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女文工团员

时间:2024-01-17 22:38:52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记新四军女文工团员陆立

巴渝

现在坐在床上养腿伤的老人叫陆立,是一位一九四二年就参加革命的新四军女战士。

陆立原名叫倪锡丹,曾用名倪萍达,她的这几个名字都与参加革命和新四军有关。

一九二七年阳历十二月,陆立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县聚东乡,(现为启东市王鲍公社)一个十分贫穷的农民家里,是一个从小哼唱着本地《鲜花调》长大的姑娘。

江苏盛产茉莉花,是茉莉花的故乡。当地流行的歌曲《茉莉花》不仅盛传国内,还风靡海外。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脍炙人口,妙曼动听的歌曲《茉莉花》,最原始的音符则是出自本土的《鲜花调》。

陆立的本名叫倪锡丹,是老倪家的长女。因为祖辈不识字,到了父母这一辈也仍然是一对“睁眼瞎”,仍然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以种地为生。为了让家里生活过好一点,父亲还邀约亲戚朋友到远离家乡的盐城去开荒种庄稼,而盐城距海门却有二百八十多公里,路遥的辛苦与种地的艰难那是可想而知的。

倪锡丹的家乡启东,位于江北大陆最东端,因沙洲不断向东延伸,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因此,倪锡丹出生后,就被四野的青纱帐年复一年的围绕着成长,这也养成了她后来颇有野性和反叛的性格。

到了倪锡丹上学的年龄,她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就是再苦再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女儿去读书。上初小时,小锡丹还能回家吃午饭。到了读高小时就不行了,因为学校离家远,来回要走二十来里路。倪锡丹读高小那段日子,全靠勤劳的母亲每天早早起来为她做好午饭,让她带到学校里去吃。有时候母亲为了给她加强一点营养,会给她煮一个鸭蛋,临走时也要再三叮嘱她不要一下吃完,要留下一半等肚子饿了再吃。

一九四零年九月,倪锡丹高小毕业,她也长成十四岁的少女了,那是每个少年最富于幻想和明辨是非以及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一年的十一月,新四军挺进启东,建立了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

一九四一年初,倪锡丹的村子也驻进了新四军的队伍。新四军部队里有男有女,一身灰色的军装也勾起了她的羡慕与遐想。再说新四军对老百姓也和蔼可亲,说话的嗓门也不大,也不打人骂人。临走时还派代表到各家各户询问,有不有借用东西没还?有不有损坏的东西?如果有没归还和损坏的东西,新四军都要付钱赔偿。

倪锡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更是深受感动。于是兴致勃勃的跑去找父母商量,也要参加新四军闹革命打敌人,为老百姓做好事。谁知大字不识一筐的父母竟然不同意。还说什么女娃家家的不能去,男男女女的在一起不成体统,左右邻居知道了也会说我们家缺乏家教。你去了就是败坏门风,长大了也嫁不出去。

急得倪锡丹对父母大声吼道:你们没文化,你们封建!说完赌气的跑去找新四军同志来帮忙。

一位新四军领导听完倪锡丹的诉说后,笑着答应帮她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

来到家里,新四军领导对她父母说,我们正新开办了一所叫“锄经简师学校”,学制一年,学成毕业后相当于高中学历。有点黠慧的父亲说,她连初中都没读能读高中?新四军领导笑了笑说,我们保送她去上学。再说了,她学成回来就可当先生了。这样不好吗?父亲尴尬而微笑的同意了,她也高兴极了。

进入“锄经简师学校”,倪锡丹非常尊重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清晨闻鸡起床学习,晚上点燃菜油灯读书。可是好景不长,还没等到毕业,日本鬼子就来了。

一九四一年三月,日军正式占领启东县城汇龙镇后,日伪炮制出了临时伪政府“启东地方自治会”。从那时起,启东人民就在日伪军的刺刀统治下生活了。抗日民主政府也只能到农村流动,为对付日军“扫荡”,同年九月,抗日民主政府将启东、海门两县合并为海东行署。十二月,改称海启行署。

