇武虔诚的骑士和十字军战士。他一生遵守一个 信条:忠于真实[Pactum serva],这个信条后来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在他统治 期间,整个英格兰完全纳入了习惯法的体制下,由皇家法庭作为最高主管。他组 建了一个类似于近代内阁的小型委员会,作为国王施政的咨询机构,并且协助政 府的运作。爱德华和国会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为国会提供了一个发表不同意 见的论坛,结果是国会对于他提出的金钱和军队上的要求表现得非常合作。在 1295年的国会--我们今天把这届国会称为模范国会[Model Parliament]--上, 爱德华不仅邀请了所有的贵族出席,还从每个郡邀请了两名骑士,从每个市镇邀 请了两名代表,还有下级神职人员的代表。用他的话来说quot;触及所有人的决定必 须得到所有人的同意。这类人后来仍然经常参与讨论,逐渐获得了对于国家经济 的控制权,最终演变为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公元1277年,爱德华率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进攻威尔士。威尔士很快战败 ,从此接受英格兰的统治。今天,威尔士的独立性除了英格兰王储的封号威尔士 王子,以及威尔士人对英格兰人根深蒂固的怨恨之外,已经所剩无几了。与此同 时,独立的苏格兰王国正陷于无政府状态之中。公元1290年,爱德华被邀请为苏 格兰王座的12位竞争者做出仲裁。他的决定没有被,内战于是爆发。爱德华 攻入苏格兰,在那里扶植了一个自己的政府。在法国的支持下,苏格兰人进行了 多年的反抗,为首的是他们的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和罗伯特 ·布鲁斯[Robert Bruce]。经过漫长而血腥的战斗,公元1314年,苏格兰人在班 诺克本[Bannockburn]打败了入侵的英格兰人。苏格兰的独立从此又保持了三个世 纪之久。

牛津大学介绍 英文版

上面的超初三水平了...看我的:
概括: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s a university located in Oxford in the United Kingdom. It is the oldest university of all those in countries where English is the people's first language.

The university consists of 38 colleges and another 6 "private halls". All of these colleges have their own buildings and their own staff, making Oxford quite different from most modern universities where all the students live on a "campus". Oxford does not have a campus, although it does have some central places wher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lleges can come together either to study (for example, libraries) or to enjoy themselves (for example, the Oxford Union).

History(历史):
Many people who study history think that there was a university in Oxford in the 11th century, and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grew bigger in 1167, after English students studying in Paris, France were not allowed to continue studying after the murder of St Thomas Becket by King Henry II of England. There were fight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Oxford and the people who lived there in the early 13th century. Some students and teachers left the university in 1209, and made a new university in Cambridge. These two universities are now great rivals, and together are sometimes known as "Oxbridge".

Until 1920, women were not allowed to take degrees at Oxford, although some women studied at Oxford before that time. Nowadays all the colleges allow both men and women as students, and the number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s roughly equal.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rofessors at university was Lewis Carroll, author of Alice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nonsense stories for children.

Colleges and Halls(学院):
There are 38 colleges at Oxford and 6 'permanent private halls'.

A college will normally offer the students accommodation (a room to sleep and study in) for the first and last years of their time at University. Many also offer accommodation for other years. A college will also have space for teaching and socializing. When most of the older colleges started they were only for people of one sex, but St Hilda's College, the last college to allow only women to study there, recently allowed men as well.

A permanent private hall is slightly different to a college. They were normally started by religious groups to educate their members in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but some have since grown and offer a broader range of subjects. Some halls are run by monks and will only accept male students.

Most colleges will teach at both undergraduate (the more basic first degree that a student takes) and postgraduate (a higher level of study) level. There are also some special colleges who are more restrictive. Five college only offer space to postgraduate students. Harris Manchester college is only for 'Mature Students' (those who are over 21 when they start their degree). All Souls college does not take students - all of its members teach students or do research.

