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柴科夫斯基

时间:2024-01-20 20:59:45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1893年的11月6日逝世。
音乐特色
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
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属于前期创作。
这3部交响曲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与М.И.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传统的联系。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
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属于后期创作,风格上转向深刻的心理刻划,它们的主题思想都属于表现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和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f小调《第四交响曲》写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献给梅克夫人,但在总谱手稿上只写“献给我的挚友”。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虽然在第1乐章中个人和厄运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激烈冲突,但在末乐章中则体现了力图摆脱苦闷,走向人民,从人民的欢乐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的乐观结局。e小调《第五交响曲》写于1888年。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
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写于1885年,这是根据G.G.拜伦的同名诗剧而写的交响曲,抑郁寡欢的主人公的最后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于1877~1878年。歌剧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本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黑桃皇后》写于1890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1乐章热情洋溢,第2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主要曲目介绍
天鹅湖组曲:
该剧音乐共29曲,实际常分为36曲。专辑从中选出六曲编成本组曲。
概述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作于1875-1876年。交响组曲。据所作舞剧“天鹅湖”的配乐选编而成。该剧1877年**在莫斯科皇家大剧院首次演出,未获成功。1895年经法国舞剧编导彼季帕、俄国舞剧编导伊凡诺夫再度排练公演,其艺术价值始为人们所认识,成为音乐史和舞蹈史上的艺术珍品。 舞剧脚本取材于俄罗斯民间故事“天鹅公主”和德国作家姆宙斯的童话“天鹅湖”,剧情为:
公主奥杰塔与女伴们在天鹅湖畔采摘鲜花,恶魔罗特巴尔施展魔法,将她们变为天鹅。从此以后,只有夜晚她们才能回复人形。一日,王子齐格弗里追逐这一群天鹅至湖畔,发现奥杰塔在月光下化身为美丽的少女。两人互相倾慕,产生了爱情。奥杰塔向王子叙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并告诉王子:唯有真诚的爱情才能破除魔法。王子决定在次日挑选新娘的舞会上宣布奥杰塔为新娘。不料,恶魔与其女黑天鹅再次施展魔法,化身伯爵和奥杰塔出现于舞会。王子不知就里,挑选了黑天鹅为新娘。恶魔见情大喜,露出了狰狞的原貌。王子大惊,急忙奔向天鹅湖畔,请求奥杰塔宽恕。奥杰塔原谅了王子。恶魔恼羞成怒,掀起恶浪,卷走了王子,奥杰塔奋不顾身投入湖中营救。忠贞的爱情终于战胜了魔法。随着一声巨响,恶魔殒灭,奥杰塔恢复了人形,与王子结成了幸福伴侣。有的版本结尾为:王子发觉受骗后奔向湖畔, 最后与奥杰塔一起被恶魔掀起的巨浪卷入湖底,双双殉情。也有的版本改为:王子在奥杰塔和众天鹅的帮助下战胜了恶魔。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Op.11----第二乐章就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
《第一弦乐四重奏》作于1871年,是俄罗斯作曲家在这个领域内的第一部创作,作曲家时年31岁,羽翼刚刚丰满,采用乌克兰民歌所写的《如歌的行板》,后来成为老柴最着名的旋律,当年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后感动到得潸然泪下。
1876 年12月,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鲁宾斯坦为向远道而来的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表示敬意,专门举行一个音乐会。当乐队演奏这首乐曲时,托尔斯泰不禁流下热泪并感慨地说:“我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心灵深处。”柴可夫斯基在日记中写道:
“当时,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并深深为此而自豪。这样的感受,我这一辈子恐怕不会再有了
