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圣心大教堂(Shishi Sacred Heart Cathedral)是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而成,有着“远东巴黎圣母院”之誉。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并把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1861年,中法不平等条约规定,法国人至通商各口岸地方其租地自行建礼拜堂学房。当时罗马教廷任命的两广教区“宗座监牧”传教士明稽章看中了被夷为平地的两广总督部堂地基,并要求划给他建教堂,但两广总督劳崇光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明稽章请法军司令出面,写信威胁劳崇光如果一天以内不给土地给他,法军将实行全城戒严,于是1861年,恭亲王奕忻与法政府鉴署附加协议确定广州圣心大教堂的建立,咸丰帝下诏批准了协议。
圣心大教堂于1863年6月18日圣心瞻礼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故命名圣心大教堂。明稽章还专门从罗马和耶路撒冷运来泥土一公斤,表达天主教创立于东方之耶路撒冷(JERUSALEM),兴起于西方之罗马。现在教堂东侧墙角下“JERUSALEM1863”。
西侧墙角下的“ROME1863”刻字依然清晰可见。
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是天主教石室圣心大教堂的特色建筑广州教区最大教堂,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另外三座是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因为整个设计风格与欧洲教堂的风格相通,给广州带来别具特色的欧陆风情,所以这里又被称为“远东巴黎圣母院”。当时耗资40万法郎,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
无人机拍摄。一般来说,哥特式教堂的入口和圣坛分居于十字长轴的两端,天主教信徒们在中厅或侧廊里集中后,自然就面对圣坛,以崇敬无比的心情瞻仰圣坛上的圣像。但石室的两翼突出很少。
1864年法国教会专门请来两位建筑师VONUTRIN和HUMBERT主持,仿巴黎的圣克洛蒂尔德设计。教堂的真正指挥完成建造全是由广东揭西坪上镇尖田村的石匠——蔡孝所完成的,等到1888年教堂峻工,蔡孝已由原来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变成了五十多岁的老人。但这已是比较短的教堂建筑时间了,巴黎圣母院建了87年,而德国科隆主教堂更是建了7个世纪才完成。
圣心大教堂几乎具有哥特式教堂的所有构图元素,既有早期建筑风格的彩色玫瑰窗、透视门等,又具中、晚期建筑风格的双钟楼尖塔等。另外,尖顶拱券、飞扶壁、石束柱等构件运用得得心应手,构图的完美,比例的准确,使其成为屹立于东方的一个非常纯正的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
石室教堂正面是典型的左右三段式和上下三段式格局,底层是装饰精致的三个门,门面 “八”字形凹入,是哥特建筑中的“透视门”。
“透视门”顶端三角形顶,顶墙有雕花装饰,简洁又精致。中间门门框外有层层退入的七对柱线与七层尖拱肋。两侧是三层。
二层的正中是一个硕大的玫瑰圆窗,给人感觉像是光芒四射的太阳,玫瑰圆窗两侧对称的尖顶拱窗。
玫瑰圆窗。
三层中间是三是中央大厅的山墙,成三角形,内嵌一个圆形小窗,顶尖是十字架。两侧是一对高耸的双尖石塔,塔尖很高,直上蓝天,象征升向天堂,皈依天主。 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石塔中间东侧是一座大钟楼,装有四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西边钟楼的西、南、北三个塔面安装有罗马字钟面的时钟,西侧原来的机械大时钟毁于文革红卫兵之手;现在看到的教堂里的机械大时钟,是烟台制造的,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钟”,因为在中国钟表史上第一次制造如此大型的大时钟。东边钟楼内悬挂着以圣母玛利亚命名的铜钟组。
在双塔塔尖有两个装有固定避雷针的石葫芦,这也算是中国特有的,因为中国塔多以“葫芦”来收口。
四周墙壁分布的花窗棂,都是合掌式。
所有门窗都是较深的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这玻璃可避免室外强光射入,使室内光线终年保持着柔和,形成慈祥、肃穆的宗教气氛。