英国完整的历史(英国的建立开始)

古代不列颠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第3千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 英国历史
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为阻止北方克尔特人南下,公元1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时期,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 118公里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见彩图)。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克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克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采矿,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编辑本段中古时期
日耳曼入侵
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驻不列颠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大部 英国历史
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或称英吉利人。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按地域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归村社自由农民使用。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了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农和奴隶。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格兰传教。到7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见彩图) 英国历史
丹麦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为抗击丹麦人,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在位)于 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国王位复归于英人爱德华( 英国历史
1042~1066在位)。丹麦人占领期间,英国封建化过程加速。由于战争频仍,税课繁苛,特别是沉重的“丹麦金”,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依附农。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成为封建领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农民为躲避战祸和捐税、求得安全,便将土地交给大地主,再领回耕种,表示自己受地主保护。国王还给教俗地主以“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特恩权加速农民的农奴化。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国进行调查,编成土地调查书(亦称土地清丈册),详细记载每郡多少土地属于国王,多少属于领主,各领主又有多少附庸,每个庄园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农民、依附农民、奴隶,多少森林、草地、牧场、磨坊、鱼塘等,领地上有多少货币收入(见彩图)。编制清册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详细掌握封臣的财产状况,从而要求他们严格履行封建义务。人们害怕这种调查,感到象是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此调查清册被称为《末日审判书》。据这次调查,英国当时的人口约150~200万,贵族 英国历史
约占4%,自由农民占12%,农奴及其他依附农民占70%以上。这表明诺曼征服后,农奴制迅速发展了。在地方上,国王的权力主要通过各郡郡长贯彻。郡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管辖。为商讨国家大事,国王组织枢密院,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诺曼王朝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国更加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这是英国封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强大的王权得到中、小封建主、教会和富裕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他们要求得到王权的保护。大封建领主反对王权过于集中,但他们封土分散,难以割据一方、同王权对抗。 诺曼征服后,在分封的领地上到处都出现封建庄园。封建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领主是庄园里握有全权的最高统治者。庄园土地通常包括领主直接领有地、农奴份地和森林、牧场、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劳役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大部分农民沦为真正的农奴。农奴在英国叫做维兰,拥有15~30英亩份地,为领主服劳役;此外还有边农、茅舍农和奴隶。英国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漫长、缓慢、不彻底的,保留了较多的前封建残余。庄园里还有不少自由农民。大封建领主的势力不如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封建主势力强大,封建制度的解体也比其他国家早。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征。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虽有大封建诸侯时起背叛,终未能压倒王室。但国王们连年对外征战,需要诸侯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军费。到金雀花王朝的无地王约翰统治时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间矛盾尖锐化。诸侯们要求维持封建的权利义务,约翰王却肆意践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丢失了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因此,不仅大封建主,就连支持王权的中、小领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国王的行列。在联合压力下,约翰被迫于1215年 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   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1258年,亨利三世(1216~1 英国历史
272在位)为干预意大利战争,又向诸侯索取军费。在1263年爆发的内战中,S. de孟福尔在一些诸侯、骑士和市民支持下获胜,一度俘虏亨利三世和王子爱德华,控制了国家。1265年,孟福尔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此为议会的胚胎。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议会(见彩图)。除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骑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参加,史称“模范议会”。议会此后经常召开,1297年获批准赋税权,14世纪又获立法权。从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议会的出现对以后英国历史发展有积极意义。
瓦特泰勒起义
13~14世纪,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到极盛。农业耕作技术改进,城市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农村。封建领主要求更多的货币,在农村开始了用货币地租代替劳役或实物地租的“折算”过程。折算使少数富裕农民赎得人身自由,但广大农民群众纷纷破产,沦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1348~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英国近半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城乡穷苦人民走投无路,被逼揭竿起义。牛津大学神学教授J.威克里 英国历史
夫(约1320~1384)及J.保尔等下层教士“罗拉德派”的改革宣传为起义作了思想准备。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 英国历史
,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
专制王权和宗教改革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王权空前强化。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于发展经济。亨利七世利用这些条件,实行绝对专制统治。他解散封建贵族的家臣,设“星室法庭”,惩治不驯顺的贵族。亨利八世时正式成立枢密院,听命于国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则受枢密院监督。专制王权的统治首先依靠新贵族,多从他们中间选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以增强国力。   1527年,亨利八世国王要求离婚遭教皇拒绝,由此触发同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从1529年起,他指使议会通过一系列法令,割断英国教会对教廷的宗属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缴纳贡赋;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多数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还大量没收寺院财产,把没收的土地投入市场拍卖。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人文主义者T.莫尔撰写《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丽莎白一世时代。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撰写《学问的推进》(1605)和《新工具》(1620),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16世纪后半叶, 英国历史
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文学巨匠W.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编辑本段近现代史
简述
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1、手工工场的建立和扩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制呢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并扩展到采煤、炼铁等领域。   2、圈地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发展了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   4、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1)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了旧的封建势力。(2)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3)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历史
,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势的紧张。(由于清教徒中反对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经济只有的要求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640年,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带领广大人民,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通过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历经半世纪的曲折斗争,完成革命,最终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历史的分水岭。如:168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在议会中的权利,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7—18世纪又逐渐确立内阁制、两党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当时,尤其欧洲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已成为不可逆转历史潮流的形势下,英国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国家,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和过渡,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范例。此后,欧洲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所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   (17世纪中—18世纪末中)   这一阶段,在亚洲、北美进行殖民扩张,与荷兰、法国等展开激烈争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分别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后改名纽约),进一步确立海上霸权,荷兰则丧失了欧洲强国地位。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英法争夺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后较量,结果,法国丧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兰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仅留存本地治理等据点。至此,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 英国历史
殖民霸权地位,并雄霸欧洲。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8世纪中-19世纪中)   1、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从棉纺织部门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到机器制造业的出现,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实力盛极一时。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一方面,他们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封建专制不满,要求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展开争取政治权利的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运动。如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为巩固和加强自身政治、经济地位,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进一步接触封建束缚,实现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1776年《国富论》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重大转变。   3、工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矛盾尖锐。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标志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为满足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需要,通过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抢占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如: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非洲,英国势力渗入埃及;在拉美,加紧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5、这一时期,为防止法国称霸欧洲,英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美国的独立使英国丧失了17世纪初到18世纪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和新法兰西。