它的主题是一首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家中度夏,每天他都听见 一个泥瓦匠唱这支歌,便把它记录了下来。歌词如下;“瓦尼亚将身坐上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斟满半杯酒,就差人去请卡金卡(女人名)”。从词意来 看,泥瓦匠唱的显然是一支油滑的小调。柴科夫斯基曾作了一番努力去寻找另外的歌词,但未能如愿。然而他从这支旋律中却感受到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于是用 它作为。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
演奏这一乐章时,四件弦乐器都加了弱音器,音色暗淡,情调凄婉。音乐形象是内在的,是心灵创痛的抒发。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就是《瓦尼亚坐在沙发上》,它虽然是抑郁的,但还比较恬淡、平静。
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由前一主题引伸而来,它的后一半,音调中已合有祈求,含有疑问。
乐章的中间部分由大提琴拨奏的固定动机作背景,音调凄切,宛若滴滴泪珠。第二提琴和中提琴每小节都插进一个切分音,好似声声长叹,又好似心脏的搏动。主题是诉说性的,在高潮处已成为哀告式的了。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现,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尾声。这里已不像原先那样恬淡、平静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动的、愤懑的感情。但结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于梦幻中。
柴可夫斯基 -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Op.74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Symphony No.6 in b Minor "Pathétique" Op.74 ,大约在1893年8月末至9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小提琴协奏曲《回忆留恋的地方》
全曲由《冥想曲》、《恢谐曲》和《旋律》三部分组成。1877年,柴可夫斯基应梅克夫人的邀请到欧洲去旅行,他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库勒兰,一面疗养神经衰弱症,一面写他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出于对库勒兰美好景色的怀恋和对梅克夫人的感激,他写下了《回忆留恋的地方》作为纪念。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履历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音乐大师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没有自幼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没有从小表现出聪慧的音乐才能,更没有一步入青年时期便在音乐界一鸣惊人。直到22岁以前,他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个业余音乐爱好者。柴可夫斯基生在一个采矿工程师家里,八岁开始学钢琴,在这方面没有表现出非常的才华。他十四岁进法律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司法部谋个差事,在此期间他一直没有放下热爱的钢琴,也学着做几首小曲。22岁时进了安东·鲁宾斯坦的彼得堡音乐学校,一边做着司法部的小官,一边学着作曲。一年后辞去官职,专心从事音乐,同时与贫困做着斗争。
柴可夫斯基优美的音乐在偶然间引起了热爱艺术的冯·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的注意,经梅克夫人家的音乐教师小提琴家柯切克从中联络,梅克夫人开始以委托作曲的名义给柴可夫斯基优厚的酬金。后来经尼古拉·鲁宾斯坦向梅克夫人详细介绍了柴可夫斯基的情况,引起梅克夫人对一个年轻音乐家的扶掖之心,允诺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她开始与柴可夫斯基建立了通信联系,并用这种方式结成了长达14年的友谊,而且两人同居一城,竟彼此约定互不谋面,这种友谊也堪称世所罕见。
1877年,柴可夫斯基在事业、生活、精神三方面发生了危机。音乐学院教授的职务妨碍了他的创作,使他感到厌倦;他草率地与米留科娃结婚,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九个星期,在大吵大闹中结束;他的心理问题愈来愈重,精神几近崩溃,两次企图自杀。这时的柴可夫斯基几乎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了。这时,梅克夫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替他清偿了债务,在精神上安慰他,和他谈音乐、谈创作,使他得以恢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上。
1878年春天,在瑞士养病的柴可夫斯基回到俄国,先在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小住一段儿。五月,应梅克夫人的邀请,住到了布莱罗夫梅克夫人的乡间别墅。梅克夫人这时携家人住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是布莱罗夫别墅里唯一的居民。
