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闰月饭,是指有闰月的年份,在闰月的前十天要请已经出嫁的姐妹回家吃饭,俗称后头(娘家)饭。
其实这样的风俗在老家也许自古有之,但越来越热闹越来越被重视却是最近几年的事。也许是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也丰富,家庭亲情就越发凸显出来。昨天回娘家吃闰月饭,碰到的看到的都是忙着做饭和来去吃饭的人,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热闹着,卖菜的几个店生意好得出奇。
借着闰月这样一个由头,出嫁的女儿们纷纷被娘家兄弟叫了回家,上一辈的姑姑,这一辈的姐妹,下一辈的侄女,嘀亲的,堂亲的,不约而同聚在一起,实际上这倒成了女人们难得的聚会机会。一个个笑逐颜开,东家长西家短,回到娘家的女人们没有一个不开心的,仿佛又回到了姑娘的时候。
偶昨天被大哥叫回家吃了闰月饭,直到今天才回到家。刚小妹又来电,说下周五二堂哥要请偶们姐妹吃饭;路上遇到舅妈,舅妈让我打电话给老妈,说明天中午请老妈一帮老姐妹;老妈唠叨着说也要请偶们姐妹和几个堂姐妹,被偶和大姐阻止了,说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就不用烦了。
据说“闰月饭”也叫“六亲饭”,那便是每逢闰年闰月,父母、兄弟必须把女儿、姐妹请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时,由父母把嫁出门的女儿请回家中,父母不在世的,则由兄弟负责请“闰月饭”。
相传过去吃“闰月饭”的时间不一,有三个等级之分:上等人吃月初,中等人吃月中,下等人吃月尾。在封建社会,寻常百姓家都不能、也不敢逢月头请吃“闰月饭”。一方面是慑于权势人家,另一方面也是自视贫寒。故此只能在月中或月尾安排女儿、姐妹相聚。如今,这“三等制”早已被摒弃淘汰,身为父母、兄弟的都争先恐后安排在月头或月中,月尾的“闰月饭”便不存在了。
吃“闰月饭”的内涵众说不一,主要有三:一是说封建社会,妇女们不可能随时回娘家,“闰月饭”迎合了妇女们回娘家一叙亲情的心理。二是说被请吃“闰月饭”的女人们,则是社会公认的有依有靠者,按方言叫“身后”有人,三是说有人请吃“闰月饭”是社会上走得起的人。
如今吃“闰月饭”、“六亲饭”习俗,已不仅限于有娘家的人。同事、邻里间、朋友中也时新吃起“闰月饭”来。好客的女人们,抓住“闰月”这一良辰,安排在“一等”时间里,把女友们请到家中一块吃“闰月饭”,体现“不是亲胜似亲”的温暖情谊。
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润月吃鳅表示娘家“有修”,预示娘家人兴旺发达。还有的地方吃闰月饭有不成文的规矩,必须在闰月初十前请,过了初十就不请了;被请的人不能空手去,多少得拎点东西;吃了饭不能空手回,娘家人要准备点小茶点什么的让姐妹们带回家。哈哈,有意思。
我问老公公,老人家说在他老家一带没这个风俗,让我不要请小姑。实际上LG的两个老姑妈这些天正好在偶家住着,等小姑明天放假了,后天请一请也方便的呢!不就图个热闹吗。
在我的家乡附近几个县有个习俗:就是每到农历闰年的闰月,娘家人要请出嫁的女儿回家吃顿午饭,也叫后头饭(我们这里把娘家人叫后头)。
闰月饭的由来据说是封建社会妇女平时不能回娘家,于是借吃闰月饭时妇女们可以回家探亲。毕竟三年两头闰呀!再怎么样三年也可以回家两次呢!
请吃闰月饭一般父母健在的由父母请,也有兄弟请的。请的有姑姑、姐妹、(包括堂姐妹、表姐妹)、侄女等。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请的都是一家子。而且也由请女的为主变成男的为客了,女的除了是姑姑辈的,其他作为女儿、姐妹的回娘家都要帮忙做点家务,反而没空玩,而男的到是清闲早早的就凑一起打牌,喝酒……
请吃闰月饭的菜也有讲究:虽然每家的菜各有不同,但这几样菜是一定要有的,泥鳅---吃泥鳅有修;豆腐――-吃豆腐有户;蛋―――吃蛋穿绸缎。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生活得完美一点――吃穿不愁,人丁兴旺!
去吃闰月饭也不能白吃,以前一般是拿两斤冰糖,现在人们经济条件好了,一般都是拿一百元钱,也有是拿牛奶和菜油的。当然现在的闰月饭的菜也比以前多和好了,有的人家还象摆酒席似的到酒店里请。
以前吃完闰月饭的就得回家,据说要过夜就得住三天,但一般人都选择吃完午饭就回家,怕太迟了赶不到家。但现在交通方便了,村村通了水泥,很多人都有了小车和摩托车,随时都可以回家。于是现在的闰月饭又延伸了吃了午饭还要吃晚饭,前天婶婶家请我吃,我们一家吃完晚饭后还在那里玩了很迟才回家呢。
请吃闰月饭的时间好象也有讲究,一般是闰月的月初,多数人是选择初三、初六、初九,三、六、九是我们这里的吉祥数。也有人还叫风水先生挑日子的,今年正好逢闰五月,很多人就选择初五做,端午节和闰月饭一起,既节约又热闹。当然也有少数人赶早,上个月就做,更有个别的四月就请吃闰月饭,大概是越早越好吧!但我有点想不通那怎么叫闰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