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统一;   1707年5月1日,英格兰与苏格兰统一;
伦敦东部码头区新建的金融中心
1801年1月1日,与爱尔兰统一;   1922年4月12日,《英爱条约》生效,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欧洲共同体[今欧洲联盟]。   行政区划 英国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29个区和3个特别管辖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此外,英国还有12个海外属地。   英国的殖民扩张[1]   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政治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成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对外部分历史: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年,英国侵入印度。   1688年,之后又疯狂扩大地盘,在非洲冈比亚等地建立了“捕奴站”。   部分过程:① 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②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③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④ 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9世纪后期,英国征服了缅甸和马来西亚,夺取了南非的荷兰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国占领了许多岛屿,并侵占了新西兰,把它们统统并入了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   1840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2]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中英鸦片战争   1900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14-1918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Saint Thomas a Becket是什么意思

Saint Thomas a Becket
一个圣人托马斯贝克特

谁能告诉我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英文简介

The original plan:
Chaucer originally planed to write 120 stories, 2 for each pilgrim to tell on the way to Canterbury and 2 more on the way back. But he actually completed only 22, though there are 2 more existed in fragments. The work was probably first conceived in 1386, when Chaucer was living in Greenwich, some miles east of London. From his house he might have been able to see the pilgrim road that led toward the shrine of the famous English saint, Thomas a Becket,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who was murdered in his cathedral in 1170. Medieval pilgrims were notorious tale tellers, and the sight and sound of the bands riding toward Canterbury may well have suggested to Chaucer the idea of using a fictitious pilgrimage as a "frame" for a number of stories. This practice was common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Middle Ages. Boccaccio had told 100 tales in his Decameron, each of the ten characters told a story a day for ten days. Another Italian, Gioanni Sercambi, had placed a series of stories in the mouth of the leader of a group of persons journeying on horseback. But it seems that Chaucer was unaware of the Italian precedents; his artistic exploitation of the device is altogether his own.

