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索者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地图上发现了一条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这条线北起瑷珲南至腾冲将中国偌大的版图一分为二这条线超越山川河流的实体具象横空出世86年未被打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以其科学性和稳定性被誉为一条与“秦岭-淮河线”并列最重要的国家地理分界线它就是已广为人知的胡焕庸线胡焕庸(1901年—1998年),地理学家,生于江苏宜兴。1923年,胡焕庸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赴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师从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为日后的人口地理研究埋下伏笔。
1人口地理大发现1935年6月时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的胡焕庸经过多年严谨的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分析于《地理学报》发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
当时中国总人口约为4.75亿在论文的附图中胡焕庸以1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逐个落到对应的地图区域上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统计并手工制作2万多个点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已无法估量
胡焕庸绘制的中国人口分布图
堪称中国地理学家一次对大数据的实操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的数据主要来自政府报告,部分数据取自《统计月报》、《政治家年鉴》以及邮政统计数据。经过细针密缕的整理,胡焕庸实现了中国大陆人口数据的第一次县级统计单元完整拼合。
在人口分布图的基础上胡焕庸再上层楼将县级人口数与土地面积相关联以等值线制作了人口密度图
此时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差异性存在一个线性轮廓
“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这就是“瑷珲—腾冲线”
它将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地理单元
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而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了4%的人口
这条突变线清晰地反映了中国人口密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胡焕庸当年制作的中国人口密度图已不可考,这是建国后完全根据原图所做的复制品,仅添加了1956年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此时的胡焕庸可能并未想到
这条“瑷珲-腾冲线”将成为中国人口地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这条线画龙点睛地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格局并且远远超越人口地理的范畴揭示了人地关系中涉及自然、经济、人文等各种因素的紧密内在关联
从此
胡焕庸线这个表达敬意的名称开始出现在各类科学文献之中沿用至今
胡焕庸虽然在论文中提出了这条线,但并没有真实划出来。直到1989年,他和伍理重新精绘了中国人口密度图,才将黑河-腾冲线落实到地图上。(本图对1989年版原图人口地理分界线做了加粗处理)
2稳定的分界线此后几十年人们不断用数据去验证胡焕庸线结果发现
经历了三线建设
上山下乡西部大开发围绕着它的人口密度悬殊格局并未有大的改变
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核算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比例东南半壁的人口比重由96%略减至94.4%西北半壁人口比重由4%上升至5.6%
到了2010年西北部人口占比仅上升到6.32%胡焕庸将县级人口密度分为8个等级,并分别对应平原到高原等自然地理属性。他认为人口最密的第1级对应稻作平原,密度在每平方公里500人左右。图为江苏兴化垛田油菜花景观。摄影丨孟原
在胡焕庸的论文中,青藏高原包括青海、新疆等牧区的人口密度均属于第8级,每平方公里在1人以下。图为新疆阿尔泰山的牧民转场。摄影丨刘新海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西北人口占比6.5%东南人口占比93.5%相比胡焕庸最初的统计西北人口占比上升2.5个百分点
从1935到2020历经85年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被证实始终如一制图丨地理公社丨鲸游源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显示,人口呈现出向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流动的趋势。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
3胡线,始于何时随着后人一系列的
探索与研究
更多惊人的巧合被不断发现
农牧交错带
400毫米等降水线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文分界点
甚至在中国夜景灯光地图中
都可以发现这条线的影子
底图丨NASA 标注丨地理公社人们对胡焕庸线
冠以更多的神秘色彩
甚至用
无法破解的千年魔咒
对之加以形容
其实回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
中国的人口分布并非一直以胡焕庸线划分而是历经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才逐渐演化出东南与西北如此截然两分的人口格局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杜卓异自汉代以来2000年,中国人口格局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人口密度分界线变化轨迹由南-北向(汉代),转东-西向(明代),再到东北-西南方向(清代末)。
中国最早以“地理”为名的著作《汉书·地理志》中统计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有59594978人相当于如今北京市人口的三倍
此时华北平原黄河平原均为人口稠密地区
