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十点,1000万人陪你读洞见。
作者:洞见Neo
我没有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
教师节:谢谢你,卢安克。来自洞见 00:00 17:43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9月10日,教师节。
当全中国的老师收获鲜花和祝福的这一刻,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记起一位曾经刷爆朋友圈,感动无数中国人的洋先生。
他不拿一分钱工资,从29岁到44岁,将人生的大好年华,全部扔进了贫困山区的校舍间。
他叫卢安克。
一个在朋友圈销声匿迹了六年的名字。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也许我们欠他一句“谢谢”。
01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人活着也不需要一个标配。
小说《梦见狮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人天生与众不同,他们拥有着不属于自我而共属他人的光辉。”
卢安克就是这样一类人。
这个1968年出生于汉堡的德国人,中学毕业后,当过兵,做过帆船教练,后来又进入德国著名的艺术学院汉堡美术学院进修工业设计。
按照人们的固有思维,这样一位阅历丰富的名校生,即便不能功成名就,至少也应该是出入于高档写字楼的社会精英。
但是他却一头钻进中国广西的贫困山区,一呆就是10多年。
与此同时,他的同胞兄弟去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妹妹跑到非洲纳米比亚当了一名幼教。
于是,卢安克全家都变成了别人眼中“不正常”的人。
其实,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没有谁规定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一个标配。
起初,卢安克在广西一座贫困县城的中学义务教授英文,他不用课本,也不考试。
他努力给孩子插上创造力的翅膀,为学生能写出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句子能兴奋一整天:
“Run like the kite(像风筝一样跑)/I can fly a bike(我可以像自行车一样飞)。”
可这样的句子并不符合语法,这样的教育也无法给任何一个孩子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就更别说让孩子们在应试考试中取得高分了。
家长们怨声载道,卢安克满怀着教育理想,却最终折戟沉沙。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离开中学后,他越走越远,越走越偏,最后走进了广西最贫困的板烈小学。
也许考试需要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必须套上相同的模板。
纵使背上“另类”的标签,卢安克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选择做最真实的自己。
02
没有目的,才是人生最好的目的。
2003年9月,广西东兰县坡拉乡板烈村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在这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当地人大多只会讲壮族方言的穷乡僻壤,一个老外突然闯入,打破了山村长久以来的平静。
后来村民知道了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卢安克。
他是村里小学新来的代课老师,而且是那种不要一分钱的志愿者。
人们看见他经常穿着一身廉价的运动服,脚上蹬着一双破旧的帆布鞋,有时还要接受远在德国的父母的资助,但是他却把翻译书籍挣来的稿费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
卢安克教学之余,热衷于田间劳作。
即使是再朴实的山民,面对这样一个“怪人”,也不由得有些困惑,甚至暗自揣测着他来这里的意图。
有的人还阴谋论地说他不怀好意,连他长时间不谈恋爱,也被拿来攻讦为性取向有问题。
在央视《面对面》栏目中,主持人柴静问卢安克:
“你不喝酒不赌博,不恋爱不吃肉,如果你不为这些,那你为什么生活?”
卢安克说:“有更大的乐趣,有比能表达的有更大的乐趣。”
卢安克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专访。
我们不太习惯一个漫无目的的人,在很多人的眼中“人无完人”,每个人在进行某一行动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抱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或为名,或为利。
一旦有些人不按套路出牌,就会让他们感到惊讶,难以理解,甚至是恐慌。
柴静说:“面对他的时候,我土崩瓦解。”
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超出你的想象,他们简单至极,也朴素至极,他们不带任何目的地,满腔热忱地活在人间。
有学生问卢安克:“什么最幸福?”
卢安克回答道:“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最幸福的。”
如果说他有什么目的,那么他只不过是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让自己变得更幸福一些。
这样的目的,也许才是人生最好的目的。
学生生病,卢安克背学生回家。
03
我们无法改变一切,但是我们可以等待一切改变。
板烈小学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因为缺少家长的陪伴,他们常常变得无法无天,成为别人眼中所谓的“野孩子”和“坏孩子”。
卢安克第一次和这些学生打交道的时候,就被他们掩藏在身体内的暴力因子惊呆了。
他说他亲眼见过一个孩子往里一个孩子的头上砸石头,那是一场以对方遭受到伤害才会结束的战斗。
有人问他,你能改变这一切吗?
卢安克没有给出明确地回答,他说:“有些事情是为了做,而不是为了有结果。”
卢安克组织学生自导自演影视剧。
他和学生们一起排演了一部名为《和平剑》的电视剧,用行动教会孩子们“爱与和平”;
他让孩子们一起合作完成一幅长长的画卷,让每一个人去探索什么团结,什么是尊重;
他给学生们导演了一部名为《心镜》的电影,让一位好勇斗狠的男孩子扮演任人羞辱的男主角,告诉学生们面对挫折不屈不挠,才是真正的英雄;
他带着学生走进大山深处,教会了学生只有保护树木,才能守住家乡的大好河山。
刚开始人们像看傻子似的,观望着卢安克的种种匪夷所思的举动,根本不认为他能在这座大山深处做出任何改变,甚至腹诽着可能这老外过了新鲜劲就会离开这里吧。
但是,没想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卢安克不仅坚持着做一个“傻子”,他们还和卢安克一起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一群孩子围在卢安克的身边,自豪地喊道:“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老卢,老卢就是我爸爸。”
在他的陪伴下,孩子们学会了爱,懂得了温暖。
一个约莫不过十二三岁的男孩子面对记者的镜头说道:“我愿意为你做出我不能做的改善。”
这句话他是对自己的卢老师说的。
听到这句话时,卢安克的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在旁人耳中振聋发聩的话语,仿佛他早就成竹在胸。
的确,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而教育,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无法改变一切,但是我们可以坚持做下去,终有一天我们会等到一切改变。
04
我没有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
在中国贫困山区义务支教的10多年,和记者“躲猫猫”成了卢安克的日常。
他说:“媒体会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
因为不喜欢甚至害怕露面,他拒绝了无数次采访要求,但是“活雷锋”、“白求恩”、“感动中国人物”......无数顶帽子飘落到他的头上。
有人说要给他投资办教育,有人要给他捐款助学,还有大胆的姑娘上门向他求婚......
对此,他一次又一次地敬而远之。
他说:“我没有那么伟大,我也不想改变中国的教育。”
“不是我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在卢安克的心中,他始终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恩,能够有一个地方,让他自由自在地去实现他的教育理想,他已经心满意足。
“我觉得我的命运就属于这里,而我的命已经交给了孩子们。”
这是一个纯粹的教育工作者,他唯一的心愿便是将自己的生命献给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
可遗憾的是,因为签证和家庭等种种原因,卢安克最终不得不告别这片他用性命相交的土地。
那一年,他44岁,从29岁的风华正茂走到眉眼沧桑人生不惑,他将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留给了大山里的中国孩子。
在央视播出的《告别卢安克》那期节目结束,柴静在博文中写道:
“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本身没有问题,而我们走了太远,很多时候忘却了生活本真的模样。
05
喊一声“老师”容易,称一声“先生”太难。
卢安克来得突然,走得也突然。自此一别,杳无音信。
他从一些人的生命中路过,好像就是为了完成一个名为老师的使命。
可这世间喊一声“老师”容易,称一声“先生”太难。
经常有人会问:我们的教育会变好吗?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会的,因为只要有卢安克这样的先生在,我们的学生终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教师节到了,希望不知在远方何处的卢安克,能收到这一句“谢谢!”
也祝愿全天下的先生们: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