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别名:复脉汤《伤寒论》)
原文:伤寒论》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一斤(酒洗)、阿胶二两、麦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枣30枚。”
【歌诀】
炙甘草汤参姜桂,
麦冬生地大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
虚劳肺痿效如神。
【组成】 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 干地黄(30克)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枣(10枚)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上药九味,以清酒1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八味,取3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方解: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加减: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使用禁忌: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文献记载:
1. 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 方论选录 《伤寒溯源集》卷2:“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又能使断脉复 续,故又名复脉汤。甘草生能泻心下之痞,熟能补中气之虚,故以为君。生姜以宣通其郁滞,桂枝以畅达其卫阳,入大枣而为去芍药之桂枝汤,可解邪气之留结。麦冬生津润燥,麻仁油滑润泽,生地黄养血滋阴,通血脉而益肾气。阿胶补血走阴,乃济水之伏流所成,济为十二经水中之阴水,犹人身之血脉也,故用之以导血脉。所以寇氏《本草》云,麦冬、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也;人参补元气之虚,同麦冬又为生脉散之半;更以清酒为使,令其宣通百脉,流行血气,则经络自然流贯矣。”
附录《经方实验录》
炙甘草汤证其一
律师姚建现住小西门外大兴街,尝来请诊,眠食无恙,按其脉结代,约十余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跃不宁,此仲师所谓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之证是也,因书经方与之,服十余剂而瘥。
炙甘草(四钱) 生姜(三钱) 桂枝(三钱) 潞党参(二钱) 生地(一两) 真阿胶(二钱烊冲) 麦冬(四钱) 麻仁(四钱) 大枣(四枚)
【按】大论原文煎法,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合煎,吾师生之用本汤,每不用酒,亦效。惟阿胶当另烊冲入,或后纳烊消尽,以免胶质为他药粘去。余用阿胶至少六钱,分二次冲,因其质重故也。
曹颖甫曰:阳气结涩不舒,故谓之结,阴气缺乏不续,故谓之代,代之为言,贷也,恒产告罄,而称贷以为生,其能久乎?固知《伤寒?太阳篇》所谓难治者,乃专指代脉言,非并指结脉言也。
唐(左)
初诊(十月二十日)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者也。
炙甘草(四钱) 川桂枝(三钱) 潞党参(三钱) 阿胶珠(二钱) 大麻仁(一两) 大麦冬(八钱) 大生地(一两) 生姜(五片) 红枣(十枚)
【按】唐君居春申,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而脉结代渐稀,尚未能悉如健体。盖宿疾尚赖久剂也。君又素便秘,服药则易行,停药则难行,甚须半小时之久,故师方用麻仁一两之外,更加大黄三钱。
二诊(十月二十三日) 二进炙甘草汤,胃纳较增,惟口中燥而气短,左脉结代渐减,右脉尚未尽和,仍宜前法加减。加制军者,因大便少也。
炙甘草(五钱) 川桂技(四钱) 潞党参(五钱) 阿胶珠(二钱) 大熟地(一两) 大麻仁(一两) 麦冬(四钱) 紫苏叶(五钱) 天花粉(一两) 生姜(三片) 红枣(七枚) 制军(三钱)
昔与章次公诊广益医院庖丁某,病下利,脉结代,次公疏炙甘草汤去麻仁方与之。当时郑璞容会计之戚陈某适在旁,见曰:此古方也,安能疗今病?次公忿与之争。仅服一剂,即利止脉和。盖病起已四十余日,庸工延误,遂至于此。此次设无次公之明眼,则病者所受苦痛,不知伊于胡底也。
【按】本案与前案同例,惟一加麻仁,一去麻仁,均具深意,古方不能疗今病,逼肖时医口吻,第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曹颖甫曰:玉器公司陆某寓城幢庙引线弄,年逾六秩,患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脉来至止无定数。玉器店王友竹介余往诊。余曰:高年结脉,病已殆矣。因参仲圣之意,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汤去麻仁,书方与之。凡五剂,脉和利止,行动如常。
按古方之治病,在《伤寒》、《金匮》中,仲师原示人加减之法,而加减之药味,要不必出经方之外,如阴亏加人参而去芍药,腹痛加芍药而去黄芩,成例具在,不可诬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证相符者则用本方,因次公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畅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黄,遇寒湿利则合附子理中,于卧寐不安者,加枣仁朱砂,要不过随证用药,绝无异人之处,仲景之法,固当如此也。
【又按】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妇女患此证之甚者。且常影响及于经事。动悸剧时,左心房处怦怦自跃,不能自已。胆气必较平时为虚,不胜意外之惊恐,亦不堪受重厉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虚汗以出,此所谓阴虚不能敛阳是也。及服本汤,则心血渐足。动悸亦安,头眩除,经事调,虚汗止,脉象复,其功无穷。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亦须钱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矣。