而以秦岭-淮河为界人口分布呈现为北多南少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乱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徙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大量北方人口开始逃离黄河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杜卓异公元307年,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濒临崩溃,司马睿渡江至建康(南京),建立东晋王朝,“永嘉南渡”是中原政权首次南迁,北方前往南方的人口达到90万之众。
北人南迁使得南方人口增长经济得到发展至唐代初期南北人口数量呈对分之势唐中期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了大量耕地为养活大量人口创造了条件
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变”战乱、饥荒以及苛政再度促动人口向南大迁徙
至南宋时期南方人口已约占全国的70%制图丨地理公社丨杜卓异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虽然19世纪以后,曾出现北人回归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边省份迁移的浪潮,但南重北轻和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始终未有根本性的变化。
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
历经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湖广填四川
闯关东
走西口
几次大规模迁徙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
经历了多次调整
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
在分析了大量历史文献后认为
胡焕庸线所呈现出的人口密度格局
大致就定型于清朝晚期
重庆湖广会馆。湖广填四川是清朝一次百万级规模的移民,其中湖广行省的移民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40%。摄影丨Fan_W
4胡焕庸线,稳定与变迁在划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格局时
胡焕庸强调了两个因素
一是地形
二是气候
胡焕庸线与中国地形的第二、三台阶分界线天然重合这是胡焕庸线稳定性的内在逻辑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鲸游源
通过地形图,可以清晰看到胡焕庸线两侧的不同,西北部分以高原为主,高海拔地区众多;东南部分则以丘陵、平原等低海拔地形为主。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丁金宏教授认为
胡焕庸线的伟大在于它是中国人口分布的突变线不仅人口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水热植被等同样在此突变
东南
地形多以平原、丘陵为主
青山绿水
田园风光
农耕经济发达
西北
地形多以高原为主
草原牧歌
雪山荒漠
以畜牧业为主
喜马拉雅雪山下的牧民。摄影丨南卡
第二、三台阶分界线
决定了胡焕庸线天然的稳定性
而气候的变化
则影响到这条中国人口突变线的稳定性近代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胡焕庸线非常贴近这是一条揭示气候与人口密度高度相关性的分界线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鲸游源
有些地理学家倾向于从气候角度理解胡焕庸线的存在:在北方,中国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与其在许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说,这条线的一边是半干旱区,另一边则是湿润区。
王铮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
他认为胡焕庸线本身也是
气候变化的产物
汉唐时期西部的黄土高原及关中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能够承载大量人口一度成为历代政治和经济中心
始于晚唐的气温降低基本奠定了中国此后的气候趋势宋以后的气候变化400毫米等降水线所形成的农牧交错带表现出日益贴近胡焕庸线的趋势明清两代虽大力经营西北试图改变人口格局仍收效甚微
越到近代400毫米等降水线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一切正如胡焕庸判断的那样地形及气候条件对人口突变线的作用客观存在且综合叠加它既受地形限制相对稳定同时又随气候而不断发生变迁这是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公开出版的中国人口密度图,已根据胡焕庸最初的原版图有所改进,采用色彩深浅来表示密度大小。
探索和发现
是许多地理人毕生的使命
胡焕庸线的发现
是前人在跳跃变幻的历史时空中
对人口密码的一次重要破解
这是奋斗的意义
后人得以站在他们的肩膀
看到未来和远方
当端详这张86年前的地图
我们会发现
尽管有明确的描述
尽管在两万点的加持下已经呼之欲出
胡焕庸
当时却并未将这条线画出
对此
后人有很多的猜测
但这或许
正是在历经无数日夜枯燥的演算后
胡焕庸先生凝望着地图
心底涌出的最朴实的理解
这条线
本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线
先生用智慧
让它于华夏大地上显现
而他坚信
有心人必会用思想
将它相连
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摄影丨王坤
特别鸣谢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创作团队
撰文:王丽晶
统筹:空 山
制作:赫罗图
图片:杰 夫
地图:杜卓异
鲸游源
审校:陆 丰
头图:中国地形丨Antartis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之分布》胡焕庸,《地理学报》1935年第二期2.《中国突变线-胡焕庸线》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1期3.《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市化格局趋势》陈明星、李扬、龚颖华,《地理学报》2016年第二期4.《基于空间信息认知人口密度分界线-“胡焕庸线”》郭华东 、王心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31(12)5.《胡焕庸线两侧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李佳、陆大道、徐成东、李扬,《地理学报》2017年第一期6.《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普查》姚远,《北京日报》2000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