The structure:
The Canterbury Tales is not merely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strung together by some loose thread, as was the general practice for some European writers of the late Middle Ages and early Renaissance to assemble a rather large group of tales into a single work of some magnitude, but Chaucer creates in the "General Prologue" a whole gallery of vivid charact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n assigns to each of them some appropriate tale shedding light on the respective narrator's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and then in the separate "prologues" to some of the tales, and in the "links" that link up some of the tales, the author makes further efforts to show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ir respective traits and idiosyncrasies. Thus the total effect of the poem as a whole is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poet's day, especially since the pilgrims portrayed include men and women of all different professions, the high and the low, the lay and the clerical, the learned and the ignorant, the roguish and the upright, all excepting the very highest (i.e. the king and the top nobility) and lowest (i.e. the very poor laboring folk) in social rank at the time.

Characters included are:
(1) the monastic orders which include a rich monk, a friar, a prioress with her chaplain, a nun and three priests; (2) the secular clergy which include a parson, a pardoner and a summoner, to be joined by a canon and his yeoman devoted to alchemy; (3)the upper rung on the social ladder includes a knight, a squire, and a yeoman, a wealthy franklin, a doctor, a lawyer, and an Oxford scholar; (4) the trad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a merchant and a shipman; (5) the burgesses or freemen which include a haberdasher, a carpenter, a weaver, a dyer, a tapestry-maker, a cook, and the Wife of Bath; (6) the rural dwellers which include a miller, a reeve, a manciple and a plowman.

The merits
The merits of the 24 tales are of unequal merits. Taken as a whole they represent practically the whole range of literary genres in medieval and early Renaissance Europe, embracing minstrelcy, chivalric romances, fabliaux, lays, legends, legendary epic sagas, animal epics, mythology, moral allegories and sermons. Though Chaucer did not always succeed in his experiments with all the different popular literary media of the day, he certainly had wide interest in numerous literary traditions and innovations not alone in England but also on the Continent of Europe.

【内容介绍】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不是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甚至让一群人中每人讲一个故事这种形式也不是什么新主意。在卜伽丘的《十日谈》中就有十个人,为了躲避1348年在佛罗伦萨肆虐的温疫逃到城郊的庄园。他们就是通过讲故事来消磨时间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也有一群人,每个人讲述一个故事。我们不仅对故事本身感兴趣,而且对讲述故事的人也感兴趣。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乔叟在引言中把他们一一作了介绍。然后,我们又在故事中与他们相识。很快,我们就觉得对他们每个人都有所了解。

乔叟(约1343—1400) 英国诗人。伦敦酒商的儿子。十几岁起进入宫廷当差。1359年随爱德华三世的部队远征法国,被法军俘虏,不久赎回。乔叟与宫廷往来密切,当过廷臣、关税督察、肯特郡的治安法官、郡下议院议员。他曾因外交事务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到过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有机会遇见薄伽丘与彼特拉克,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乔叟在庇护者失宠期间,被剥夺了官位和年金,经济拮据。他曾写过打油诗《致空囊》给刚登基的亨利四世,申诉自己的贫穷。1400年乔叟逝世,安葬在伦敦威斯敏特斯教堂的“诗人之角”。

乔叟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①法国影响时期(1359—1372):主要翻译并仿效法国诗人的作品,创作了《悼公爵夫人》,用伦敦方言翻译了法国中世纪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等。
②意大利影响时期(1372—1386):诗人接触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这一时期的创作如《百鸟会议》、《特罗伊勒斯和克莱西德》、《好女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面向生活现实的创作态度和人文主义观点。
③成熟时期(1386—1400):乔叟在这最后15年里从事《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创作。无论在内容和技巧上都达到他创作的顶峰。他首创的英雄双韵体为以后的英国诗人所广泛采用,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坎特伯雷故事集》内容提要