布莱罗夫别墅坐落在乌克兰喀尔巴阡山脚下,有一万二千英亩森林土地,约合72800多中国市亩。这里气候宜人,草木繁盛,柴可夫斯基来这里时正值春天,鸟语花香,万物复苏,可以尽享大自然的抚慰。柴可夫斯基独自住在这里,躲开了许多他在城市里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一些给他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强烈刺激的事情,有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朋友们出面代他处理。在这里,他的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恢复,心情非常舒畅,除了休息和每天给梅克夫人写信之外,他完成了三首小提琴曲,编成一集,题名《回忆留恋的地方》,献给梅克夫人。
《回忆留恋的地方》里的三首乐曲情调各不相同,三首曲子依次听下去,可以体验到柴可夫斯基到布莱罗夫庄园前后的情绪变化。可以说布莱罗夫是柴可夫斯基命运途中的一次转折。
《睡美人》
《睡美人》是《格林童话》中的名篇,讲的是一个国王和王后一直为没有孩子而苦恼,后来终于有了一个女儿,她们因此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邀请亲友参加,包括这个国家中13名女巫中的12名。当12名女巫为小公主祈福时,因未被邀请而发怒的女巫来到了,她许下毒咒:公主将在15岁生日时接触到纺锤而死去。大家大惊失色,这是还没来得及祝福的第12名女巫说,公主只是昏睡一百年而已。
国王下令把全国的纺锤都销毁掉,但还是漏掉了一个,于是,公主在15岁生日那天碰到了那个纺锤,立刻沉睡了过去,不仅如此,国家里的一切,国王王后,子民女巫,飞禽走兽也都沉睡了过去。去多王子听说了公主的事情都前来探险,但都无功而返,100年过去了,又一名王子来到这里,他穿过荆棘,进入城堡,看到了熟睡中的公主,他忍不住吻了她,公主终于醒了过来,而这一刻,王国里所有的人和动物也都恢复了百年前的生机。 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被柴可夫斯基搬上了舞台,用音乐表现了童话世界中的正义与邪恶,浪漫与温柔。
将《睡美人》谱写成芭蕾舞剧,最初是沙俄皇家马林斯基剧院的艺术总监伊万·弗赛沃洛耶斯基提议的,他期望能创造出一种路易十四宫廷式的表演风格。柴可夫斯基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按照伊万的设想,创作出了他最华贵的芭蕾舞剧。相比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和《胡桃夹子》,《睡美人》的音乐更突出了沙俄时期的风格,充满了盛宴般的气氛节奏旋律,特别是旋律丰富多彩富于变幻。柴可夫斯基的谱曲细致深刻,将各种角色形象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引子”部分很简短,揭示了善与恶的斗争,以激烈急速的乐队全奏表现出了第13名女巫的恶毒的诅咒,引子中间部分温柔而抒情,表现了善良女巫的保护咒语,并以热情洋溢的旋律结束。
“引子”部分很简短,揭示了善与恶的斗争,以激烈急速的乐队全奏表现出了第13名女巫的恶毒的诅咒,引子中间部分温柔而抒情,表现了善良女巫的保护咒语,并以热情洋溢的旋律结束。 序幕在优雅的进行曲中拉开竖琴开场,轻柔而甜美,轻松愉悦的曲调突出了童话的美妙幻境。
进入第一幕后,会有一支非常著名的圆舞曲,首尾是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激情奔放的音乐,然后进入圆舞曲的主要部分,风格抒情而细腻,气质高贵,旋律怕是无人不晓吧。 之后有一段小提琴主奏的情节舞,包含“玫瑰慢板”“舞蹈”“黎明变奏曲”“尾声”。木管乐器和竖琴的演奏,引出了美妙的“玫瑰慢板”,如丝般的旋律不断发展,直到热烈的高潮。随后是轻快的“舞蹈”。小提琴的演奏出现在“黎明变奏曲”的开始,温柔而舒缓,最后,乐曲进入激情奔放的“尾声”。在这一幕中,公主沉睡了过去。 进入第二幕,竖琴和长笛的演奏如仙乐一般,王子终于吻了公主,万物也在那一刻恢复了生机,这段音乐具有叙事性,以温柔的大提琴主奏,之后是一段轻柔恬静的音乐,给人以温馨梦幻的感觉。随后一段间奏在小提琴独奏中展开,管乐器甜美而温暖的音色在小提琴的旋律中若隐若现。“交响间奏曲与场景”表现了万物复苏的景象,以弦乐的弱音演奏开始,木管乐器的吹奏突出了宁静的氛围,竖琴的出现带来了波动,最终,音乐爆发出充满活力的全奏,进入一片欢腾的“结束曲”。这一幕是整个舞剧的高潮,音乐也是最美妙的。 进入第三幕主要表现王子和公主的婚礼,首先是一个渲染隆重气氛的“进行曲”,然后是波兰风格的“波罗乃兹舞曲”激情奔放的闯了进来。接下来是四组小型组曲。全局的“终曲”使这场华丽的婚礼达到了最高潮,“公主和王子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像别的童话故事一样。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 —《四季》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副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作于1876年。应友人主办的文艺月刊副刊而作,全曲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每首小曲与月刊逐月发表的十二首诗篇相呼应。这些诗篇又与十二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其中第六首《船歌》和第十一首《雪橇》最为流行,第三首《云雀之歌》及第十二首《圣诞节》也常单独演奏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后一段的场景。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
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
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两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e小调第五交响曲
