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沙拐枣沙拐枣为寥科灌木。沙拐枣属的植物均为固沙造林先锋树种,我国西北各省荒漠地带都有分布,种类较多,约有20余种,其中多数为小灌木。查看精彩图册中文学名:沙拐枣拉丁学名:Calligonum mongolicunl别称:头发草界:植物界科:蓼科属:沙拐枣属分布区域:分布于我国甘肃、新疆、内蒙等省区目录基本简介详细介绍中药材简介生长环境物种分布形态特征展开基本简介学 名: Calligonum mongolicunl别 名: 头发草汉语拼音:sha guai zao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功效:清热解毒;利尿考证: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主治:热淋;尿浊;疮疖疗毒;皮肤皲裂科: 蓼科属: 沙拐枣属详细介绍老枝灰白色,开展。1年生枝草质,绿色,有关节。叶条形,托叶鞘膜质,极小。花两性,淡红色,通常2-3朵簇生叶腋。瘦果宽椭圆形。花期5-6月。 极耐高温、干旱和严寒。萌芽性强,被流沙埋压后,仍能由茎部发生不定根、不定芽。多生于沙地、戈壁滩、干河床以及山前沙砾地。 分布沙拐枣(5张)于我国甘肃、新疆、内蒙等省区沙拐枣为防风固沙植物。花、果及老枝均有一定观赏价值,适宜点缀公园。也可盆栽。全株可入药。繁育时用种子或压条繁殖中药材【出处】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Shā Guǎi Zǎo【别名】头发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沙拐枣的根或带果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采收和储藏:根夏、秋采挖,全草果熟期采收,晒干。【原形态】灌木,高1-1.5米;老枝灰白色,开展;一年生枝草质,绿色,有关节,节间长1-3厘米。叶条形,长2-4毫米;托叶鞘膜质,极小。花两性,淡红色,通常2-3朵簇生叶腋;花梗细弱,下部有关节;花被片5,卵形,大小不相等,果期水平伸展;雄蕊12-16,与花被近等长;子房椭圆形,有4稜,花柱4,较短,柱头头状。瘦果宽椭圆形,不扭转或稍扭转,顶端急尖,基部狭窄,连刺毛直径约10毫米;肋状突起不明显,每1肋状突起有3行刺毛;刺毛稀疏,有分枝,细弱而脆,易折断。 分布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生于砂丘、砂地。[1]【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沙土、沙地。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性味】苦;涩;性微温【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主热淋;尿浊;疮疖疗毒;皮肤皲裂【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临床应用】根治小便混浊;全草治皮肤皲裂。【摘录】《中华本草》简介沙拐枣沙拐枣,是蓼科拐枣属灌木,高1~2m,有的高达4m。皮光滑、灰白色。枝干坚韧、曲折,或从曲折处发出多数绿色同化枝,具关节,冬季脱落,叶退化为线状、丝状或鳞片状,用当年绿色嫩枝进行光合作用。花两性,瘦果直或拳曲,具坚硬的木质果皮,有棱肋,沿棱着生翅或刺毛等不同附属物。沙拐枣种类很多,有30多种,均为固沙造林的先锋树种,按果实形态不同可归纳为4派,即翅果派、膜果派、基翅派、真果派。真果派生长高大,一般2m株形直立,枝干舒展,适生范围广,在流动沙丘上生长正常,其果实长有丝状刺毛,是四派中最好的一派。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nl,系灌木,发芽率高,生长快,发达的根系可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湿沙层水分,是适合于在北方干旱和荒漠地带生长的理想物种。沙拐枣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使其在新疆荒漠地带防风固沙和生态环境治理中显示出独特的作用。生长环境沙拐枣广泛分布于干旱地区中的沙漠和砾质、土质戈壁上。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都有生长。是优良的薪炭材,材质坚硬,火力与梭梭柴相近;嫩枝、幼果是骆驼、羊的饲料。沙拐枣内含有单宁酸,是提取单宁的原料。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沙拐枣是旱生喜光的灌木树种,具有抗干旱、抗高温、抗风蚀、抗沙埋、抗盐碱的能力,生活力强,易于繁殖,生长迅速等特性。