【又按】按本汤证脉象数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汤之后,其数者将减缓,其缓者将增速,悉渐近于标准之数。盖过犹不及,本汤能削其过而益其不及,药力伟矣。又血亏甚者,其脉极不任按,即初按之下,觉其脉尚明朗可辨,约一分钟后,其脉竟遁去不见,重按以觅之,依然无有。至此,浅识之医未有不疑虑并生者。但当释其脉,稍待再切,于是其脉又至。试问脉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迨服本汤三五剂后,脉乃不遁,可以受按。此皆亲历之事,绝非欺人之语。依理,一人二手,其脉当同,然而事实上不尔,左右二脉每见参商。脉理之难言,有如是者。
临床应用
1.室性早搏:用本方加减:灸甘草15g,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g,生地20g,桂枝6g,麦冬、麻仁、沙枣仁各10g,丹参15g。加酒各半,水2煎服,20剂1疗程。治疗室性早搏40例。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确诊。男35例,女5例。各类器质性心脏病10例,心肌炎后遗症5例,原因不明25例。结果;早搏消失者31例,减少者7例,无效2例。
又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气阴两伤加玉竹、玄参;心脾不足加白术、黄芪;心阳不足加熟附片;夜寐不安加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室性早搏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9岁,尤以40岁以上多见;病程最短2年,最长20年。病例选择根据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标准,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其中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3例。结果:用药后早搏消失为显效,共25例,占83.3%;用药后早搏次数较原有减少50%或减轻1度为有效,共3例,占10%;用药后无变化为无效,共1例,占3.3%;用药后早搏较前增加50%为恶化,共1例;总有效率为93.3%。
又有报道,应用本方加减:灸甘草50g,党参、桂枝、阿胶各10g,生地、酸枣仁各30g,大枣20枚。文火煎至300ml,每次温服150ml,早晚分服,4周为1疗程。每日听诊2-3次,并配合心电图观察。治疗室性早搏32例。结果:治疗后心脏及心电图检查,均示早搏消失,其它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为显效,共19例;心脏听诊及心电图检查,早搏次数减少50%以上,其它症状及体征减轻为有效,共9例;用药后症状无改变为无效,共4例。总有效率为88.6%。
2.病毒性心肌炎:用本方加减:灸甘草9g,人参6g,生地黄30g,阿胶9g,麦冬12g,麻仁9g,桂枝,生姜各6g,红枣6个。日1剂水煎服。邪盛加黄芩、蒲公英、大青草;阴虚加龟版、黄精;心神不宁加炒枣仁、珍珠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5-15岁居多(占73.7%),最大64岁,最小4岁。结果:症状、体征、心电图正常为痊愈,共30例;症状、体征、心电图3项中有两项正常为有效,共4例;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为无效,共2例,死亡2例(系Ⅲ°房室传导阻滞);总有效率为89.5%。疗程最长42日,最短6日,平均15.天。
3.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减:灸甘草9g,党参,生地各12g,麦冬9g,桂枝3-6g,丹参12g,酸枣仁9g。治疗心律失常49例,年龄34-76岁;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频繁室性早搏19例,房室传导阻滞(Ⅰ度-Ⅲ°)。及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16例,冠心病、高血压病38例,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11例。结果:治愈,经过1-2周治疗,自觉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者29例,好转,经过2-4周治疗,自觉症状好转,复查心电图未恢复正常或有所改善者18例,无效,治疗2周以上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者3例;总有效率为94%。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用本方加减:按人参、阿胶各1份,甘草、生姜、桂技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g,日2次,疗程为3周。治疗心动过缓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3例。结果:显效44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4%;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187例,总有效率为79.3%。本品由于能提高心脏的兴奋性,不仅对心动过缓及病窦综合征有效,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以下为参考资料:
最后:在使用炙甘草汤时除了要辩证论治对症之外,用药的量的服用方法也很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原方的量和服用方法到了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病不变,药不变,为什么达不到一剂知,三剂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举一个方子里面的例子,原方大枣30枚,现在的用10枚,难道两千年之前的大枣和现在的大枣在数量和大小上不一样吗?仲景原意值得好好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