石室中殿外墙有一种特殊的构造,就是飞扶壁与扶垛。飞扶壁是拱顶外围的支撑物,从中央殿堂的尖顶拱顶下连接到侧殿的屋檐上,它的作用在于承接尖顶交叉拱顶的产生的侧推力,并将这种侧推力传导到地面的扶垛上,最后导向地下。由此,大大降低侧廊拱顶的高度,使中厅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使得教堂中空心的墙壁与巨大彩色玻璃窗成为可能。
垂直高耸的形体,飞扶壁、墙壁、尖塔越往上越玲珑,顶上是直插苍穹的小尖顶。所有的券,门上的山花,龛上的华盖,扶壁都是尖的。体现出的向上的升腾感,表现出天主教徒对上帝、对天堂的追求与向往。其神秘壮丽、神圣崇高的风格特色,正是哥特式建筑的艺术魅力所在。
这幢奇特的哥特式建筑里,又溶入了不少中国元素,整座教堂的建造,全用了中国的土办法糯米桐油代替水泥,这样既防水又牢固,穹顶石块也从中凿双孔中用铁枝穿起来,这样更牢固。教堂楼顶的出水口,也改成了中国狮子造型,每遇大雨,“石室”狮头悬空排水,喷洒而出,蔚为壮观。
地板也改掉了原先设计的石块改成广东大阶砖,这样防湿性更好。
门上也刻上了广式木雕。
中式建筑风格的“有瓦遮头”
走进教堂,教堂的各个门口,洁白的天使塑像手捧着圣水等待信徒洗礼。纯洁俊俏的脸庞始终是一种爱和美的化身。
左右各有10根巨型石柱支撑交叉、急剧上升的尖拱,使整个教堂内部保留着和外观一致的向上的升腾感觉。堂顶中间最高,两侧稍低,呈现起伏的态势。从大门向祭坛方向,由于石柱的排列和堂顶的尖拱结构,整个大堂有一种向上和向前延伸的感觉,渲染出庄重的宗教气氛。
堂内以二排纵向束柱把空间分为中厅和侧廊。
主祭台。正中是圣体柜和耶稣圣心像,左侧是主教座位,主教座位前方是读经台,主祭台右侧是十字苦像。
十字苦像。
圣体柜(下)和耶稣圣心像(上)
圣体柜。
左侧是圣母祭台
右侧是若瑟祭台
伴奏
告解亭
圣水池
教堂里大厅中间的两排石柱上都有这样的雕塑,在述说基督(圣经)的故事。
耶稣被判死刑。
耶稣第三次跌倒
石室一共经历了两次重大事件,一是抗日战争期间,一架日机撞上了塔尖避雷针,撞在教堂前的沧海茶楼,并爆炸,部份拿破仑时期的彩色玻璃被震碎。第二次才算是颠覆性的破坏,在文化大革命中,石室遭到了重大破坏,所有宗教油画被撕掉,抗战后剩下的部份拿破仑时期的彩色玻璃全被打碎,花窗被打碎,所有经书和讲道用有跪板的长椅堆成小山在教堂里焚烧掉,石壁石柱部份被烧得爆裂,历经数次修复,至今可见烧痕。楼顶的狮头排水口全用铁锤打碎,文革期间,这里一度成了垃圾处理场。
1979年7月,市政府重新落实了宗教信仰政策,开始筹备重新开放石室。目前广大信徒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人也到石室观光。石室天主堂周围,一年四季树木常青,鲜花簇拥,五彩缤纷。教堂内外环境优美、宁静。古老的大教堂,现已向游人开放,重新焕发了青春。
2004年7月,石室教堂第三次大修开工。此次大修费用达2000万元。大修前,石室教堂只能用一些普通玻璃代替花窗,此次修复的一大重头戏就是全部换上专从菲律宾定制的98扇特殊玻璃,这些玻璃可说是“价比黄金”,700平方米共耗资430万元。而玻璃图像则以《旧约》、《新约》里的故事、代表人物为原型,刻画了包括耶稣诞生、耶稣受洗、最后晚餐等约60个圣经故事。
石室中正面、东面、西面各有直径7米的圆形玫瑰花窗,用深红、深蓝、紫黄等玻璃镶嵌。窗花心为一小十字,共有放射花瓣24瓣,花瓣之间顶尖上有12个小圆,圆之间又有12个小十字,组成一朵玫瑰图案。
主祭台后面的彩色玻璃画。圣父、圣子、圣神、圣母、十二宗徒及众门徒。
圣父
东侧:自右至左:利玛窦(左)徐光启(右)、十二宗徒及众门徒。
西侧:耶肋米亚(左)依撒意亚(右)、十二宗徒及众门徒。
东侧廊,自北至南,依次如下:
圣母信报
耶稣受洗
召叫门徒
耶稣称赞穷寡妇。一个穷寡妇,只奉献了四分之一文铜钱,却受到了耶稣的称赞,因为她不是拿多余的钱来奉献,而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天主了。
最后晚餐
耶稣复活
圣玛窦(左)圣玛尔谷(右)
西侧廊,自北至南,依次如下:
耶稣诞生
加纳婚宴,变水为酒 。
山中圣训
耶稣显圣容。
耶稣受难
耶稣升天
圣路加(左)圣若望(右)
中厅上部两侧玻璃花窗。因为太高,拍摄较困难。
东侧
从左至右:逾越节晚餐、纳阿曼病愈、卢德抢取麦穗、范里亚传授范里、过红海
约纳先知、逾越节晚餐
卢德抢取麦穗
纳阿曼病愈
约纳先知。约纳违命远逃,上主却使海上起了大风,约纳被抛入海风暴平息,上主安排了一条大鱼,吞了约纳。
西侧
自左至右:西乃山十戒、逐出伊甸园、火荆棘、亚伯拉罕献子、以利亚升天。
火荆棘
亚伯拉罕献子
以利亚升天
梅瑟诞生、边约进京、西乃山十戒、逐出伊甸园
玫瑰窗、创世纪(左)、诺亚方舟(右)
吊灯。
壁灯。
东边钟楼内悬挂着以圣母玛利亚命名的铜钟组。
神父楼
圣母山
圣心楼
牧羊
教堂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好。
对圣神的信仰有助我们在世间发掘出真、善、美,而天主是一切真、善、美的泉源!
天主教相信因信成义,也相信因爱得救,更相信力行方有真知、力行方有真信。信、望、爱三德,其中最大的是爱!
整个教堂的气氛使我感受到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