由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于1888年创作的交响曲。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
e小调第五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柴可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C大调弦乐小夜曲》
“柴科夫斯基不愧是俄罗斯浪漫主义大师。《C大调弦乐小夜曲》温暖的旋律,穿透寒冷的冬夜,在这祝福平安之夜,带给您的是无限的温馨与浪漫感受。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的旋律,把您带到满天飘雪、其乐融融的圣诞的莫斯科街头,旋律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悠扬;在音乐中,您看到的是暖暖燃烧的圣诞蜡烛,偶尔擦肩飞驰而过的溜冰少年,洋溢着温馨微笑正在置办圣诞礼物的各色人群和伏尔加河两岸被冰雪覆盖而美不胜收的浪漫景色。”
《C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880年, 同年十二月三日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师生合奏演出,初演即取得极大成功。翌年十月又在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的演奏会上正式公开演出。其中第二、第三乐章的旋律最为著名,常常单独演出,乐曲从始至终浸透着浓郁的俄国民谣风格。
柴科夫斯基十分钟爱小夜曲的写作,并写过好几首不同形式的小夜曲。《C大调弦乐小夜曲》从结构上开,与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相似,也有四个乐章。作曲家被人也承认,他的作品是受了莫扎特的影响。他说:“在这部作品里,第一乐章,是我向莫扎特表示经意。我不是有意在模范他的风格。如果人们发觉我与所循的东西相差不远,那我也会引以为荣。”当您仔细聆听这部乐曲的时候,相信您会感受到:既是如此,它仍然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小夜曲。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洛可可又名罗可可,词典定义它源自法文“罗盖耶”。它是一种贝壳或卵石的装饰。
在音乐上,洛可可常指巴洛克到古典乐派过渡期的音乐作品风格。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氏为大提琴写的唯一作品,它由一个所谓“洛可可主题”和七段变奏组成,流露出柴氏作品通常少见的平衡和爽朗。其变奏非常漂亮,他的交响曲的配器层次也非常丰富,用大提琴和管弦乐合奏,其中的部分变奏仍然保持洛可可时期典雅优美的风格,但后来的几段变奏就充满了俄罗斯忧郁的格调。
从柴科夫斯基的这支曲子里,我们还可以听出他创作风格上的某些特征:大提琴的弓玄有点喑哑,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像柴科夫斯基本人的性格,自恋与自卑心理的交织,恋乡欲望和离乡欲望的交替,渴望爱情与惧怕婚姻生活的交替......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表达了19世纪末的绝望,那种深不见底的绝望,充满了他自己生命的声音,感伤的怀旧,纤弱的内心情感,强烈的与外在世界的冲突。
在我国民间音乐中,加花变奏法是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法之一。用装饰音把旋律装饰起来,使其更为丰富。加花变奏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原板变奏,保持结构而使骨干音提前或延迟出现;二是增减板变奏,扩充或压缩节拍,增减速度放慢,减板速度加快,民间称之为“快减慢繁”法。江南丝竹,古曲《春江花月夜》都有此类的变奏手法。
此首变奏曲由俄国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及俄国乐队演奏的版本较好,(深沉的俄罗斯格调)
所谓"罗可可"原是一个派生词,本意是指描写那种贝壳似的装饰图案。这种偏好艳丽色彩与优雅装饰的风气取代了巴罗克时代雄健奔放的趣味,表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特点。它由法国路易十五宫廷形成后流行开来,波及到德、奥和其他国家, 以至形成了18世纪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罗可可"风格的艺术形式。
洛可可风格除了音乐外,更多地在绘画、建筑、装饰、艺术品甚至政治、军事(多干预的)及日常生活中,(据我理解,目前,它被看成过度装饰的代名词)如一种发型——满头细辫加装饰,我们就可以叫为洛可可,缀满装饰的服装也是一样。
巴洛克是代表着豪华大气、阳刚的,洛可可代表着优雅纤细、阴柔的。洛可可风格洋溢着东方特色,特别是中国情调所以在西方也被称为中国装饰。
洛可可风格兴起的一些原因:
1、由于法国当时最受宠的女人——蓬帕杜夫人的爱好把这种风格首先带进了宫廷。后传播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宫廷风格。当时用来附庸风雅的聚会多用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客厅——这种客厅就被叫作沙龙,现在沙龙一词被引申用来作高雅聚会的代名词。
2、当时,经济的发展已允许洛可可风格的存在和流行。
3、巴洛克艺术的晚期已出现了洛可可倾向的萌芽,随后自然地过渡到刻意修饰的罗可可时代。
4、受东方(特别是中国)宫廷艺术的影响。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