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锡伯族人民多集中居住于新疆的察布查尔县,在当地形成了锡伯民俗风情园。
而锡伯族人民并非时代居住于此,他们是清朝乾隆年间西迁至此的,
在古代中国原本生活在东北的他们为何要迁往新疆,这便是锡伯族最重要的西迁历史了。
外患
虽然大明崛起而把蒙古势力逐出中原地区,但蒙古各部落还是顽强地生活在长城以北地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个野心勃勃的可汗崛起,在与蒙古各部的征战中脱颖而出,甚至直接威胁中原的统治。纵观大明一朝二百七十几年时间,一直没能彻底消除蒙古人的威胁。
清朝初期,逐渐崭露头角的蒙古势力是西北的准格尔汗国,甚至一度把西藏和青海都归入其版图。从康熙帝开始,大清与准格尔进行了六十多年的战争,到乾隆廿四年(1759)彻底解决了准格尔的问题,至此天山南北尽入大清版图。
准格尔被灭国,除了 “ 一根筋 ” 的政治军事策略之外,还因爆发了大面积的瘟疫,清军大规模进剿也是个残忍大屠杀的过程,准格尔人几乎被斩尽杀绝,如今只有个地理名词“准格尔盆地”而再无准格尔人的称谓了。
准格尔故地成为大面积的无人区,为了填补这些空地,避免统一后的复失,乾隆皇帝痛下决心,下令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军人前往屯垦戍边。
西迁征程
乾隆廿九年(1764)四月十八日,大清祖地盛京(今沈阳)的太平寺人头攒动,先是盛大的祭祖仪式,而后是悲壮的聚餐话别。太平寺是锡伯族的家庙,这些原本世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人们此番接受了一个重大且艰巨的任务,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被征调的1018名官兵,连同3275名家眷,告别了家乡父老和世居土地,踏上了漫漫西迁征途。锡伯族的性格坚强且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原本计划三年的迁徙,他们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而且包括了在外蒙西部乌里雅苏台休整七个月,实际仅用七个多月就跋涉万余里,尽管是官方调动,但这还是一个壮举。
历史留念
西迁前在沈阳祭祖话别那一天,即农历四月十八,成为了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是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梁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
锡伯族的民族史诗《西迁之歌》是记叙这场西迁的长诗,有一千五百多行,其锡伯语文本在新疆锡伯族地区流传。这首长诗又称《迁徙歌》、《戍边歌》、《离别歌》等,自西迁戍边屯垦之时起,就由锡伯族民间艺人演唱,后不断丰富。
歌中唱到:“三千余名锡伯人啊离乡背井,可奈何强忍心中的悲泣,吞悲饮泪套上古老的木轮牛车,忧悒恍惚离别丰美的故地,高陡的山路崎岖难行,健壮的老牛急喘粗气,鞭梢系过多少山头的白云,摘下来抒写怀念故乡的诗句,赶车的吆喝声有气无力,跟车的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催使的鞭子抽得皮开肉绽,一路青草涂染斑斑血迹”。
为纪念当年的西迁壮举,锡伯族人民在如今在锡伯民俗风情园建立了雕塑作品,真实的展现西迁历史的场景。
两百多年过去了,锡伯族已扎根于新疆察布查尔县,两百年前的他们为祖国戍守边疆卫一方安宁,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来屯垦戍边期间所建立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