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圣人千虑

时间:2024-01-12 20:42:56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出处

《庄子·天下》。

释义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之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一尺之捶是一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

延伸阅读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在“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出处

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释义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的大意是这一方不予以堵塞,另一方就不能流淌;这一方不予以阻止,另一方就不能通行。原是指要塞止佛、老之道,以便使儒道得以流行。现常用来说明不抑制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就不能树立起来并发扬光大。

延伸阅读

《原道》是唐宋首席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批驳、斥责佛、老,推崇、宣扬儒家的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原”,在这里作动词用,有探讨、推究的意思。韩愈就是要通过他的“原”,通过他的探讨和推究来阐扬、光大儒家的“圣人之道”,并对佛道两教予以严正的诘难与训斥。韩愈所遵从、所褒扬的“道”是儒家的这个“道”,而不是老子的那个“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出处

战国屈原《卜居》。

释义

一尺可能会成为短的,一寸可能会成为长的;任何事物都有不足的成分,聪明的人也有他不能了解的。原指占卜并不能完全解决人所疑惑的问题。后用以说明事物互有长短,各有利弊。

延伸阅读

《卜居》篇中写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复见”,为此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就前去见太卜郑詹尹,请他决疑。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恶颠倒的一连串疑问,然后詹尹表示对这些疑问“龟策诚不能知事”,只好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显然,《卜居》并非真的问卜决疑之作,只不过设为问答之语,以宣泄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意而已。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出处

《老子》五十八章。

释义

正常的事可变成奇特的,善良又可变成妖孽。说明正、善会向其对立面奇、妖方面转化。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认识,是对辩证法的一大贡献。但他忽视条件的作用,使其辩证思想不能正常发展。

延伸阅读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天地间一切事物就这样成败交替,阴阳相易,祸福相倚。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释义

圣人上千次地考虑,必定有一次失误的时候;愚笨的人上千次地考虑,总有一次是得当的时候。

延伸阅读

《史记·淮阴侯列传》又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后以“千虑一得”用作自谦之词;也以“千虑一失”告诫人们不要自恃聪明而不谨慎,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出处

《老子》二章。

释义

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是互相对立而形成。意谓事物都有对立面,互相依存。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生:由相互对立而产生。相成:由相互对立而形成。

延伸阅读

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很容易理解为有可以生无,难和易可以互相转化——因为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实,这或许是片面的。在平地骑车是省力的,我却要骑得很慢;在上坡骑车是困难的,我却要骑得很快。不是不理解事物的客观情况,也不是不了解顺应地利的重要性。就如开车爬坡的时候,需要把发动机的转速降下来,而不是加转速。所以,是的,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上来说,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有和无,难和易,都是事物某个特定时刻的状态。我们要研究它,不应该局限于这样的表象,而应该通过这些现象来挖掘其内在的关联和本质。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需要挖掘事物间的相互关联,合理安排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举重若轻,就是游刃有余。这正是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出处

南朝梁代范填《神灭论》。

释义

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失去,精神也就消亡了。说明精神从属于形体,它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

延伸阅读

范缜的《神灭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出处

宋代苏轼《琴》诗。

释义

如果说琴声发于琴上,那么,琴放在琴盒里为什么它就不鸣了?如果说是发于人的手指上,那么,为什么不从你的手指头上倾耳谛听?这两句诗写得俏皮但又富有哲理,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有关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