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人物肖像

时间:2024-01-15 20:23:35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中国传统绘画奉谢赫提出的“六法”理论为圭臬,六法论提出时针对的是人物画,这一理论为后人加以解释和发挥,遂泛用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各科。“六法”以“气韵生动”为首,古人论画,言简意赅,留有遐思。那何为“气”、“韵”?更为有效的解读方法是回到画作中,发问古人是如何践行这一早在魏晋时期就被定下的准则。人物肖像画从东晋发展到绘画空前兴盛的宋代,肖像名家辈出,如唐人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五代周文矩、顾闳中,宋李公麟、武宗元,所绘人物多线条精细、造型写实,画中士大夫气度超迈、仕女设色古澹明洁。与此同时,也有另一流派异军突起,便是以南宋梁楷为代表的大写意水墨,此类作品不容画家作画时有任何迟疑,常一气呵成,气势贯通。自文人画兴起士大夫画家醉心山水、花鸟,元明清人物画整体上日渐式微,但仍出现了不少独树一帜的画家、流派,如以奇古拙趣闻名的陈洪绶、以墨骨技法盛极一时的曾鲸。明清之际,西洋画由欧洲传教士陆续传到中国,清代宫廷中,有外国传教士画家进入内廷供奉,虽有程式化的藩篱,但亦形成中西合璧画风,在当时影响甚大。中西文化相会,新思想与旧传统迸出新的火花,如海上画派在肖像画上创出新的画风,代表人物有任熊、任薰、任颐、虚谷、吴昌硕等。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人物画,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诸公为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发展道路奔走擂鼓,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艺术主张,有刘海粟倡导“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美术的蕴奥”、有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身体力行的探索,有以素描教学改良中国画人物造型的“徐蒋体系”(徐悲鸿、蒋兆和),有关良开创戏曲人物画,以减笔水墨写意精神取材戏曲舞台,其人物神韵让人寓目难忘、如痴如醉。中国人物绘画在这些前辈的努力下有了新风貌,并在开拓精神下继续承延。回到前文提出的“气”“韵”标尺,气度、气势、神韵……都不足以作完整准确的诠释,而此次展览中的明清肖像正是能够给我们的问题提供一个鲜活的时代注脚。“写真”在崇尚文人画的环境中往往被边缘化,不被视为“正道”,故展品里包含一些无作者印款或签名的肖像画,但它对我们今天的汲取借鉴作用并不受影响。其“写实”的明暗皴擦方法不同于西方,是更为符合中国画家采撷的写实道路。这样中国式写实,才是能解决中国艺术家在观照方式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次展览以“追影写像”为题,根据画作内容分为“士相见礼”“如花美眷”“作如是观”三个部分,共计70余件,现分别庋藏于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其中一部分藏品鲜为面世,故我们要感谢南京博物院对我们公诸同好,其研究空间正亟待更多研究者关注。士相见礼“士”指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阶层。“士”字写法简单,却浸润了深厚的儒家文化内容。士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通过“分科取士”(科举)成为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展览第一版块,借《仪礼》的篇名“士相见礼”,喻不同时代的“士”在如今以这样的方式相交。明 无款 沈度春荫调鹤图小像卷清 无款 太仓王氏像图册清 李岳云 王毂祥像轴清 无款 三文敏遗像册:张照清 孔昭靳 关天培像如花美眷第二版块以明清仕女画为主。画家选择何人、何事入画往往反映出时代的审美趣向。宋代女词人朱淑贞、明末清初女诗人柳如是,她们的才情为后世传颂,从这些“小像”亦可见明清时期对女性才学的重视,与此同时,在知识掌握与传播过程中,女性自主意识得到觉醒。清 王素 竹石人物图扇面清 王素 人物扇面清 沙山春 罗浮仙影清 钱慧安 仕女图清 黄慎 麻姑献寿图清 胡芑香 小青像册清 顾大昌 柳如是小像卷清 改篑 仕女作如是观对待万事万物,都该抱持有自己的体悟方法,古人的世界观通过画中人,向我们一一道来。听泉、访友、煮茗、斗酒,皆为独善其身的参修。正如《承天夜游图》上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明 张翀 斗酒听鹂图轴明 周官 携琴访友图轴清 苏六朋 盲驼图清 沙山春 春夜宴桃李园图清 潘恭寿 唐耀卿蕉林瀹茗图卷清 禹之鼎等 乔莱濯足小像图轴清 钱慧安 桃花源图清 华冠 磨镜图轴清 顾尊焘 语石画像册清 仇英 文徵明像轴清 陈崇光 承天夜游图清 黄慎 二老图清 任熊 风尘三侠图清 禹之鼎 乔莱竹林偶聚小像图轴清 禹之鼎等 乔莱平芜独立小像图轴清 禹之鼎 乔元之三好图肖像卷清 禹之鼎 乔莱书画娱情图清 禹之鼎 乔莱花雨坐禅图轴清 徐璋、张翀 南林僧画像轴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脉络商周商周时期,有关人物造像的意识便开始萌发,如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青铜人像。东周,湖南出土楚国帛画,上绘祭祀的先人画像。春秋战国战国楚墓出土《龙凤仕女图》、《驭龙图》帛画。龙凤仕女图驭龙图汉西汉,出现了在宫殿墙壁上绘制已故将帅的臣像,这些画像的意义在于追功纪德,名著后世,以利教化。这些殿堂壁画早已荡然无存,所幸一些地下墓葬壁画得以流传至今。例如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魏晋南北朝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绘佛像逐渐盛行。三国时期吴人著名画家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用线如春蚕吐丝。南北朝战乱频繁,佛教、道教文化成了人们心灵的寄托,道释绘画在这一时期空前盛行。