一九四二年七月,倪锡丹在家乡沦陷后,便义无反顾的参加了当地游击队,由此迈开了青春少女的脚步,和很多的有志青年一起踏上了中国革命的征程。

为了不使家人遭到伪军汉奸的告密和迫害,倪锡丹于是把自己的本名改成了倪萍达,也算是“隐姓埋名”的在家乡干起了革命工作。

当时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抗日政府在游击区组织群众学文化,反伪抗捐,反清乡,反扫荡,破路拆桥等民众工作。

有一天,倪萍达和几个队员正在海东区委宣传科科长、二效区委书记秦素萍宅子里开会,突然遭到日、伪军的进村袭击。

秦素萍得知后,马上叫大家撤退隐蔽。同志们朝着宅子后面的小河冲过去,游上岸后迅速消失在青纱帐里。倪萍达因不会游泳落在了最后面,孤独无助在河水里拼命挣扎向对岸浮去。眼看倪萍达精疲力尽就要沉入河中,却突然被一只手抓住衣领,连拉带推的把她带上岸钻进了青纱帐里。原来是秦素萍在处理完文件后,她最后一个撤离宅子,过河时看到她在水里扑腾,于是猛游过去救起了奄奄一息的倪萍达。

从此秦、倪二人亲如姐妹。本来二人也是同年出生,又在同一年在家乡先后参加革命。遗憾的是,这事发生没多久,两姐妹从此天各一方,无缘相见,七十年来也只是偶尔通信。建国后,陆立从信里得知秦素萍六十年代做过家乡启东县的副县长,一九六三年还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的接见。文革后,两人便失去联系。

倪萍达与秦素萍的分开是当时革命的需要,因为倪萍达接到上级通知,要去新四军苏中军区东台二军分区整风学习。

倪萍达意识到,这一离去就不可能有机会再见到父母家人了,所以很想在离别前回家看看生她养她的父母,顺带拿些换洗衣服。但是为了预防日伪军发现我抗日家属,使他们免遭活埋和杀生之祸,倪萍达也就听从了组织的劝告,没有回家去与父母告别。临走时,她向表姐杨连芳借了一套衣服穿,并把倪萍达改为现在的名字陆立,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新的革命征途。

在去东台二军分区的途中,沿路有好几个日伪军的据点。鬼子的据点一般都设在交通要道上,碉堡炮楼的外观与彝族的碉楼十分相似,形成一道道的封锁线。那天陆立与战友们在穿过一道封锁线时,被炮楼的火力打散,大伙在青纱帐里呆了一天,直到第二天拂晓才突过封锁线,继续向东台前进。

到了东台二军分区后,陆立在整风学习中明白了更多的革命道理。什么改变生活命运,要靠自己起来革命;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坚持抗日,才是在为老百姓谋幸福。在整风学习中,陆立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预备期为两个月。整风结束后,陆立与战友们就留在二军分区,被分派到农村去参加“二五”减租工作。

一九四六年六月,中国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大肆宣扬“两个月

内”消灭共产党。二军分区根据上级的部署,决定一部分同志北撤山东,一部分同志留下来坚持原地斗争。

陆立被编入新四军七纵北撤山东,和部队从东台乘坐大木船,经海上撤出。从来没坐过海船的陆立,与好多战友在大海风浪的摇晃中吐得是一塌糊涂。

来到山东后,陆立被分配到鲁南军区文工团,从此成为了一名女文工团员,把家乡的“茉莉花”香也带到了齐鲁大地。

在鲁南军区文工团里,陆立与团员们积极认真的排练出《白毛女》、《血仇恨》、《李闯王》等节目,然后下到一线战斗部队去慰问演出。与同时还每到一地就写宣传标语,宣传党的政策,组织和发动群众学文化,教他们唱革命歌曲,协助当地民主政府开展土地改革工作。

