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力,1952年生,成都市人,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1994~2011年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设计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工业设计协会名誉理事长。
罗力教授长期从事设计教育并任建筑学、艺术设计专业水彩画写生教学,水彩画作品《孔雀湖》、《高原夕阳》、《九寨沟磨房》分别发表于上海《水彩画》杂志1991年第15辑、1993年第21辑、1995年第24辑,水彩画《冬天的太阳》入选1993年中国水彩画大展和香港水彩画大展,水彩画《龚滩·残墙》入选2001年重庆市第二届水彩(粉)画展,水彩画《桃坪羌寨》入选2003年上海《同饮一江水——上海·重庆水彩画联展》,水彩画《石头墙》、《桃坪羌寨》入选2006年杭州《首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画艺术展》,水彩画《龚滩·古镇小路》、《静谧的青山》入选2020年四川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美术作品展等。
《落叶松》 56x38cm 2002年
2000年前后,罗力画了一批建筑风景的水彩作品。那个时期,考虑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水彩自身的媒介特征,也不是语言自身的表现力,相反,是要呈现出建筑的造型、结构,以及形式的美感。
《甲居藏寨》 75x54cm 2004年在数十年的教学中,罗力走访了许多知名的古镇,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村落、山寨。一方面感叹建筑自身的美感与前人的造物智慧。另一方面,是领略到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于是,以建筑为中心,周遭的环境转变为作品中的风景。当风景围绕着一个场域或场景展开,那么,它们就有了生命力,有了烟火气。如果再融入时间的意识和审美的关照,那么,此时、此地、此景就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意义。
《曼召村寺庙》 54x38cm 2018年艺术家的重点不是去“再现”,而是将其提炼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于是,塑造的乐趣,让位于无数的笔触或者色块。它们与其说是“细节”,不如说是一种形式冲动。换言之,在罗力的作品中,形式化的语言压倒了表现性的语言。
将此时、此地、此景作为三个重要的维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它们需要有“人”的存在才有意义。然而,多少有些悖论的是,在罗力的作品中,“人”似乎是缺席的。
《菜花香》 74x53cm 2020年画面中几乎没有人物,艺术家也不会刻意的强调人留下的踪迹,因此,在场的仅仅是风景,或者是场景。但是,这些风景始终又有生命力,一方面,画面中的建筑就是一种暗示;另一方面,这些风景需要“观看”的介入。以“观看”为媒介,观众似乎能走进画面。
于是,“无我”的风景开始具有“有我”的特征。事实上,在罗力看来,风景除了有它独特的美之外,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不同于都市人的生活,它远离现代化带给人的“异化”。
于是,“乡土”的记忆不时的闪现,所不同的是,并不是说我们要重返农村,而是说对回归田园,一种具有诗意栖居状态的向往。
——何桂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