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刚刚过去的周末,一个普通驾驶员的几个普通动作,却感动得无数人热泪盈眶。
据报道,杭州司机吴斌近日驾客车从无锡返杭途中,一块铁块突然像炮弹一样飞来,击碎前挡风玻璃,砸向其腹部。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骨折,吴斌强忍剧痛,以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而他,则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
虽然,各地公交司机突发急病晕倒或猝死前紧急刹车并救下乘客的案例,近年屡有报道,但这些案例多发生在城市道路,车速有限,类似高速路上高速行驶、司机突遭重创还能停车救客的事例,极为罕见。
尤其是,1分16秒的事发全程——大巴疾驶,铁块飞来,司机遭重击疼痛难忍,瞬间慌乱后很快冷静下来、左手握紧方向盘,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打双跳灯,艰难站起通知乘客安全下车——被车载监控全部录下。虽然并无令人震撼的场景、音效和特效,但这段近似默片的“纪录片”,一经网络和电视传播,其带给世人心灵的震撼,却是任何电影大片都无法比拟的。
一个肝脏突然被刺破的司机,要用怎样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吴斌的事迹,感动了上至政界精英、商界巨子、文化名流,下至普通网民、贩夫走卒的广大公众,在网上网下掀起重重波澜。
历来喜欢质疑、拍砖的舆论,这次竟清一色是赞扬,如“关键时刻,吴斌首先选择的是确保乘客安全,敬仰、感动”、“流着泪看完,这才是楷模,向英雄致敬”、“吴斌的职业很平凡,但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的伟大”——表达了人们对吴斌的敬意。
还有的人,则向吴斌体现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致敬。“保证乘客安全这一职业理念已渗入到他的骨血,吴斌用生命完成了这一职责”、“由衷钦佩吴斌的职业责任感,一个普通司机用1分16秒时间完美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更多的人则藉此展开反思:“我看视频时就在想,若换成是我,我会怎么样”、“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成为英雄,但应要求每个人尊重自己的职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职业素养”、“不需轰轰烈烈,最起码要用良心做事”。
这些声音或留言,没有官方主导,全部来自公众内心。相对于当地官方授予吴斌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将其上升为道德楷模的高调,这些来自民间的原生态言语,朴素朴实却更显真实,透出一个深藏不露、令人惊喜的中国:
当前道德滑坡早已引发颇多忧虑,但现在看来,从吴菊萍到张丽莉、梁春霞再到吴斌,“平民英雄”频频出现,证明至少在平民阶层,道德并未彻底沦丧,良知与品质并未彻底埋没。
尤其是,公众对最美司机吴斌及其精神的热情礼赞、对真善美的推崇及良善被激发,显示即便在很少人关注道德的今天,公众的道德观也并未真正消失,而是潜藏在人们心底,这是道德重建最坚实的基础。
道德溃散乃当代中国社会最深层次的危机,这已是共识,那么,道德重建该从何处入手呢?各方早就开出不少药方,但多是自上而下推行(如此次杭州就要求,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向吴斌学习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并无不妥。只是,道德重建关乎个人,当始于每个人,也就是说也需自下而上推进——或许,人们反思最美司机吴斌事迹时,提出的从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出发,就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文/刘凤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