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临沣寨

时间:2024-01-22 01:20:54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郏县临沣寨景区介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景区参观游览。临沣寨景区位于郏县城东南13公里处的堂街镇朱洼村,距平顶山市25公里,占地1.3平方公里。是中原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一座红石古寨。该寨周长1100米、占地7公顷,寨外有我们看到的护寨河,寨内有明清建筑100余栋、400多间其建筑属典型的河南民居风格。布局严谨,类型齐全,从明末至今在年代上没有缺坏。400多件明清建筑集中在一个村庄中,且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坚固如初,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学及文物价值。2002年9月,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将该寨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至2008年,先后有《摊牌》、《挂帅》、《做局》等多部电视剧、电影在这里拍摄;2005年9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把古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是我省第一个获此荣誉的村寨。09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分8个时段,以“临沣寨传奇”为题,连续播放了介绍古寨风情的记录片 ,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现在看到的临沣寨德东南门——“溥滨门”,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历朝历代的官员、贵宾来临沣寨都要从此门入。“溥滨门”有三层含义;第一层,请大家回过头来,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两颗大树旁边的那条河,在明清时期叫利溥渠。所以东南门叫“溥滨门”。第二层,出自《孟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说,临沣寨历朝历代都是中央政府的地盘,这里的臣民,祖辈效忠,永不反叛。第三层,“溥”通“普”,“滨”通“宾”谐音,历朝历代的官员、商人、三教九流,进了临沣寨,都是我们的朋友。临沣寨东门前接大路,后连南大街,左右与寨墙连接。临沣寨东门保存完好。朱氏三兄弟的老大朱紫云,以行医为业。学得神奇药方,所熬制的膏药专治妇女乳腺病。药到病除,疗效极佳。再严重的病情,贴上止疼,三天见效,七天痊愈,且永不复发,因此,也挣下万贯家财,虽不像老二朱紫峰有钱有势,也算得上富甲一方,所建宅院仅次朱镇府。朱紫云宅院座南朝北,一进三的四合院,气魄壮观。一进门楼,东西厢房正面全是木制棂子门,虽历经一个半世纪而不腐烂衰败。木质坚硬,做工考究,木制浮雕惟妙惟肖。东厢房门楣上方是浮雕“补过”二字;西厢房是浮雕“迁善”二字。这是朱紫云留给子孙的家训。所以后来棂子门的膏药只施舍不卖钱,只为积德行善,泽被后世。进入第二进房屋,正面是一块高大的匾额,“裕德堂”三个鎏金大字,熠熠闪光,更是体现了主人以德立业,传禀后世的良苦用心。穿过二进房屋,到第三进院落。高大宽敞的五间楼房是主人的住房,东西是厢房,供子媳居住。五间正房有四个石刻窗户。中间两个,是整块青石透雕而成,四周是翠竹浮雕;两边两个,是用整块红色花岗岩透雕而成,古朴典雅,以拙见工,其艺术价值令专家赞叹不已。临沣寨西门因门临沣溪而取名“临沣”,临沣寨也因此而得名。西门门洞宽2.7米,高3.2米,门楼高5米。装有两扇10厘米厚铁皮镶裹的榆木大门;南边一扇铁皮上刻有“同治元年”,北边一扇铁皮上刻有“( )在壬戍”;二扇门由两道穿杠,两条门褡裢可封闭寨门。两扇门下边各有一个直径6厘米的枪眼。门楣上方红石匾上,楷书“临沣”两个大字,右首是“壬戍季春上浣”,右首是“朱俊甫题”,周围浮雕花瓶,内插鲜花。西门洞外两边各有两道石槽,汛期发洪水时,用木闸板插入,里边用沙袋填实,防止洪水进入寨内。临沣寨西门前距右河道沣溪300米,后连临沣寨北大街,左右与寨墙连接。临沣门至今保存完好。临沣寨南门是正方向,东西两门是偏方向,即东南门,西北门。