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启功》,下面是详解!
启功简介...
启功简介
启功简介:
启功先生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
稍长,从贾尔鲁先生、吴熙曾先生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沅叔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
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先后担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6月30日,启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扩展资料:
启功先生1912年7月26日出生在北京,据说他的哭声比其他婴儿清脆许多。他是长子,是皇族,理应得到更多的雨露滋润。
启功先生的始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儿子,排行第五,名弘昼,由于雍正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弘昼,而传给了他的四阿哥弘历 ,弘昼自然只能当王爷了。
因清代的爵位只由长子继承,到了王爷的下一代,也就是启功的高祖父载崇,由于他不是正室生的嫡系长子而被打入旁支另册,成为旁支骈母,只好从王府中分离出来,受封一等辅国将军。
这时的启功家族,可谓今非昔比了,启功的高祖父去世后,到了启功的曾祖父溥良这一辈,已经沾不上皇家祖荫,成了所谓强干弱枝,受封爵位的俸禄连养家都不够,只好靠教家馆来维持生活。
启功的曾祖父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虽然他仅靠教家馆度日,每月挣四百两银子并不算少,但家口众多,仍然要奋发图强。
他意识到,祖上的辉煌已经不能对自己有任何帮助了,他不甘居人之下,便靠自己的努力谋取功名。
由于有爵位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就向朝廷请求革除封号俸禄,作为白丁走上科举入仕之路,启功的曾祖父破釜沉舟的努力终于使他考取了功名,他曾任江苏和广东学政。
据《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记载,他在朝廷中先后担任过理藩院左侍郎、户部右侍郎、督察院满左都御史、礼部满尚书、礼部尚书。
启功的祖父名毓隆,在溥良的影响下,也走了科举之路,他是翰林出身,善书法,为典礼院学士,曾任四川学政、主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启功
没有。
1978年,启功66岁时,妻子、母亲和恩师已经先后离他而去,回想半世艰辛岁月,启功悲痛之余写下了一首诙谐、精炼《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且陋。身与名,一齐臭。
从”妻已亡,并无后。“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启功老先生并没有后代。
扩展资料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其主要著作《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启功
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若论辈分溥仪比启功高了三辈
启功是雍正帝的九世孙,本姓爱新觉罗,其远祖弘昼为乾隆皇帝之弟,曾祖父溥良为庶吉士、祖父毓隆为光绪年间进士。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算起来是雍正帝的六世孙,所以说溥仪的辈分比启功高了三辈。(下图为启功)
启功小时候曾被溥仪小朝廷封为“三等奉恩将军”。
清室逊位后至1924年冯玉祥逼官将溥仪赶出故官前,他们还在宫内维持小朝廷的统治,但一点实际权力也没有,只能管理一下他的宗室,因此还保留着宗人府机构。
当时掌印的奕元查找启先生家的档案,知道启先生的曾祖、祖父因下科场而主动放弃了封爵,父亲死得又早,来不及封号,看启先生一个孩子可怜便趁着手上还有点权,赶紧给启先生封了这个三等将军号。
这是真正的空头支票,一文钱、一两米的俸禄都没有,启先生家该怎么困难还怎么困难,但这张诰封实在有意思:它是丝织的,一段红、一段绿,和清朝原来的诰封完全一样;任命的内容虽是宗人府拟的,盖的大印却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真叫不伦不类。这也算是当时畸形社会的一个畸形文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启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溥仪
谢谢O(∩_∩)O谢谢...