4月的一天,一群香客去坎特伯雷朝圣,投宿在泰巴旅店。次日,店主、香客与在此住宿的作者一起出发。店主提议在去坎特伯雷的路上每人讲两个故事,回来时再讲两个,被大家公认为最佳的讲故事者可以在回来时白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乔叟只完成计划中120个故事中的24个(包括两个未完成的),其中22个为诗体,两个散文体。每个故事前均有开场语,全书有一个总序。作者用这种方式把各个零散故事连成一体。

《坎特伯雷故事集》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画面。香客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骑士、僧侣、学者、律师、商人、手工业者、自耕农、磨坊主等。
二、它综合采用了中世纪的各种文学体裁,有骑士传奇、圣徒传、布道文、寓言等。
三、总序和开场白中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本身饶有趣味,充满幽默感。
四、语言带上了讲述人自身的特征,每人所讲的故事都体现出讲述人的身份、趣味、爱好、职业和生活经验。

《坎特伯雷故事集》之女尼的教士的故事(梗概)

公鸡腔得克利与7只母鸡住在一位克勤克俭的寡妇院子里。一天凌晨,公鸡从噩梦中惊醒。他梦见一只野兽潜伏在草丛里伺机要咬死他。他最宠爱的母鸡帕特立特讥笑他胆小如鼠,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敢于蔑视一切,有胆有识,劝他不必把梦放在心上。可公鸡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人在遭恶运之前都曾在梦中得到预兆。比如:有两人因找不到旅店,一人不得不投宿牛棚。夜里,另一人两次梦见宿牛棚的朋友向他求救。他未加理会。第三次做梦时,朋友告诉他自己已被贪图金钱的马夫谋害,恳请他第二天清早拦住一辆粪车,他的尸体就藏在粪车底层。事实果然证实了梦中的景象。后来谋杀者被揭露并受绞刑。又如:有两人要乘船远航,因为风向不对,被迫耽误一天。就在这天夜里,其中一人梦中得到警告:第二天不要出海,否则会淹死。他的同伴听后不以为然,坚持动身。后来果然遇难。公鸡说完这些可怕的事情,又自我宽慰了一番。等天一亮,他如平日一样与母鸡们觅食寻欢,早把昨夜的担惊受怕抛在脑后。突然间,他发现躲在草丛里的狐狸,不禁大惊失色。正要拔腿逃跑,狐狸叫住他,说自己是专门来欣赏公鸡的歌声的。一番奉承话说得公鸡心花怒放。他刚摆好姿势准备引吭高歌,狐狸冲上前咬住他的颈项,急步向窝奔去。母鸡们慌乱的哭叫声引来了寡妇和她的两个女儿。众人带着棍棒协力追赶。公鸡见状,对狐狸耍了个花招,从他嘴里挣扎出来,侥幸地逃脱了厄运。

