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他发货了,再后来,一个美好的故事,开始变成一件不确定的“坏事”,收到书的人不免要美滋滋的晒下图,结果发现,有些书重复出现了几次甚至几十次,这些都是1741本里的吗?
我不知道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是否有另外一种商务合作,比如康夏看到这么多人想要他的书,从某个或某些商家里进上几千本书,用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或者干脆用不值钱的旧书滥竽充数?
有一件事我是一定不信的,一个有1741本书、即将去哥大留学的彭博商业周刊前记者,不会因为不算太多且无法持续的收益,突然变成一个骗子。
他在最近发的一篇图文里痛苦的说:“我有一千件想做的事,但卖书、当书贩子、做书商从来不其中。”尽管他已经后悔:“如果可以回到当初写文章打算卖书的那一刻,我绝对不会再做这个决定,去写那一篇文章”。
可是,已经回不去了,他的话,已经很难有人完全相信。
王阳明说,“人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重量可能有所不同,尧、舜有一万,文王、孔子有八千,伯夷之类的可能也就四五千,一般人终其一生努力,可能还不到半斤八两,但是这个没关系,只要金纯即是圣道,做到足色处可以问心无愧。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难以做到不随风飘摇,一味去追求自己不知道的,追求超出事情本身,或者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希高慕大,看见别人有万金,自己也要有,“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可是本身只有这么大,如何能成?
儒家讲成王成圣,有它一条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王阳明的路子,更加简单,无非是存养天理、知行搓摩,心生良知生发开去,认得一物、做好一事,都是成功。
为1741本书找到一个好归宿,引起轰动,踏踏实实给这些书打包寄出,剩余退款,买书的人收到惊喜,买不到的含笑凝视,自己也能获得满足和美好形象,以及日后包括商业收益在内的无尽可能,该有多好。
偏偏在这最后一节出了问题,做事的初心和实际行动均发生了偏离,果真是知行一旦脱节,做的与说的不一致,情怀就几乎变成忽悠,落得后患无穷。既然事已至此,康夏不如尽快脱离情绪,坦诚相见,多做一些解释和补救,前一轮知行相合,不是那么顺畅,尽快面对,复始下一轮,就是大勇,纵然资财有所损失,也好过尘埃落定,却留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