谢谢O(∩_∩)O谢谢
刚开始进入学校,学习着社会处世之道,虽然没有毕业,但也交了不少交朋友,现在马上就要毕业
了,马上就要接触社会,虽然社会经验不足,但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关键在于和人平时的交往及交
往中学到的点点滴滴。
这是启功先生在九十年代末为毕业班题写的一首六言诗,当作"毕业训",送给所有学校的毕业生。
启功先生简介:
1,启功(察格多尔札布,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
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曾任北京师范
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
工作。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晚年担任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
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
3,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
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
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
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溥仪比启功高了三辈
启功是雍正帝的九世孙,本姓爱新觉罗,其远祖弘昼为乾隆皇帝之弟,曾祖父溥良为庶吉士、祖父毓隆为光绪年间进士。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算起来是雍正帝的六世孙,所以说溥仪的辈分比启功高了三辈。
启功小时候曾被溥仪小朝廷封为“三等奉恩将军”。清室逊位后至1924年冯玉祥逼官将溥仪赶出故官前,他们还在宫内维持小朝廷的统治,但一点实际权力也没有,只能管理一下他的宗室,因此还保留着宗人府机构。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
定了后人用“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劻,因其出生时已不属于近支,则自取偏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启功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启功没有儿子。
爱新觉罗启功1912年出生,自称为姓启名功,字元白,号苑北居士,是居住在北京的满族人,同时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子。
启功爱好书画,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曾经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扩展资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启先生创建北师大文献学博士点,并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寒暄之际,好事者多称其为博导。
先生总云:我不是那个博导,而是那个驳倒,一驳就倒,不驳也倒。闻者在笑声中不由地联想到1957年那段被打倒的风波。
西泠印社在赵朴老逝世后,公推启先生担任社长,时先生已辞去中国书协主席之职。某年印社举行例会,启先生与中国书协某位继任掌门领导共同与会。
会上启先生发言,自然屡屡提及西泠如何如何,不料那位书协领导却在一旁好心地为启先生纠错,小声说道:是西冷呀。先生应声道:你冷,我不冷。
有一次,启先生帮别人题字,不料钤印时颠倒了,旁观者无不惋惜,又不便请先生重写一幅,只好劝慰:没关系,没关系的。
先生笑而不答,又拈起笔在钤印旁补上一行小字:小印颠倒,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也。于是举座重欢。
启功很幽默,且为人很谦逊。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这是启功66岁时写下的流传甚广的《自撰墓志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启功
启功与傅佐同属于满族人,但是两人没有关系。
启功,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
溥佐号庸斋松堪,1918年生于一个满族家庭。傅佐从小酷爱画画,自幼得父兄真传,并有欣赏和临摹皇宫内府藏画的机会,艺术修养渊深。
扩展资料:
启功曾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
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
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
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启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傅佐
启功先生自己解释不姓“爱新觉罗”的原因有二:
一是认为原本没有“爱新觉罗”这个姓,是后人加改而成的,从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看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
二是认为“爱新觉罗”如果真能作为一个姓,其荣辱完全受政治摆布,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
启功之所以拒绝姓“金”,是因为其祖父毓隆痛恨袁世凯,在进入民国后拒绝随俗改姓,并在临终前嘱咐启功:“你绝不许姓金,你要是姓了金就不是我的孙子。”启功谨遵遗命。
扩展资料:
启功1岁丧父,10岁的时候他的曾祖、祖父又相继辞世。童年的启功经历了这个鼎食之家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因生活贫困,启功中学没毕业便辍学谋生,靠教家馆和卖些画作维持家庭生计。
1933年,启功由傅增湘荐举给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
启功以高中肄业生的资格,跻身高等学府,并成为一代宗师,自然得益于家学渊源(其曾祖、祖父均为翰林出身)、名师指教和过硬的社会关系(傅增湘和陈垣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曾分别担任过总长和次长),然而,启功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
用羊毫笔。
是用白山羊毛为原料,山羊毛的品种规格分类很严谨,应按不同产地、季节、年龄段,以及羊的不同部位毛的等级、粗细、柔嫩、锋颖的长短细选搭配制成笔头、现在有不少人把笔毛越长的笔叫成长锋笔,实际上颖越长的才是长锋笔(也叫深锋)。
笔头长的笔只能叫长毛笔或长毫笔。白山羊毛的价格差距很大,真正的长锋深锋的羊毫笔价格不便宜。
扩展资料
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不同人有不同的角度,笔者认为,从形质和气格(气质格调)两个方面来切入便可抓住关键。我们也可以把书法作品的形质归入物质层面,而把气格归入精神层面。
从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来看,形质上变化万千,气格上也是多种多样,形质与气格虽然有密切的关联,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往往有不同的排列组合,因而从理论上来说,书法艺术可以形成不可胜数的风格。启功先生的书法在形质上可用“清”字来概括,在气格上则可用“雅”字来概括。
细审启功先生每一件书法作品,无论是真书、行书还是草书,也不管是擘窠大字还是尺牍小楷,都能做到眉目清晰,笔笔分明,没有任何的纠缠、含糊,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清”的基本表现,大多数观者都很容易感受得到,无须赘述。
形质上的“清”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比如说刚硬的、凌厉的甚至是颓靡的。这当然同笔法、字法和章法的不同处理都有关系。启功先生书法则通过“清”传达给我们一种雅逸之气。形质上的“清”和气格上的“雅”合起来构成了启功先生书法的总体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羊毫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启功先生的书法之美
大家顺便把我这幅字也一起鉴定下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 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