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标识
“标志”与“标识”
马至仁
编纂《军旅情怀》一书,写到“武器装备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或‘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和标识”时,在“标志”和“标识”上颇费踌躇,因此对这两个词进行深入的探讨,结果采用了“标识”。
“标志”作为“标识”的同音异形词,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公布之前,就已经存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书号17017·91)中,将“标志”与“标识”并列在同一个词条中。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虽然没有将这两个词印在一个词条中,但在“标志”词条之后注有“也作‘标识’”;而在“标识”词条之后标注为“同‘标志’”。当然,“识”不可能等同于“志”。“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因“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而分立了三个条目,在第三个条目中才有与“识(zhì)”相同的注释。反之,也只有这个“识(zhì)”才符合“标志”的释义。
按词典、辞海的释义,似乎“标志”与“标识”在现代汉语中是等价的。实际上,在日常应用中,“标志”与“标识”还是有区别的。
标志,读音为biozhì,有义项三:
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敍,标誌(注:“标誌”同“标志”)而已。”老舍《四世同堂》二:“他的职业的标志是在他的脖子上的一个很大的肉包。在二三十年前,北平有不少这种脖子上有肉包的人。他们自成一行,专给人们搬家。”又如:“自杀是失败、苦痛和绝望的标志。”
表明;显示。如:杨朔《前进,钢铁的大军!》:“每件武器也都带着光荣不朽的历史印记,标志着几十年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新华月报》1979年第9期:“过早花白的头发,标志着她生活道路的坎坷。”
统计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标识,读音同为biozhì,作名词时,同“标志”义项,表明特征的记号、符号或事物,用以标示,便于识别。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宋郭彖《睽车志》卷一:“尝梦入冥,吏引至一处,若官府,两庑(w)皆大屋,贮钱满中,各以官为标识。问之,曰:‘此俸禄也。’”《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把盛油的桶儿,一面大大写个‘秦’字,一面写‘汴梁’二字,将油桶做个标识,使人一览而知。”
标识作动词时,意为标明,做出标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预以红旗插于水中,标识地分远近。”《元典章·刑部四·杂例》:“所养母狗一只,从来不曾咬人,以此不曾标识。”
综上所述,或可这样认为:
一、作名词时,表示抽象概念时用“标志”,如“令则行,禁则止,这是军人的标志。”此“标志”似乎不能用“标识”来置换;表示具象概念的用“标识”,如“在草坪边缘立一块牌子作为标识”的书写必定更合乎语言习惯。
二、作动词时,表示自然的、过去时态(借用英语术语,下同)、现在完成时态或现在进行时态的,一般用“标志”,如“标志(了)我们党改革开放政策取得巨大成功”,“标志着这位年轻学者独当一面担负科研任务的开始”;表示人为的、一般将来时态的,一般用“标识”,如:“建造城徽的主题思想:标识这座城市最为显著的特色。”再如:“必须全部插上标签以标识各类品种播种的不同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