除此而外,对乐器一巧不通的陆立,也和很多团员一起学拉二胡。一开始,陆立拉二胡就像四川人说的“像杀鸡鸭一样,杀也杀不死,拉得怪死难听。”凭着刻苦的精神和对音乐的天赋,三个月后的陆立居然能登大雅之堂,挑起团里的二胡演奏的大梁,还获得过鲁南军区的三等功奖状。

三年国内解放战争时期,陆立随鲁南军区(后改为鲁中南军区)转战山东战场,先后随军区大部队参加了一九四七年五月的孟良崮战役,一九四八年夏季的兖州战役。

最使陆立难忘的是在鲁南军区文工团时的“六九”大突围。一九四七年五月下旬的一天,因我军莱芜大捷后又接着在孟良崮全歼了国军“王牌”七十四师,鲁南军区在驻地青杨庄召开祝捷大会。文工团也准备了不少的表演节目。那知道,军区祝捷大会才开了一半,就传来敌人隆隆的炮声,国民党军开始向我鲁南军区进行疯狂的反扑了。从六月一日到九日,敌机追着我部轮番进行轰炸,地面上敌人的坦克大炮也不断向我们攻击,很显然,敌军妄图将我鲁南军区部队和机关置之于死地而后快。部队机关接到上级的命令,开始了夜以继日的行军大转移,机关首长还专门派了三名战士来保护文工团女兵。

连续几天的行军,陆立和很多团员一样感到精疲力尽,腹中饥饿,周围二十公里不见村庄和老百姓,只有大山和走不尽的山路。一天,陆立觉得实在太困乏了,为了不掉队,她灵机一动,上前紧紧抓住一匹马的马尾巴,让马带着她朝前走去。不想在上一个坡时,马儿负重不堪,发起怒来,一撩后腿把陆立踢了个“仰翻叉”。其他同志看到后都笑了起来,可是被马踢到右腿的陆立却痛得快流下了眼泪。

部队在九天九夜的大突围中,缺衣少吃,没有后倾补给,生活极其的艰难。一次在暴雨中的行军,文工团员们的衣被全都被淋湿。恰好文工团走到一间无人上课的简陋教室,没办法,大家只好把那些烂桌椅拿来烧火烘烤衣服被子。

鲁南军区的部队突出敌人包围后,文工团里有人总结道,九天九夜尝遍人间疾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淮海战役打响,陆立所在鲁中南军区部队也序列于我华野、中野的六十六万大军中。

渡江战役的打响,吹响了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角,南京的解放,宣告了蒋家王朝的即将覆灭。早在渡江战役打响前,中共华东局就成立了华东支前委员会,由原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傅秋涛任主任委员,梁竹杭任副主任委员。

南京解放后,根据上级组织的需要,陆立奉命从文工团来到华东支前委员会留守处,在干部大队三中队任指导员。留守处的主要任务就是组建西南服务团。

一九四九年十月,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陆立与部分西南服务团员从南京乘船逆流而上,进军重庆。歌曲《茉莉花》的优美婉转的弦律,也随着陆立的二胡琴声飘荡在长江两岸,巴山蜀水之间。

陆立到重庆后,因为会拉二胡被举荐到了西南局重庆文工团。一九五一年,西南局在南泉成立第二工人疗养院,意在让全国的劳模、战斗英雄都能来重庆的南温泉疗养。陆立服从组织需要,来到新成立的第二工人疗养院任宣传干事。三年后,陆立调任新创办的重庆干部疗养院,任俱乐部干事。文革后,陆立调重庆市卫生局当调研员。一九八七年九月,陆立离开了四十五年的革命工作岗位,离休在家。

她一路走来,一路歌声与琴声,从《鲜花调》到《茉莉花》,带给人们的都是阵阵的芳香。

2014年10月12日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