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文/摄
置身轩内随即会被那处处扇的形态所惊奇所吸引,窗、匾额、石案、石案上的装饰,轩的地平面、甚至于轩的天花板和其上悬挂的灯笼都是一律的扇形。
宽阔且平展的拙政园一分为三,东园、中园、西园,长长的水廊和云墙自然巧妙地将中园和西园分隔开来。当中界门出奇的深厚,让墙和门的轮廓在人的视觉上隐匿消失了,名曰:别有洞天。如果说网师园有中国最短的桥,那么不妨说拙政园有中国最厚最深的门。每逢晨光和斜阳从门洞里倾泻出来,那门洞就更加幽深,拉长的光影把门变成了神秘洞口,门洞化为了园林文化的时光隧道,因中园为明代所建,西园是清代后造,故西园又称补园,如此,可以说游人过门洞即是穿越来回于明清两朝的山水与亭台楼阁之间。
出别有洞天门,便见金幢佛塔立于水上,对岸与谁同坐轩傍山临水,后面依次是笠亭与浮翠阁,在翠绿掩隐中其亭高于轩,其阁高于亭,环游水廊,任何一处看对岸这三座可人的亭阁,都是有序地展现在人的眼前,其景观营造在古典的自然山水园林中可谓是标新立异。好事成双,双喜盈门……双数于中国民俗的文化里寓意着喜庆与吉祥,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层面作为单数的三却有着博大精深的含义,道家认为宇宙世界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园林经典造景有一池三山,其三山为蓬莱、方丈、瀛洲,传说它们是神仙的住所。若是初春雾天来观,这拙政西园的轩、亭、阁,朦朦胧胧,时隐时现,烟波缥缈之中就如三仙居,那真是姑苏春雾起,佳园蓬莱生。
在水廊上注视对过精巧别致的与谁同坐轩,碧水环绕,似乎可望而不可即。欲要到达,往左须经两宜亭、三十六鸳鸯馆、留听阁,往右要走过水廊、倒影楼,然一路游来过桥渡水自然也是美景迭起,目不暇接,当这扇形的轩亭立于眼前时,你会觉得脚下游走的路竟是那样悠远。而置身轩内随即会被那处处扇的形态所惊奇所吸引,窗、匾额、石案、石案上的装饰,轩的地平面、甚至于轩的天花板和其上悬挂的灯笼都是一律的扇形。这就像是一首同字诗,每一句当中都有相同一字,阅读中字的声音反复地碰撞人心,逐渐地那字的意义深入了人的灵魂。读与谁同坐轩这首凝固的诗中其扇字蕴含的是文雅,是品味,是清高。看那轩内轩外的确是极其雅致小巧,以至于可捧来掌上把玩,想要尽兴者,不妨绕到轩的背后扇形的窗下,将自己融入扇之中。假若是古代的仕女立于窗前,轩中之人眼前赏的就是一幅折扇上的美人图画了。小坐在轩的栏椅上,脑海里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秋夜月色下问君道:“与谁同坐?答曰:清风明月与我。”这回答却也是无奈,想想,孤寂的文人才子除了明月清风,心中何尝不期盼那扇翠竹摇曳的窗里现出一个知己佳人的身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