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河图
上图为洛书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孔子的这一声感叹,发生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此时孔子年七十有一,回到鲁国也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间,孔子序书传礼记、删诗正乐、作春秋、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等,一心整理文化。孔子已知其心中王道理想不能实现,故托求在文化教育事业上,接续传统文化,教育弟子,以待后人开创新的局面。
而这一年,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据《左传》记载:
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 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麒麟,中国古代的瑞兽,往往预示着圣主出现,天下太平。麒麟长得比较怪,麋身、牛尾、马蹄、鱼鳞皮,有一角,角端有肉,黄色。所以鲁国西狩于大野时,当权的叔孙氏的驾车人子鉏商捕获到了一只麒麟,由于不识麒麟,居然认为其很不吉利。《孔子家语》记载说,“折其前左足”,看来是伤害了这只瑞兽,可能还致其死亡。孔子听说后,前去观之,一眼就认出这是麒麟,“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麒麟,你为什么来啊?你为什么来啊?现在不是时候啊,天下大乱,圣人不出,反倒为恶人为害,孔子伤心哀叹不已,“反袂拭面,涕泣沾衿”。而就在这一年,孔子停止了《春秋》的写作。野史说的“孔子获麟绝笔”就是指这个。
麒麟来的不是时候,又凄惨死去。这使孔子更加哀叹“吾道穷矣”,这一声感叹,正是孔子当时这种心绪之体现.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篇第九·九)
凤鸟,也就是凤凰。麒麟、凤、龟、龙是中国古代四大瑞兽,被称“四灵”。凤凰的出现,也往往意味着圣人将出。相传,凤“舜时来仪,文王时鸣于岐山”。河图,则是相传伏羲氏出时,河中龙马背负的图案。还有洛书,则是大禹治水时,神龟浮出水面时背面所刻的图案,其实也就是现在数学上所说的三阶幻方。凤鸟、河图的出现,都是圣王将出的瑞兆。但是,麒麟来了,却不幸死去,凤鸟、河图不见踪影,孔子所期望的圣人行王者之道更见途穷日暮,孔子怎能不哀叹“吾已矣夫”!
这一声哀叹,比起《述而篇第七·五》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之叹,更让人心旌神摇。这是一个坚持了一生梦想的垂暮老人的感叹,可以想见,他所遭受的心理打击。而就在那一年,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又不幸早夭,离他而去。次年,他最忠心的弟子子路杀身成仁。好了,一切都随风而去了,再次年,他自己也在“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感叹与伤痛中逝去。
【长衫先生李里博客】
孔子说,凤凰不飞出来了,洛河也不出图了,“吾已矣夫”,我这一生已没有什么希望了。因为凤凰出现是天下太平之征兆,而河图出现是天下出现圣君贤主的象征。相传舜帝时有凤凰飞出,文王时又有凤凰鸣于岐山,伏羲时有龙马负图出于黄河。现在是凤凰也没有,河图也不出现了,天下太平盛世的景象是不可能出现的了,我没有办法了啊。
这是孔子深层次的感叹。第一,说明孔子对太平世界、理想世界的渴望,反映他的这种向往、这种追求,以及对于这种追求不可能实现的深深的痛苦、哀叹,对天下苍生的忧虑。第二,也说明了孔子的智慧。孔子通过观照当时的状态,就深切地知道,当时的社会要出现太平盛世是不可能的。直到孔子去世后几百年,仍然是逞干戈、尚游说,天下一片混乱。“吾已矣夫”,孔子深深地悲叹自己对此没什么可说的了。
说到凤,《黄帝内经》里记载,说凤为羽虫之长。我们古人把一切动物都叫做虫。《水浒传》里武松打虎,这只虎叫做吊睛白额大虫。古人又把虫分为五类,按金、木、水、火、土分成了五虫。属木的叫毛虫,凡是长毛的动物就叫毛虫,狮子、豺狼虎豹,都是毛虫。属火的叫羽虫,一切鸟类都是羽虫,可以飞翔的,包括昆虫在内。属土的叫裸虫,就是不长毛的虫,人就是裸虫。属金的叫介虫,长盔甲的,乌龟、甲鱼、鳄鱼等。属水的叫鳞虫,就是长鳞甲的,鱼、虾这一类。每一类里面,有一种统领。毛虫类以麒麟为统领,麟为毛虫之长,羽虫类以凤为统领,凤为羽虫之长,人为祼虫之长,龟为介虫之长,龙为鳞虫之长。中国人的五行划分很有趣味,动物也以金、木、水、火、土五类来划分。这里讲凤鸟不至,用凤鸟来指代天上飞的,河图是指代龙马,龙是鳞虫之长,是水中游的,马是陆上跑的毛虫。用凤和龙马来指代天地。天地都黯然,太平盛世还远得很,这是孔子深层次的哀叹。
附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夫,音扶。凤,灵鸟,舜时来仪,文王时鸣于岐山。河图,河中龙马负图,伏羲时出,皆圣王之瑞也。已,止也。张子曰:“凤至图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则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