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女书,也曾经称为“女字”,是指专在妇女之间流传的一种文字,历史上,女书在湖南省江永县一带最为流行,故称之为“江永女书”,时至今日,江永女书仍在当地一些高龄妇女之间中使用。
女书在历史上,主要是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一直奉行“传女不传男”的规矩,所以当地男人们是不懂这些奇怪笔画的文字的。
女书字的外观形体呈长菱形的“多”字式体势,右上高左下低。斜体修长,秀丽清癯。乍看上去,好似甲骨文,又有许多眼熟的汉字痕迹。
经过研究,女书基本单字共有1700多个,其中借源于汉字而造的占80%,暂不明来历的自制字仅占20%。
关于女书所记录的语言,近几年经过语言专家的调查研究确定,它既不是湘语、西南官话,也不是瑶语;而是一种流行在江永县一带的汉语土话。
女书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基本用于创作女书作品、记录女歌,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每篇长的可达四五千字,短的只有几十字。
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精制手写本、扇面、布帕、纸片上,成为很多手工艺品的精致的装饰品。
关于女书的起源,说法有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说法较广:女书是封建男权社会压迫的产物,自古以来,江永县一带的妇女不能上学读书,学习男字(她们称方块汉字为男字),为了把自己的苦难经历记下来,她们便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字。
1982年,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女书,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在相关专家和江永县政府的努力下,2002年,江永女书被列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4年,江永女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永女书具有文字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因而被国内外学者叹为“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文字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