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4 10:36:08央视
一些影视行业的业内人士曾针对明星演员高报酬进行过这样的讨论:
导演 陆川:如果真的用全明星真的用不起,是有可能一下子拿走三分之一的制作成本的。
演员 刘劲:大部分的钱没有用在拍摄上。
演员 成龙:明星市场价在里面是有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导演 郑晓龙:以为明星就能够带来市场,这是非常错误的。
2016年,《光明日报》曾报道,很多电视剧当中,演员片酬要占到整个制作成本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今年2月,《解放日报》引用数据显示,2016年,在一些偶像网络剧制作中,演员方面的投入甚至占到整个制作成本的75%。
明星片酬禁超总成本40%
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对演员的片酬进行了限制,要求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
据悉,此次《意见》出台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制作企业合理安排电视剧投入成本结构,优化片酬分配机制,推动行业投入产出良性循环。
《意见》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要求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把演员片酬限定在合理制作成本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二是如果演员总片酬超出制作成本40%,需要向所属协会及中广联演员委员会进行备案说明。三是要求各会员单位、影视制作机构及广大电视剧网络从业人员,要把德艺双馨作为职业理想和目标追求,自觉抵制不合理高片酬等不良行业风气。
导演 尤小刚:更重要的还是一大家要自律,要遵守规范,另一个是国家依法行政的力度,这些综合起来就可以解决问题。
“限酬令”:明星片酬禁超总成本40%
此次“限酬令”备受关注的原因在于,给出了片酬占比的意见。意见当中,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今年年初,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收到业内外高度好评。据业内人士透露,这部剧总投资在1.2亿左右,但所有的演员总片酬却只有4800万元,占比不到总投资的四成。我们来看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出品人、制片人高亚麟的说法。
《人民的名义》出品人、制片人 高亚麟:这里面所有的演员给的价,应该都是正常他们市场价的五分之一。一个好戏绝不是靠一两个卖片的人能拉动的,它一定是一群人。东西一好,还有不挣钱的?
《人民的名义》片酬比不反映市场
业内人士透露《人民的名义》演员总片酬不到总投资的四成,其制片人高亚麟此前曾表示,这回归了影视制作的黄金比例,但并不是现在市场的正常水平。
如今'限酬令'的意见,真的能对虚高的明星片酬起到限制作用么?意见要求的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是否有依据且合理呢?
意见非法令 效果有待观察
影评人 史航:因为这是一个意见而不是法令,我认为不是有绝对的约束力,但起码让制片人如果想调整演员片酬多了一个依据。在国内,很多事按说是应该让市场调节,但市场调节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而且这个市场并不一定能导致理性,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调节。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尹鸿:比例怎么去执行,谁来监督,其实是很难控制的,所以它现在更多起一个协调、引导、倡议的作用。
韩美:抑制演员片酬过高
2008年12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韩国电视剧制作产业经济状况欠佳,于是韩国电视剧制作公司协会强烈谴责明星们的高额片酬,并通过决议从2009年1月起主要演员出演电视剧的片酬每集不得超过1500万韩元(约合86000元人民币),配角片酬不得超过500万韩元(约合30000元人民币)。其后的实践表明,这一对明星演员片酬'适度限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韩国电视剧产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韩国电影研究学者 吴天正:演技派的实力老演员他们有可能会降低片酬,或者是把片酬降到相对比较合理的状态,然后在电视剧获得了比较好的电视台播出率,还有广告赞助的时候,以及市场欢迎的时候,那么他有可能会在这里面分一部分的利润。
而在好莱坞,美国电影演员工会现有成员12万人,片酬能过千万的大约有30人。在好莱坞,下一部电影的片酬由上一部电影的票房决定。但如果接连出现几部烂片,身价肯定要下跌。
美国演员工会演出合同管理部负责人、国际一级导演奥尔加·罗德里格斯·阿吉雷:如果一部电影是一部预算很多的大制作,包含了很多动画和电脑制作,这些方面就会花掉很多钱,明星的薪酬也会花掉很多。演员总片酬的区间一般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遏制电视剧行业乱象 仅靠“限酬令”还不够!
