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闵子骞的笃圣祠
8月14日上午10:50,我们离开郯城,中午12:30左右到达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一路上阴云密布,进村之后开始下起了雨。
进村后我们找到了闵子骞祠,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上排列着乳钉,有的已经脱落。上方悬挂着“笃圣祠”匾额,据说为乾隆皇帝亲笔所题。两侧有一副对联:“世袭翰林传万古;五经博士垂千秋。”
显然是孤陋寡闻,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笃圣”这个祠。什么意思呢?经查,此词出自晋陆机的《《豪士赋》序:“夫以笃圣穆亲,如彼之懿,大德志忠,如此之盛,尚不能取信于人主之怀,止谤于众多之口,过此以往,恶睹其可?安危之理,断可识矣。”(译文:凭借着诚实明智与人和睦相亲,像那样的优秀品质,道德高尚志存忠心,像这样的伟大精神,尚且不能取得帝王的信任,防止众人的诽谤,长此以往,怎么能看出如何做才合适呢?安全危险的道理,绝对可以弄明白了。)这里的“笃圣”一词,意谓非常的圣明,是对闵子骞的赞美与肯定。
这时有位村民走来,我上前去问怎么才能进到祠堂里去。他让我们跟他走进祠堂旁边的一个门洞里,他去找钥匙。不一会儿他拿着钥匙过来,领我们走到闵子祠的一个侧门,把门打开,我们跟着他走进祠堂院里。一边走,我一边询问他的名字,他说他叫闵繁林,是闵子骞的77代孙,今年71岁。
院中有一条甬道,道两边长满了树木,还立了很多碑。甬道从大门通到笃圣殿,大约有80多米远。笃圣殿为双檐歇山式建筑,在两层房檐之间,悬挂一匾,上书“笃圣殿”,门上挂着两只大红灯笼。门两侧的柱子上贴着一副对联:“至德感厅堂天生芦花全其美;大孝光梓里人同昆弟无间言。”对联写在红纸上,已经破损严重。
祠内的笃圣殿
走进祠堂,迎面便是闵子骞彩色塑像,两侧各有一个站班,一捧圣旨,一捧印盒。东间为宋真宗皇帝送的碑,原碑仍在,但文字已经漫漶,无法辨认,他们又按原大做了一通新碑,上书:“宋真宗皇帝命集贤殿大学士王旦赞:子骞达者,訚訚成性。德冠四科,孝先百行。人无间言,道亦希圣。公衮增封,均及天庆。”
闵子騫像
闵繁林告诉我们,这座祠堂建成的历史很久远,也很有规模,曾先后进行过12次维修,是闵家后人供奉闵子骞的家庙。原先院里有唐至民国时期的碑刻上百块,还有一株周长10余米的汉代银杏树,以及其他古树多株。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人们砍了这株巨大的银杏树,做成木锹、铲子等工具出售。另外的一些古树,则被伐做了铁道枕木。到了“文革”时期,闵子祠连同附近的三官庙和倒座观音庙,一并被夷为平地。我们现在看到的闵子骞祠,是2003年闵氏后人集资所建,又从周边收集回来5通古碑。
关于重建闵子骞祠,院内立有一通《重修先贤笃圣祠碑记》,记述了此祠的由来及重修过程:“据史料记载,闵子骞59岁时迁至鄪,即今费县。与其长子沃赢住于'邑之东北六十里许’,即今之闵家寨村。闵家寨是费县历史上最早的村落,其长子沃赢葬于此。据考证,闵子祠虽在各地多有分布,但应以其长子闵沃赢所在地费县闵家寨的闵子祠为正统,此处又称笃圣殿,是闵子后裔祭祀供奉闵子的祠堂和其公认的续谱之处。闵子祠最早修建于唐朝之前,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封赠,宋真宗皇帝特别重视,特命集贤殿大学士王旦作《闵子赞》(已见前引,此略)。本次重修为第十二次,自前祠在文革期间被破坏后,族人同心同德,立志新祠早日建成,为此辛苦奔波数十年。建设期间,全族人在口口口的带领下,踊跃捐款捐物,并自发成立了闵子骞纪念馆筹建委员会,社会各界人士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终于功成,刻碑以记之。”碑立于2004年。
我们从笃圣祠出来时,雨已经下得很大,不得不打起伞。走到一处草丛前,闵繁林走进去,把烂树叶子扒开,露出一段残碑,他指着上面“沃盈”两个字说,这就是闵子骞的儿子。在村外还有闵氏家族的墓地,沃盈的墓也在那里。我说能去看看吗?他说下雨路不好走。我们只好作罢。
关于这座祠堂的来历,综合我掌握的材料,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为闵子骞故里。此说见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孟春,资政大夫、参知政事、国公、前御史中丞张万公所撰《谒费候闵子祠记》云:“费为闵候恭桑之乡。”二说为闵子骞之子沃盈迁来此处。此说见于元费县尹邵显祖所撰《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云:“邑之东北六十里许有其故宅,乃遇桓魋之乱,长子沃盈迁于此而卜居焉。”前引《重修先贤笃圣祠碑记》亦主此说。三说为闵子骞任费邑宰时,将家迁到此处。
宋真宗所书《闵子骞赞》碑
关于闵子骞为费宰一事,《论语·雍也》有这样的记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译文:季氏派人来请闵子骞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人说:“你好好的给我辞掉吧。如果再有人来说这件事,那我一定是在汶水以北了。”)汶上,即汶水之北。当时齐国和鲁国以汶水为界,北为齐,南为鲁。意思是说,如果强迫我做费邑宰的话,那我就要逃到齐国去了。可见他的态度是多么的坚决。可后来他怎么又做了费宰呢?