南门原来门洞宽2.7米,高3.2米,门楼高5米。1947年12月,解放军太岳兵团九纵27旅80团在解放临沣寨时,南门被打毁。1975年冬,朱洼大队用预制板及水泥重修。门洞西邻是炮楼一座,南面、西面各有高、中、低枪眼四个,向外射击之用。也有两道防洪闸板槽,没有寨门。南门正对明清时期叶县通往洛阳的官道,官道经西寨墙外围墙路蜿蜒北去。临沣寨南门名叫“来曛”,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门匾在解放军解放临沣寨时打毁。临沣寨南门前接官道,后连南大街,东连寨墙,西接炮楼。临沣寨南门除炮楼完整外,其余部分都残缺,两扇寨门现装在东门。临沣寨寨墙周长1100米,高8米,底宽5米,顶宽3—5米不等;外石内土结构,石条宽60厘米,为纯一色红色花岗岩砌筑而成;建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由汝州直隶盐运司知事朱紫峰创建,寨墙弯弯曲曲为封闭式不规则的椭圆形,寨内是朱洼村,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寨墙的砌筑样式独特而坚固。红石条每一顺石必隔一把石,中间空挡用三至四块红石条顺着填满,里面用黄土屯住夯实。这样既防水又坚固,不会被洪水冲跨。当时给寨墙放线时,为求得公正,让一个人用黑布蒙住双眼,手提装满白灰面的篮子放线,所以建成的寨墙就弯弯曲曲的了。因为当时太平军起义,整个寨墙用三个月就建成了。临沣寨北2公里是平顶山至郏县的公路,寨西5公里是郑州至南阳公路的西线,东边是紫云山,南边是平顶山。临沣寨寨墙在解放后修水利时,拆掉上半部的红石条;现存高度为4米,保存完整,无缺口。寨内居民152户,550口人。临沣寨古称水田村。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柏水(今石河)经城(宝丰)北复南;沣溪自香山东流入郏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间,故曰“水田”。后因当地地势低洼,朱氏家族发达而改称“朱洼”至今。建寨墙时,寨外留下5至10米围墙路开始挖护寨河,挖出的土打寨隍。护寨河与寨墙同时完工。护寨河宽15米,深4米,绕寨一周长1500米,内种莲藕。沿护寨河内沿植柳树;在三个寨门处建有三个红石板桥,可与寨内相通。临沣寨护寨河有一半深度被泥沙淤积,2001年11月,由堂街镇人民政府组织朱洼村1800口村民按义务工疏浚修复,现水深2米,放养鱼苗,每到盛夏,流水潺潺,树木葱郁,与雄伟壮观的红石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道亮丽的田园风景线。临沣寨方圆十里之内,是千亩芦苇荡,只有几条小路可以通向寨内。明朝万历年间,朱氏先民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到河南郏县水田村落户,给土著的张姓种地。因当地盛产芦苇,农闲时节,也从张姓手中学会了编织芦席的手艺。朱洼村的芦席遍销北汝河流域,受到了周围百里人们的喜爱,也给朱氏家族带来了滚滚财源。经过长期发展,朱氏逐步成为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到清朝道光年间,家族达到鼎盛时期。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告老还乡的河南省汝州直隶盐运司知事朱紫峰,在朱洼村大兴土亦修建了宅院,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现在只有北寨墙有十多亩芦苇,其余都毁掉种烟叶了。临沣寨南寨墙里侧有一古井,被寨墙包在里边。该井直径一米半,深一丈五尺,红石块券砌。石头寨墙上留一大一小两洞。上边供奉井王爷;下边一个较深,且越来越小,至今不明白有何用途。该井水质清冽甘甜,烹茶、酿酒的上等佳品。该古井位于南寨墙正中,前边是寨内围墙路。保存完好,至今村民仍在饮用井水。临沣寨每个寨门楼地坪内,埋有两道红石水槽,出口正在两扇大门的正上方。一旦敌人用火烧寨门,城内守军,把水浇入水槽,即可把火浇灭。灭火水槽在西门一个砸断,一个完好;南门一个砸断,一个不存在;东门一个完好,一个砸断。西寨门排水暗道在门南边地下与西护寨河连通;南寨门内右侧有一大水坑,雨水汇入后,在水坑东南角有排水暗道排入南护寨河;东门里两侧各有一个大水坑,雨水注入后,经东门两边两条排水暗道排入东护寨河。每个寨门的排水暗道保存完好,仍能正常使用。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希望能够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