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闪闪课堂

时间:2024-01-28 05:32:57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看点 在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IB化学老师Wendy眼里,学生是不是“学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挖掘出每个人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被理科生当作拿高分法宝的“刷题”,她也不以为意,她更提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方式,建立各自独特的知识体系。

文丨严柳晴 摄影丨洪宇哲

编辑 | 闻琛

林婉君( Wendy Lin)套一件深红色的T恤衫——七宝德怀特的D house班服,说话开心时,嘴角一咧,手遮半边脸,舌头一吐,嘿嘿一声。“你想让我一本正经?哈哈哈,我从来不会一本正经。”她说,本来想穿一身正装,但如果装模作样地说话,就不像Ms. Lin了。

她是一个化学老师,教书满十年,曾获新西兰优秀教师提名奖。两年前回国,到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担任IB化学老师。她幼年受过应试教育,曾体会教育的桎梏。“亚洲的孩子们被束缚了。我想为他们带来改变。”

▲ 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她的化学课上,会出现一场“火山喷发”。她和学生戴着橡胶手套,捧着大片大片的泡沫:哈,化学就是大千世界的变化,触摸到热度,看到颜色,感受光。那些看似深奥的科学发现,也并非遥不可及。往前走一点,解决小问题,再学一点,再往上走一步。长此以往,终能一览众山。Ms. Lin说,学问如此,人生不也如此?

▲ fireball on hand实验

如何训练勇气?摆脱“学霸”束缚,讲出观点

林婉君从来不是学霸,她也不认为,“学霸”多有能耐。刚到中国大陆时,有学霸问她:老师,你有没有习题,让我们刷一刷?她猛吃一惊。原来,题还能用“刷”?

林婉君小时候并不自信——当年的她,在强手如林的班级,算不上名列前茅。总被灌输“进不了第一高中,考不上台大,就是弱者”。因此,当时的她,内向而自卑。直到15岁时,全家移民新西兰,她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关注每个孩子的天赋,告诉林婉君,“你是特别的。”幸逢良师,她受益一生。

在新西兰教书八年后,她选择来到中国大陆,在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担任IB化学老师。“亚洲的孩子、中国的孩子,一直受到教育的桎梏。我想给他们带来改变。”

“我很欣慰,到七宝德怀特之后,亲眼看到孩子们的转变。”她说,曾经的“后进生”在课堂受到鼓励,再经过思维训练,长进飞速,敢于表达自己——这就是一个适合学IB的学生。目前的难点,反倒是曾经“考场得意”的学霸们,这些学霸关注自己的课堂表现,担心自己说错,显得束手束脚。更使人着急的是,学霸被曾经的学习方法束缚,习惯反复背诵、应试,难以摆脱思维束缚,显得后劲不足。

“学霸这个词,我不喜欢,不应该用成绩,去给孩子贴标签。”

▲ 分组实验说明

她的课堂上有一套规矩,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林婉君把它称作:Fair and Firm。她设计了一个GPS系统,G意为“Stand for Good”,P意为“penalty”,无故迟到、没做功课、上课聊天,就会给出一张红卡警告。但比起惩罚,林婉君乐于给出奖励:敢于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就会得到一张金卡。

林婉君的这一套GPS方法,是在管理课堂,更是训练孩子的勇气——有机会就说,你好棒!金卡放在他桌上,学生便知道,自己做对了。随之更愿意发言。“有勇气就会发言,发言才会进步——这里面,有连带关系,只是在平常,我们看不见而已。”

如何养成兴趣?铺设台阶拾级而上

有那么一些乐于做学问的人,似乎是天赐的幸运儿,他们不仅博学多才,还能够享受思维的乐趣。林婉君说,学习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在课程设计中,给学生们铺设台阶,拾级而上,渐渐登高望远。这样,他们能渐渐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并提升对化学的兴趣。

▲ Wendy设计的课程单

她向外滩君展示了一张课程单。课程单第一格,是简单的有机化学知识,最后一格,呈现一个大问题:肥皂是怎么工作的?第一格上的问题,简单易行。但如果请学生解释最后一个问题,那大多数人都会吓跑:这远远超出了本身水平。

那么,就从第一格起步吧。第一格的知识,觉得很容易吧。那你是不是愿意,再学第一点知识?这样,你就能回答第二格的问题。一步一步,等到走到最后一块方格,发现曾经视作猛虎的难题,也就是小菜一碟。

在每一格的“爬坡”中,老师并不告诉答案,而只帮助学生,把距离缩短。在“知”与“不知”的两端之间,设一个点。如果学生仍然一头雾水,那么中间再设一个点,或者挑一个“暗语”,给一点启发。孩子能接应了,就立刻送上鼓励!

林婉君说,这个“点”的设计,是对老师功力的考验。如果对学生不熟悉,就不知如何恰到好处地布点。在提问之前,老师要下一番功夫,给他们设一个支点,轻轻一跃,再攀一级。一旦攀登成功,老师随时送上掌声。

她不是一个“爱面子”的老师,她和学生在一起时,以探讨的角度寻找答案,不把答案塞给他们。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她甚至装作一脸茫然,“这题怎么做,我不会喔,你们教我?”

“学生显得比我厉害,这一点关系都没有!” 有时候,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或者思维路径,和老师不同。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释。如果有逻辑错误,随时矫正,不盲目“忽悠”,而用科学的解释,使学生信服。让林婉君惊喜的是:有时,学生给出的解释,完全合乎逻辑,讲得通。林婉君双手赞成。“学习不就是这样?跳出条框,锻炼自己的头脑。”

课堂里并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做事的方法。林婉君说,如果碰壁,能否尝试另外一种办法,用另外一个技能,去探索并且尝试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以化学为业,但在化学课堂里,却能培养出受益一生的思维习惯。

什么叫“书读得好”?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 Wendy的上课大纲

同学问她,“老师,我们需不需要刷题?”林婉君回答:如果底子打好了,学习进度条到达最后10%的时候,你就可以去刷题了。当人基础扎实,犹如稳坐泰山,越多题目考验,越信心倍增。而底子没打好的时候,再多题目,都事倍功半。

在林婉君看来,失败的教育,盲目给学生灌输知识,知识知道再多,也是遍地碎片。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她觉得,“书读得好,不是知识多,而是要知道——知识中间如何连贯。”

知识的联结,在传统中国式教学中,通常“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实,作为老师,有方法可循。林婉君在教学开始时,先画一个大纲。“以画为形式,看一个部分如何与另一个部分连接。重点的字有哪些,字和字、段和段怎么连起来,相互贯通。”

▲ 学生画的思维导图

学生循着这样的方式,“研发”自己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每个人都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自己理解的方式。知识本是散落一地的,它零零散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一旦串接起来,成为一个体系,就能稳稳地“直上青云”。

“中国孩子非常棒。在没有被应试教育触及的地方,个性绽放出来。”Ms. Lin毫不掩饰对学生的爱,“每颗宝石,都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地上,而是嵌在石头里。老师磨去外面的石头,就能让宝石发光。”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