物种分布沙拐枣产于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多生于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或石质地,在沙砾质戈壁、干河床和山前沙砾质洪积物坡地上也能生长。具有抗风蚀、耐沙埋、抗干旱、耐脊薄等特点,枝条茂密,萌蘖能力强,根系发达,能适应条件极端严酷的干旱荒漠区,是荒漠区典型的沙生植物。形态特征沙拐枣沙拐枣叶片退化为膜质鞘状或叶片完全退化,有效减小了蒸腾作用,而且有发达的水平和垂直根系,以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湿沙层水分。沙拐枣繁殖方式独特,其水平根系在适宜条件下很容易产生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特殊的形态特征使沙拐枣具备了旱生植物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在干旱荒漠地区适应性很强,一度成为固沙首选树种。沙拐枣的花有红色、淡红色或白色,其果实通常有圆形、椭圆形、卵圆形或长圆形,果皮木质坚硬,外围包裹着一层网状物,色泽鲜艳。沙拐枣的花、果及老枝均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灌木,高1-1.5m。老枝灰白色,开展;一年生枝草质,绿色,有关节,节间长1-3cm。叶线形,长2-4mm;托叶鞘膜质,极小。花两性,淡红色,通常2-3朵簇生叶腋;花梗细弱,下部有关节;花被片5,卵形,大小不相等,果期水平伸展;雄蕊12-16,与花被近等长;子房椭圆形,有4棱,花柱4,较短,柱头头状。瘦果宽椭圆形,不扭转或稍扭转,先端急尖,基部狭窄,连刺毛直径约10mm,肋状突起不明显,每一肋状突起有3行刺毛,刺毛稀疏,有分枝,细弱而脆,易折断。花、果期5-7月。老枝灰白色,开展。1年生枝草质,绿色,有关节。叶条形,托叶鞘膜质,极小。花两性,淡红色,通常2-3朵簇生叶腋。瘦果宽椭圆形。花期5-6月。生态特性沙拐枣沙拐枣,多枝丛生小灌木,株高一般1~1.5米,丛幅0.5~2.0米。分布于亚洲中部荒漠地区,主要在荒漠地带并渗入草原化荒漠及荒漠化草原。多生于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或石质地,在砂砾质戈壁,干河床和山前砂砾质洪积物坡地上也有生长。具有抗风蚀,耐沙埋,耐沙割,抗干旱,耐贫瘠及枝条茂密,萌蘖力强,根系发达等特性,能适宜于条件极端严酷的干旱荒漠区生长,是沙质荒漠的重要建群种之一,由它所组成的群落是荒漠区典型的沙漠植被。沙拐枣根系发达,有明显主根,水平根相当发达,侧根很多,根部有根鞘保护。根蘖能力强,沙埋后可生出不定根,所以能适宜在流动沙丘上分布生长。在准噶尔盆地沙区,沙拐枣4月发芽生长,5月开花,花期较短,6月上旬形成幼果,下旬成熟脱落。在吐鲁番由于生长季节长,一年两次结实,第一次在5月初开花,5月底至6月初果熟;第二次于9~10月开花,10月底至11月初果熟。在内蒙古花期6~7月,果期8月。果翅(刺)变干,果皮坚硬变木质,是果实成熟的标志,果熟后易脱落,随风飞走,应及时采集。沙拐枣的种子发芽率颇高,为70~75%,种子生命力不易丧失,在干燥条件下可贮藏两年以上。但由于种子坚硬,带有刺毛,发芽迟缓甚至长期不发芽。因此,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可提高出苗率。沙拐枣为多年生强旱生灌木,非常耐干旱、耐高温。沙拐枣是典型的沙生植物,不怕风蚀、沙割和沙埋,风蚀后从其裸露的根系上能长出根蘖苗,生成新植株。它有茂密的枝条,易于积沙,沙埋后反而促进其生长,当沙埋1.5米时,其高度增长1米,同时在沙包顶上形成新的灌丛。沙拐枣多生于疏松、通气良好的流沙及半流动沙地。育苗时适合于沙壤和较干燥疏松的沙性土壤。不宜在粘重土壤或低湿盐碱地上生长,如地下水位过高(1米上下),苗木长势差。沙拐枣的根系强大,使它能够充分利用沙层中有限的水分、养分。茎有白色的表皮,而且光滑,能反射强光。其叶完全退化,由绿色枝进行光合作用。老枝表皮细胞(包括气孔)面积相当大,为2866.7±661.2平方微米,为花棒(Hedysarumscoparium)的3倍。气孔的数目少,每平方毫米为80.2个,只有花棒的35.5%,因而蒸腾作用弱,节约用水,这些都是它适应干旱生态环境的旱生形态结构。其次果实具有借风传播的结构,并有在流沙上萌发的特殊适应性。沙拐枣亦是速生灌木,生长快,枝条茂密,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故又是一种先锋固沙植物。惟其茎干直立,无叶、根部脆弱,如用作固沙,则须注意与其他植物混种。词条图册更多图册参考资料1. 沙拐枣 .中国植物数据库网 [引用日期2012-09-28] .开放分类:植物 园林 中医 中药 药材 双子叶植物纲 植物药 石竹亚纲 石竹目 种子植物门 自然 蓼目 蓼科被子植物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