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衔制度
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阶梯或职衔的等级”。我国现今采用的军衔称号,是北洋政府于1912年8月命名的。
军衔的发展历史
·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黄帝:方制万裡,為万国,各百裡,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公百裡,侯七十裡,伯五十裡,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裡,侯四百裡,伯三百裡,子二百裡,男百裡,《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 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裡 。侯皆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凡四等。不能五十裡,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 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 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国按 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标准,如《国语》中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传》中也载赵简子曾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之语。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 均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 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
·秦国时期秦
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两汉时期
刘邦在夺取天下的战争中也常以相国、左右丞相的虚衔授给一些武将,因此史书中也常在虚衔前加“假”字。此时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刘邦死后,太尉一官时设时缺,武帝初年撤去此官,后来设置大司马,并冠于“某将军”之前,成为全国最高级的军事统帅,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其职掌远不限于武事,权位逐渐越居丞相之上了,东汉初又取消大司马,恢复了太尉的名号。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合称三司。和帝时,邓骘以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于是三司之外又有“仪同”之号,意思是虽无三公的名号,但在待遇上与三公一样。东汉皇帝多为幼年嗣位,于是常以太傅录尚书事作为辅弼,主持朝政。这样,太傅更在三公之上,称为上公,或与三公合称四府。东汉皇帝为集权于己,也常通过尚书台发号施令,于是三公的权位进一步削弱,只能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年撤去三公,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东汉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合称三司。和帝时,邓骘以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于是三司之外又有“仪同”之号,意思是虽无三公的名号,但在待遇上与三公一样。东汉皇帝多为幼年嗣位,于是常以太傅录尚书事作为辅弼,主持朝政。这样,太傅更在三公之上,称为上公,或与三公合称四府。东汉皇帝为集权于己,也常通过尚书台发号施令,于是三公的权位进一步削弱,只能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年撤去三公,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三国时期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蜀吴无史料查证。
·南北朝时期
由于历史短暂,加上处于战乱,未有相关史料记载。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的军衔制度逐渐趋于完善,体制也成熟。唐代的武将,兵马大元帅,兵马副元帅,以上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隋唐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復原军衔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驃骑大将军从一品,辅国大将军,正二品,镇军大将军,从二品;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怀化将军,正三品下;云麾将军,从三品上;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归德将军,从三品下,服緋色,金带,(金夸)十一;忠武将军,正四品上;壮武将军,正四品下;怀化中朗将,正四品下;宣威将军,从四品上;明威将军,从四品下;归德中朗将,从四品下,服浅緋色,金带,(金夸)十;定远将军,正五品上;寧远将军,正五品下;怀化朗将,正五品下;游骑将军,从五品上;游击将军,从五品下;归德朗将,从五品下;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昭武校尉,正六品上;昭武副尉,正六品下;怀化司阶,正六品下;振威副尉,从六品上;归德司阶,从六品下,服浅绿色,银带,(金夸);致果校尉,正七品上,致果副尉,正七品下;怀化中侯,正七品下;翊麾校尉,从七品上;翊麾副尉,从七品下;归德中侯,从七品下,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宣节校尉,正八品上;宣节副尉,正八品下;怀化司戈,正八品下;御侮校尉,从八品上;御辱副尉,从八品下;归德司戈,从八品下,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仁勇副尉,正九品下;怀化执戟长上,正九品下;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从九品下;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
·宋代时期
