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很少见的胡蝶着色照片
风
华
绝
代
胡蝶1908年生于上海,16岁考入中华电影学校后,开始从影生涯。她的艺术历程长达42年,曾被冠以中国电影皇后,饰演各种角色有110个之多,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的主演。正当她艺术事业处于黄金时期,日军侵华战火焚毁了明星公司制片基地,胡蝶与丈夫全家被迫定居香港,1967年胡蝶息影,1975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4月23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因病去世,享年81岁。
携七部影片抵莫斯科
1935年,为庆祝苏联电影事业建立15周年,苏邀请各国参加2月21日至3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首届国际电影展览会。我国电影界由周剑云(明星影片公司经理)、陶伯逊(联华影业公司经理)及胡蝶等7人组成代表团参加,带去《渔光曲》、《春蚕》等七部影片展览。
3月2日闭幕这天,我国影片《渔光曲》以它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技巧赢得各国电影艺术家一致好评。在这次有31个国家参加的苏联首届国际电影节上,《渔光曲》获得“荣誉奖”,它是我国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当影片《渔光曲》获奖消息传到上海,上海滩又掀起了《渔光曲》的热潮。由王人美灌唱《渔光曲》唱片被抢购一空。
同时,为了庆贺得奖,苏联驻上海领事馆举行了宴会,招待上海电影界进步人士及《渔光曲》的创作人员。影片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时,创连映84天上座不衰的空前纪录,“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来大海风……”王人美唱的《渔光曲》风靡一时。
称她是东方友好使者
明星影片公司经理周剑云夫妇和胡蝶等是代表团中最后到达莫斯科的,那时电影节已闭幕了。但是莫斯科等大城市已提前在各种报纸上大量报道胡蝶的新闻及照片,加上这次参加电影展览的影片中有三部是胡蝶主演的,所以胡蝶每到一处,欢迎人群都向她鼓掌致意。而之前人们已在电影海报上认识了她,所以看到她更为亲切。
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地专门放映了胡蝶主演的《姐妹花》、《空谷兰》两部影片,开映前影剧院大门上挂上了有中国文字书写的大标语,上面写着“向中国电影界工作人员致敬”,楼梯两旁也挂满了胡蝶及中国其他明星的照片。
周剑云夫妇及胡蝶一行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访问观光,考察了苏联电影事业和戏剧表演的现状,前后住了一个月零五天,于1935年4月15日离开莫斯科开始了对欧洲各国的访问。代表团一行先后赴英、法、德、意、瑞士等国家进行参观访问,与电影界同行交流、观摩不少电影,领略了西方各国的艺术。
当时国外对中国还有偏见,称我们是东亚病夫,以为中国男人是拖长辫、女人缠小脚。当西方人看到胡蝶这样美丽端庄,身穿花旗袍,足登高跟皮鞋,大方地走在伦敦、巴黎等城市大街上时,西方人惊讶万分。他们觉得中国妇女不比欧洲妇女逊色,甚至更俊美。
胡蝶在西方各国的出现更纠正了我国妇女被扭曲了的形象。当时欧洲各国报纸称:“胡蝶是中国电影界第一位踏上国际影坛的明星和友好使者,是一株东方亭亭玉立的牡丹”。西方观众通过观摩胡蝶在银幕上情感真挚的形象,亲眼目睹了她的风采,当时西方报纸称,中国电影代表团一行在国外引起轰动,无论如何是远出苏欧各国的意想之外。周剑云、胡蝶一行在近五个月的观光和考察中,受到了盛大欢迎。于1935年7月胜利归来。
乘船归来外滩上岸
1935年7月8日凌晨的上海,大多数市民还在酣睡之中,但在外滩海关码头(今陈毅广场处)上已经熙熙攘攘挤满了欢迎访问归来的人群,其中有电影界人士、各报刊广播的新闻记者及无数的群众影迷。我母亲也在其列。
许多人眺望着远处的黄浦江面,影迷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电影界人士特地拉出了横幅,上面写着:“欢迎胡蝶女士、周剑云先生访问归来”等大字。上午7点30分左右一艘蓝烟囱的渡轮远远从江面驶来。
江岸上人们立刻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向码头挤去。许多人觉得自己所站的地势不利,便潮水一般挤来挤去寻找好的位置。在码头停船的出口处,早已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维持安全的巡捕暂时失去了效用;摄影记者和新闻片摄影师高高地占据在那高凳子上面,把摄影机镜头对准了前方。百代唱片公司军乐队坐在汽车里奏出一阵阵悠扬的乐曲,指挥者站在车外指挥。这时胡蝶、周剑云夫妇从码头上走出来。胡蝶在前,周剑云和夫人在后,他们的精神很好,容光焕发,微笑着。人们向胡蝶献了花,她不断地和欢迎者点着头。
在欢迎队伍中有张石川,有画家叶浅予,带病来的郑正秋在儿子郑小秋陪同下坐在车里没有下来。这是郑正秋最后一次出现,一周后7月16日病逝。这天不少著名男女电影明星也坐着车子来了。无数群众看到平时只能在银幕上出现的明星,一下子将车子包围起来,使不少明星无法下车欢迎胡蝶一行,最后只能将车子开回明星公司。胡蝶、周剑云夫妇被簇拥着上了汽车,胡蝶男友潘有声也一起上了车(当年11月他们举办了婚礼)。
当天下午明星影片公司全体人员和各方来宾在公司礼堂举行了一个欢迎会。周剑云首先报告他们访问苏欧的经过和观感,接着胡蝶也作了扼要的汇报。她说:这次出国不仅是普通考察,而是中国电影代表团第一次走出国门,所以有别于一般访问。这次出访消除了苏欧对中国电影界的隔膜,为中国电影发展在海外找到了一条宽广出路。周、胡两人的汇报差不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之久,受到与会者热烈而长时间鼓掌。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不少女影星,但胡蝶能获取广大国内外观众喜爱,无疑是靠着她优秀的演技和多年水银灯下生活的经验所取得的。
总编 | 曹剑龙
执编 | 汤佳艺
文 | 方敬东
微信编辑 | 鲁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