这一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六法论,核心内容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一理论成为了人物画品评、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原则,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从六朝开始,有较多的画家注重人物容貌的描写,还出现了为时人画肖像的事例。女史箴图唐初唐史称太平盛世,社会富足。出现了工于写真的阎立本,被称为“丹青宰相”。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盛唐名家辈出,吴道子人物画线条千变万化的勾描被颂为“吴带当风”,作品《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人物衣褶转折的粗细变化圆润飘逸。唐朝艺术中女性题材的作品很多,其中以仕女画著称的有张萱、周昉,作品反应了唐朝贵族生活的悠闲情态和唐朝开放文明的世俗风气。如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五代五代人物画家最享盛名的是顾闳中、周文矩,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水平。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宋宋代的人物画走向成熟和完备,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画中表现了八十多位仙官、天女、侍女。此时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李公麟《九歌图》、李嵩《货郎图》。人物肖像画从东晋发展到绘画空前兴盛的北宋,表现手法多为工笔画,到了南宋时,梁楷异军突起,用大写意水墨画画人物形象,其《李白行吟图》用笔随意简洁,人称减笔画。朝元仙仗图货郎图李白行吟图元元代文人崇尚隐逸,士大夫画家们醉心于山水、花鸟创作以怡情适性,人物画发展有所衰退。元人物画有张渥《雪夜访戴图》、王绎《杨竹西小像》(与倪瓒合作),人物以铁线描为主,用笔简练,造型端庄。杨竹西小像明“明四家”之一唐寅,《孟蜀宫妓图》线条细劲,设色浓丽,画中深刻勾绘出四位宫女的神貌情况。晚明,人物画出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人物肖像画家,如丁云鹏、吴彬、陈洪绶、崔子忠、曾鲸、谢彬等。丁云鹏在人物画上格调高古,如《玉川煮茶图》。陈洪绶笔法古拙,常用造型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如《升庵簪花图》绘的是明嘉靖学者杨升庵的怪诞行径。明末画家曾鲸开创墨骨画法,画面人物带有立体感。传承其画法者甚众,遂有“波臣派”。如图曾鲸《王时敏小像》。明清之际,西洋画由欧洲传教士陆续传到中国,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人物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孟蜀宫妓图玉川煮茶图升庵簪花图王时敏小像清清代宫廷中,有外国传教士画家进入内廷供奉,他们以西改革中国传统画法,形成中西合璧画风,在当时影响甚大。如郎世宁《乾隆大阅图》。上海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口岸之一,中西文化相会,海上画派在肖像画上创出新的画风,代表人物有任熊、任薰、任颐(任伯年)三兄弟、虚谷、吴昌硕等。如图任伯年《酸寒尉像图》。乾隆大阅图酸寒尉像图数数古代人物衣褶中的“十八描”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往往根据不同的服装款式和人物情态运用不同的线描表现手法,而又以衣服褶纹最为细致多变。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古人总结出了中国传统人物画技法——“十八描”(附表)。“十八描”分别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马蝗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行云流水描。其描法名称,唐代之前已散见,在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周履靖《夷门广谈》和汪坷玉的《珊瑚网画法》中得以归纳,至清代由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后来逐渐成为人物画线描技法教材。各描法均依照其笔迹形状而命名,如“铁线描”,顾名思义,该线条表现时类似铁丝的形态,线条粗细基本一样,转折时方硬有力;“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繁多的线描名目也证明了其独立于绘画主题的表现性,下面结合画作和大家具体谈谈“柳叶描”和“减笔描”。前者的代表画家为唐代杰出人物画家吴道子,从其线描人物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吴带当风”的风貌,笔法圆润飘逸、似断还续,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吴道子对线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创造性地发挥了线的变化和力量,他认为绘画创作中线的速度、压力和节奏的有机变化,是传达内容、情感的主要关键。“减笔描”的代表作为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作品以简炼的笔法出色地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头部须发用细线描绘,整个身躯以泼墨四、五笔画成,线条遒劲有力。减笔描重在高度概括对象,王瀛称之“以少胜多,少许难于多”。梁楷的此一画法对以后水墨画的发展影响极大。在这些杰出的线描作品前,我们感受着生命与自由。画家通过粗细顿挫赋予了线条韵律和变化,衣服褶纹的随心流转全凭画家的笔力掌握,这种绘画技法值得传承,并期待后世为它加入新的生机。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