宋朝军队的建立、调动和指挥大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其下军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二》),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 管军政、军令,制定战略决策等事。正副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 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一般由文官担任,次宰相,却与 宰相对持文武二柄。南宋中期,规定宰相兼抠密位为定制。三衙, 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 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为中央军事指挥机关。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武帅,分统全国禁军和厢军,其地位低于枢密院长官。率)臣是禁军出师征战或戊时临时委任的统军大帅,官名为都部署(后改名都总管)、钤辖、都监等, 统领当地分屑三衙禁军,事毕则罢*后又子路或州、府设经略安抚 使、经略快、安抚使等职为率臣,兼管较大地区军民内政,由文臣任 正职,武将任副职。军事行动一般须奉命于皇帝、宰相和枢密院。枢 密院、三衙、率臣,职权分割,上下相维,使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此 外,尚书省还没有兵部,主要掌管仪仗、武举、兵器、马政、地图等军 务事宜,兼学厢军、乡兵、土军、蔷兵、边境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封与承袭等。
·元朝时期
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军事机关由切薛军和侍卫亲军构成,宿卫系统则有左、右、前、后、中诸卫,设亲军都指挥使统领五卫。元世祖时,四位切薛长安童、月赤察尔、忽都答尔、玉昔帖木尔,在朝廷内曾担任过最重要的官职,如中书右丞相、知枢密院事、中书平章政事、御史大夫等要职;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军,由各地区的蒙古军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行省统辖,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仍受枢密院节制。在元帅府、万户府、千户所都设达鲁花赤以监军务,品秩与元帅、万户、千户相同。
·明清时期明代
明朝主要施行武官官制分为:总兵、副将、参将、守备、千总、把总,总兵是指挥明朝最大规模的单一部队的官职,总兵大多是正二品,与六部侍郎同级别,清代,清政府首次采用的军衔称号是沿用了八旗的官名,稍加整理而成的,都统,是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军事长官,满名为“固山额真”,顺治十七年(1660年),借用古代官称定汉名为都统。参领,满名称“甲喇额真”,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于固山额真之下设置的-级官职,八旗还有“协领”的官称,为驻防骑兵将领的名称;清朝新建陆军军衔制度始于1904年12月清政府批准练兵处和兵部的“另定新军官制”方案,到1911年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衔体系,同过去清军的等级制度相比,在等级设置上改变了过去武职阶品一列到底的叙位方式,采取了区等分级的形式,即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军士和兵各分三级,加额外军官,共汁六等十六级。
古代军衔的设置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元帅
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
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
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
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
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中、下士为官职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古代军衔制排列表
临国大元帅王、监国左元帅王、监国右元帅王 护国大将军王、护国左将军王、护国右将军王 辅国大将军、辅国左将军、辅国右将军 镇国大将军、镇国左将军、镇国右将军 保国大将军、保国左将军、保国右将军 定远大将军、定远左将军、定过右将军 镇远大将军、镇远左将军、镇远右将军 靖远大将军、靖远左将军、靖远右将军 威远大将军、威远左将军、威远右将军 镇英大将军、镇英左将军、镇英右将军 冠英大将军、冠英左将军、冠英右将军 骠骑大将军、骠骑左将军、骠骑右将军 怀化大将军、怀化左将军、怀化右将军 云麾大将军、云麾左将军、云麾右将军 优击大将军、优击左将军、优击右将军 优缉大将军、优缉左将军、优缉右将军 优稽大将军、优稽左将军、优稽右将军 归德大将军、归德左将军、归德右将军 志宏大将军、志宏左将军、志宏右将军 启国大将军、启国左将军、启国右将军 贤明大将军、贤明左将军、肾明右将军 殿元大将军、殿元左将军、殿元右将军 庆宇大将军、庆宇左将军、庆宇右将军 育新大将军、育新左将军、育新右将军 维荔大将军、维荔左将军、维荔右将军 靖晗大将军、靖晗左将军、靖晗右将军 宜林大将军、宜林左将军、宜林右将军 忠武大将军、忠武左将军、忠武右将军 壮武大将军、壮武左将军、壮武右将军 明威大将军、明威左将军、明威右将军 建威大将军、建威左将军、建威右将军 镇威大将军、镇威左将军、镇威右将军 宣威大将军、宣威左将军、宣威右将军 镇武大将军、镇武左将军、镇武右将军 隆威大将军、隆威左将军、隆威右将军 德威大将军、德威左将军、德威右将军 耀威大将军、耀威左将军、耀威右将军 熙威大将军、熙威左将军、熙威右将军 虎威大将军、虎威左将军、虎威右将军 昭威大将军、昭威左将军、昭威右将军 英威大将军、英威左将军、英威右将军 壮威大将军、壮威左将军、壮威右将军 英武大将军、英武左将军、英武右将军 襄武大将军、襄武左将军、襄武右将军 益威大将军、益威左将军、益威右将军 靖武大将军、靖武左将军、靖武右将军 匡武大将军、匡武左将军、匡武右将军 宁武大将军、宁武左将军、宁武右将军 炳武大将军、炳武左将军、炳武右将军 同武大将军、同武左将军、同武右将军 恪威大将军、恪威左将军、恪威右将军 孚威大将军、孚威左将军、孚威右将军 义威大将军、义孚左将军、义威右将军 矅威大将军、矅威左将军、矅威右将军 泰武大将军、泰武左将军、泰武右将军 昌武大将军、昌武左将军、昌武右将军 安武大将军、安武左将军、安武右将军 咸武大将军、咸武左将军、咸武右将军 成武大将军、成武左将军、成武右将军 虎豹大将军、虎豹左将军、虎豹右将军 良威大将军、良威左将军、良威右将军 璞威大将军、璞威左将军、璞威右将军 麟威大将军、麟威左将军、麟威右将军 珍威大将军、珍威左将军、珍威右将军 国宗、副国宗、协国宗 制台、副制台、协制台 章京、副章京、协章京 抚台、副抚台、协抚台 藩台、副藩台、协藩台 臬台、副臬台、协臬台 道台、副道台、协道台 提督、副提督、协提督 提刑、副提刑、协提刑 总兵、副总兵、协总兵 团练、副团练、协团练 守备、副守备、协守备 提辖、副提辖、协提辖 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都司、副都司、协都司 都卫、副都卫、协都卫 统领、副统领、协统领 参领、副参领、协参领 佐领、副佐领、协佐领 标统、副标统、协标统 管带、副管带 营带、副营带 千总、副千总 把总、副把总 哨官、副哨官 督队官、副督队官 队官、副队官 棚官、副棚 一等目兵、二等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