故事赏析

这是一篇动物寓言。它以独特的体裁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读者,体现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艺术特色。
这篇寓言故事出自一位供奉神职的教士之口。故事讲叙人旁征博引,在不长的篇幅中引用各类古籍、《圣经》和传说中的典故达20余处之多,熨帖自然,引入入胜。故事除了按传统的结构法在结尾点明寓意之外,还在讲叙过程中见缝插针,不失时机地加入警句。例如,在转述公鸡所讲的谋财害命的故事时,教士情不自禁说道:“啊,上帝,您是多么圣明公正/谋杀尽管无人知晓,您会将它揭露/……尽管它藏上一年、两年或三年/谋杀终会暴露……”这种布道式的语气在文中随处可见,成了铺叙故事时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可以从布道式的语气中清楚地意识到讲叙人的教士身份。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恰恰是《坎特伯雷故事集》艺术魅力长存的关键之一。
除去讲述者个性分明外,故事也展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公鸡腔得克利骄傲自大、目空一切,俨然以一方之主的姿态昂首阔步,但又生性胆怯、疑神疑鬼。他喜欢别人对他阿谀奉承,容易受骗上当。他时而高谈阔论,似乎能洞察一切;时而又唠唠叨叨,唯恐恶运临头;时而敏感,时而愚钝。母鸡帕特立特也颇具个性。她的言谈风度仿佛是位备受宠爱的太太。话语尖刻锋利,十分任性,但对自己的丈夫又是一往情深。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作者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这一对性格迥异却又趣味相投的公鸡母鸡的身影。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幽默讥讽的特色在此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教士用学者的口吻讲话,或者搬弄华丽的词藻,或者一本正经地引经据典,讲叙的却仅仅是一个关于公鸡、母鸡、狐狸的动物故事,传达的只是街头巷尾的琐闻。这种气势和内容的脱节,产生了一种幽默、滑稽的艺术效果。例如公鸡趾高气扬的神态在狐狸面前一扫而光;狐狸狡猾地诱使公鸡上当,而自己又不免同样被骗;公鸡、母鸡在言谈中显露出一副贵公子、贵夫人的气派,而在行动中又难免现出家禽的本色。乔叟正是通过这种事物本质与表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问离,巧妙地制造了笼罩全篇的幽默滑稽的喜剧气氛。
假如我们将这篇故事放在文艺复兴曙光初露的大背景上观照的话,不难发现无论是个性化的语言还是喜剧式的效果都被点染上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光彩。“妙相庄严”的教士自然改不了他的职业习惯,而救人脱离苦海的布道却蜕变为插科打诨式的动物寓言;上帝、教义之类当然仍是教士念念不忘的法宝,而故事却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肃穆,透出一片人间的盎然情趣,归结为尘俗世界的生活格言:该睁眼时莫闭眼,该缄默时勿开口。
这种重世俗、重现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流露也为这篇风格瑰丽、意趣盎然的动物寓言添上了意味隽永的一笔。

附【目录】
前言
引言
在泰巴德客栈
骑士的故事
派拉蒙和阿赛特
学者的故事
逆来顺受的格丽西达
巴斯太太的故事
女人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赦罪僧的故事
三个寻找‘死亡’的人
自由农的故事
三个承诺
游乞僧的故事
教会差役和魔鬼
女尼的教士的故事
公鸡羌得克立和狐狸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作家乔叟的小说。作品描写一群香客聚集在伦敦一家小旅店里,准备去坎特伯雷城朝圣。店主人建议香客们在往返途中各讲两个故事,看谁讲的最好。故事集包括了23个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故事有:骑士讲的爱情悲剧故事、巴斯妇讲的骑士的故事、卖赎罪券者讲的劝世寓言故事、教士讲的动物寓言故事、商人讲的家庭纠纷的故事、农民讲的感人的爱情和慷慨义气行为的故事。作品广泛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教会的腐败、教士的贪婪和伪善,谴责了扼杀人性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世俗的爱情生活。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艺术成就很高,远远超过了以前同时代的英国文学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典范。作品将幽默和讽刺结合,喜剧色彩浓厚,其中大多数故事用双韵诗体写成,对后来的英国文学产生了影响。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乔叟用富有生命力的伦敦方言进行创作,也为英国文学语言奠定了基础。他首创的英雄双韵体为以后的英国诗人所广泛采用,因而乔叟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中世纪欧洲有什么著名的人物

萨拉丁(1138-1193)
阿尤布王朝苏丹
萨拉丁原名尤素福•伊本•阿尤布,库尔德人,逊尼派穆斯林。年轻就梦想推翻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和发动对基督教的圣战。1169年萨拉丁继其叔父任阿拉伯法蒂玛王朝维齐尔(宰相)。1171年他推翻了法蒂玛王朝,并1174年成为苏丹,开创阿尤布王朝。随后征服了叙利亚和伊拉克大部分地区。1187年萨拉丁在哈丁战役中断绝水源,大破十字军2万人,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和圣殿骑士团团长,随即攻克耶路撒冷。1189—1191年又阻挡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双方在阿克城下相持两年,战况激烈。最后英国狮心王理查攻占阿克城,但也被迫与萨拉丁缔结和约。萨拉丁以其赫赫战功为欧洲骑士所胆寒,其骑士风度又为欧洲人所心仪。他在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战术才能。