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目标直指影视剧天价片酬现象。
意见要求:
①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片酬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②如果出现全部演员总片酬超过制作总成本40%的情况,制作机构需向所属协会(中广联制片委员会、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或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及中广联演员委员会进行备案并说明情况。
③各会员单位、影视制作机构及广大电视剧网络剧从业人员要把德艺双馨作为职业理想和目标追求,自觉抵制不合理高片酬等不良行业风气。
包括广电总局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在内,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限制明星高片酬,这次四家组织联合出台的意见更是明确了片酬在成本中的占比。明星高片酬的畸形现象真能得到根治吗?
央视评论
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40%的严格规定,给影视明星的高片酬泼了一盆冷水,也让人们思忖这样的严格规定能否抑制片酬虚高,进而促进电视剧行业向优秀作品和优质内容全面转型。一条薪酬的红线,能起到引领方向的效果吗?
影视明星收入过高倍受诟病
一直以来,影视明星收入过高的现象倍受诟病。有些影视剧,一两个明星的片酬占到总成本的一半以上,致使剧组不得不在后期剪辑、特效制作等环节大幅缩减开支,甚至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事实证明,仅靠一两个大明星的颜值和表现,很难弥补整部剧成本压缩和粗制滥造的不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演员拿着高片酬却常常“出工不出力”,有些演员甚至表演随意,全部的台词依靠后期配音来对口型。这样巨额的投入,并不值得。
“限酬令”利于遏制明星片酬无限膨胀
众所周知,影视剧制作链条较长、环节众多,编剧和后期制作等关键环节长期失血严重,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创作力不足、粗制滥造现象严重。IP流行时代,尽管明星效应能够给一部作品带来些许关注度,但极度夸大“粉丝经济”的效果并不理智。正因如此,多部门联合下发“限酬令”,有利于遏制明星片酬的无限膨胀,让影视剧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谨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当然,寄希望于“限酬令”就能让全行业药到病除,未免太过乐观。在影视剧行业,明星大腕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较大,甚至和影视投资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限酬令难免产生副作用甚至连锁效应。有些明星会秉持“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儿”的态度,大幅削减工作量。甚至本该参加的剧本研讨、宣传推广等活动,也不愿再参与。
更重要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太多办法能够规避“限酬令”而使明星的利益不受影响。例如,许多明星都拥有自己的制作公司或工作室,片酬可以换成各种名目进入工作室的账目,而不需直接落入明星演员的腰包。此外,明星还可以增加“制作人”、“顾问”等各种头衔,心安理得地将降薪差额补齐。
对影视明星盲目追捧的风气必须改变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电视剧投入、分配机制,是影视剧行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既需要铁腕治理,更需要从长计议。一方面,对影视明星盲目追捧的风气必须得到改变,这其实是明星高片酬的土壤,如果土壤不除,观众的非理性就会导致市场的非理性,让“看脸”和“高片酬”成为电视剧制作行业祛除不掉的瘟疫。另一方面,“令行禁止”和“合理引导”要结合起来。只有真正让血液传输到剧本、制作等关键环节,让优质内容成为影视剧追求的唯一目标时,高片酬的压力才会真正降下来。
市场经济需要理性的力量!文化市场虽然与商品市场有所不同,但同样需要抑制明星薪酬连番上涨的“郁金香狂热”。影视明星的高片酬只是表象,但这一现象却严重扰乱了表演与创作的本源,腐蚀了市场的内容导向和创作力量。唯有冷静分析、审慎面对明星片酬的虚高并精准用药,才能最终实现药到病除,让创作力而不是明星片酬成为影视剧市场繁荣的唯一标尺。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