书有闵子骞长子“沃赢”字样的残碑
有资料说,后来闵子骞在孔子的劝说下,答应去做费宰,行前,他跟孔子就如何为政问题,有一番长谈。孔子告诉他,要想治理好一个地方,靠的是德和法。接着他以驾车作比喻,来说明德和法的作用:这就像驾御马要有马嚼和马络头一样,君主就是驾驶马车的人,官吏就是马的缰绳,刑罚就是赶马的鞭子。君主为政,不过是在使用缰绳和鞭子而已。(《孔子家语·执辔》:“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接着闵子骞又问古人是怎么从政的。孔子从五帝三王讲起,介绍他们治国的成功经验,也谈到桀纣的失败教训。据《闵氏世家》《闵氏家乘》等谱牒资料,以及民间流传的闵子骞故事传说,说闵子骞做费宰期间,行仁政,施德治,政通人和,物阜民丰。说明他临行前孔子的那一番教导起了作用。不出一年,因为得罪季氏而辞职。
但问题是闵子骞什么时候拒绝费宰,又是什么时候接受费宰的呢?
钱穆认为,季氏让闵子骞任费宰,在公山不狃奔齐之时,他说:“时费宰公山不狃已奔齐,季氏惩于其家臣之凶恶,乃择孔子弟子中知名者为之。闵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已届强仕之年,在孔门居德行之科。季氏物色及之,可谓允得其选。然闵子坚决辞谢。今不知此事约在何时,当已在围成弗克之后。鲁国政情又趋复杂,闵子或早知孔子有去位之意,故不愿一出也。”(钱穆《孔子传》)当时的费邑,并非鲁国国君所辖,而是季氏的私邑。闵子骞如果出任费宰,做的不是鲁国国君的官,而是鲁国正卿季桓子的官,也就是季氏的家臣。闵子骞如果出任费宰,是为季氏私家做事,不是为国家做事,所以司马迁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坚决辞去了费宰。
我与闵繁林的合影
而元人邵显祖则认为闵子骞出任费宰是在孔子堕三都之后,他说:“及读'复我在汶’之言,遂以为真不仕矣。盖不仕为季氏故,于费乎何尤?抑知《家语》所载,三都既堕之后,宰费而问政于孔子,闻以'德法为衔勒’之说,俾至无旷土,无游民,天地德之,兆民怀之者谁乎?当知闵子之仕费,盖在我夫子相鲁时也。”(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
不过在光绪年间,参与重修《费县志》的费县教谕刘宝鼎,在《重修<费县志>序》中说:“至于'闵子宰费’之说,原本《家语》,实为王肃伪作,最足侮辱先贤。”他对闵子骞宰费一说极力否定,认为这种说法是对闵子骞的侮蔑。
关于闵子骞宰费之事,到现在仍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公案。
我们从闵子祠往外走时,雨下得更大了,只好到他们的办公室避雨。在办公室,经闵繁林介绍,又认识了一位闵子骞的后人闵繁岭。我请二位在我们的标横幅上签字,并跟他们合影留念。通过闵繁岭,我们才知道,现在的闵家寨,已不属于费县,而是划归给了临沂市兰山区。
重修先贤笃圣祠碑记
雨没有停的意思,并且越下越大。我跟丕羽商量,还是上车走吧。我们从办公室出来,打着伞在笃圣祠前留了张影,在照片上能清楚地看到条条雨丝。随后我们便上了车。而这时的闵繁林一直站在车的旁边,看着我们的车缓缓离开。车渐渐地远了,他还站在雨地里,跟我们挥手告别,并且高喊:“老梅,再来!”
丕羽回头瞅了眼说:“赶紧走,你看他还站在雨里!”我回头一看,果然还站在雨地里向我们挥手。要知道,他只要后退两步就可进到门洞里,可他没有。看着站在雨中的闵繁林,我的眼泪顿时就流了下来。
这时丕羽使劲踩了一下油门,车箭一般地离开了闵家寨村。
2013年9月9日第一稿
2013年9月21日第二稿
2014年5月28日第三稿
2014年6月17日第四稿
梅吉庆简介:
著名传统文化学者。195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研究孔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自2012年以来,曾先后三次重走孔子路。出版有旅行记《跟着孔子去旅行》(上下册),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两部力作。
项目简介:
读者在作者的带领下,走回了历史,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就好像一个活生生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人们会清晰的看到孔子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圣人的,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至圣先师”以及“万世师表”的。
我的旅行记《跟着孔子去旅行》
我的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