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 
英国国王
理查一世外号狮心,1189年即位英国国王。1190年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1年占领塞浦路斯,随后围攻阿克城,萨拉丁率军来援,双方激战于阿克城下,相持两年。理查一世最后攻克阿克城。但向耶路撒冷进军受挫,被迫与萨拉丁议和。回国途中为奥地利俘获。后又与法国开战。理查一世是西欧中世纪著名人物,其为人豪爽、坦荡,勇敢而具骑士风度,是典型的中世纪骑士。但其东征西讨,却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他在战术上具有一定才能。

阿方索一世(1109-1185)
葡萄牙国王
阿方索一世又称“征服者”,是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六世的外孙,阿斯图里亚伯爵。1128年起兵反抗卡斯提尔,失败后逃到葡萄牙,领导当地反穆斯林的战争。1139年在奥里克战役中战胜穆斯林军队,被部下拥戴为国王,建立葡萄牙王国。后又屡次打败穆斯林,1146年攻战圣塔伦。1147年在英国骑士的支援下攻占里斯本,定为葡萄牙国都。在收复失地运动中,涌现了大批善战的将领,阿方索一世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急需《坎特伯雷故事》的背景,要英文的,谢谢

he Canterbury Tales is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written by Geoffrey Chaucer in the 14th century (two of them in prose, the rest in verse). The tales, some of which are originals and others not, are contained inside a frame tale and told by a collection of pilgrims on a pilgrimage from Southwark to Canterbury to visit the shrine of Saint Thomas Becket at Canterbury Cathedral.[1] The Canterbury Tales are 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 Although the tales are considered to be his magnum opus, some believe the structure of the tales are indebted to the works of The Decameron which Chaucer is said to have read on an earlier visit to Italy.
Contents

The prologue and individual tales

The characters, introduced in the General Prologue of the book, tell tales of great cultural relevance.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ologue begins with "Whan that Aprill with his shoures soote"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spring and the end of a brutal winter. The themes of the tales vary, and include topics such as courtly love, treachery, and avarice. The genres also vary, and include romance, Breton lai, sermon, beast fable, and fabliaux. Though there is an overall frame, there is no single poetic structure to the work; Chaucer utilizes a variety of rhyme schemes and metrical patterns, and there are also two prose tales.

The Tales include

* The General Prologue
* The Knight'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Miller'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Reeve'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Cook'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Man of Law'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Wife of Bath'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Friar'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Summoner's Prologue and Tale

Portrait of Chaucer as a Canterbury pilgrim in the Ellesmere manuscript of The Canterbury Tales
Portrait of Chaucer as a Canterbury pilgrim in the Ellesmere manuscript of The Canterbury Tales

* The Clerk'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Merchant'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Squire'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Franklin'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Physician's Tale
* The Pardoner'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Shipman's Tale
* The Prioress' Prologue and Tale
* Chaucer's Tale of Sir Topas
* The Tale of Melibee
* The Monk'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Nun's Priest'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Second Nun'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Canon's Yeoman'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Manciple's Prologue and Tale
* The Parson's Prologue and Tale
* Chaucer's Retraction

Some of the tales are serious and others comical. Religious malpractice is a major theme as well as focusing on the division of the three estates. Most of the tales are interlinked with similar themes running through them and some are told in retaliation for other tales in the form of an argument. The work is incomplete, as it was originally intended that each character would tell four tales, two on the way to Canterbury and two on the return journey. This would have meant a possible one hundred and twenty tales which would have dwarfed the twenty-four tales actually written.

People have sought political overtones within the tales, particularly as Chaucer himself was a significant courtier and political figure at the time, close to the corridors of power. There are many hints at contemporary events, and the theme of marriage common in the tales has been presumed to refer to several different marriages, most often those of John of Gaunt. Aside from Chaucer himself, Harry Bailly of the Tabard Inn was a real person, and it is considered quite likely that the cook was Roger Knight de Ware, a contemporary London cook.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ntebury_tales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