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要来了!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
冬至进补,记住12345
【一】道菜
清汤冬菜萝卜牛腩在北方白萝卜是必不可少的进补美食,而白萝卜的绝佳搭档是滋养脾胃的牛肉,两种食材一个性温一个性寒,两者一起正好寒热中和,“香”得益彰!
要注意的是,白萝卜要切厚片,以便充分吸收牛肉的汤汁,最后,一定不能忘了加入风味鲜美的冬菜。
【二】种饺子
第一个饺子是用来吃的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有“医圣”美誉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美食。
如果冬至以后比较怕冷的,不妨吃些韭菜、羊肉白菜、香菇鲜肉的饺子,有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
第二种“饺子”长在我们身上
就是我们的耳朵。耳朵不仅是长给大家用来听东西的,懂得按摩耳朵还有不少保健功效。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气血运行不畅或者肾阳虚的朋友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
这个时候经常
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
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轮。
【三】道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
中医认为,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而肾脏又主封藏,是收纳阳气的关键,因此,在阳气最弱的冬至前后,补肾阳是养生的主旋律。当归生姜羊肉汤就能很好地补气补血助阳。
姜母鸭汤冬至可以炖锅姜母鸭,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气氛。“姜母”要选老姜,取一只碗,加少许水,将老姜放在碗中研磨,磨出来浓汁,就是上好的调味汁。把煸好的鸭子及姜汁一同倒入,另加入适量甘蔗、陈皮、黄芪、党参等食材,煨至鸭肉熟烂即可。
老母鸡汤鸡汤被人们视为“补身良药”,多喝些鸡汤可帮助人体气血恢复,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母鸡的补益之功效非常高,许多久病、瘦弱之人都可用来补身。
【四】种果
花生花生在民间被称“长生果”,常食花生,可促进体内胆固醇分解,不但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而且对防止中、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都有较明显的效果。
核桃中医认为坚果多性味偏温热,多数能补肾,与冬季的对应脏器“肾”正好呼应。中医认为核桃仁味性甘温,有“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补肾固精,润肺止咳、化痰定喘,顺气补血。
栗子冬至适宜吃栗子,栗子含有丰富的营养,如钙、磷、铁、钾、维生素A、维生素B1等微量元素,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尤其适用于因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或者中老年人腿脚无力、小便频多者。
桂圆能养心安神,有助缓解健忘、失眠,把龙眼干、红枣加姜煮水喝,通常能帮助入睡。
另外,比较劳心的人也容易耗损心脾气血,吃点桂圆更能有效达到补益功能。但要提醒的是虚火旺或有热性体质的人,不能吃桂圆。
【五】种粥
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
为你推荐,冬日四色养身粥:
红色粥-抗寒暖身冬天怕冷的女性,可能是贫血或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推荐红色粥。
红豆、红枣、枸杞搭配,就是一款不错的暖身粥,三味食材都有补益气血的作用。这款粥偏温补,有实热和上火的人要少喝。
黄色粥-养胃健脾冬季室外寒冷干燥,室内燥热,令很多人出现胃痛、四肢发冷等脾胃虚寒的症状,不妨来碗“黄色粥”——小米南瓜粥,养胃健脾。
小米营养全面,还可以补虚损,开肠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这款粥能保护胃黏膜,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白色粥-润肺止咳室内外温差大,进进出出,冷热交替,可能诱发咳嗽、感冒,加上气候干燥,容易导致燥邪伤肺。这时可以喝些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白色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银耳百合莲子粥了。
银耳、百合润肺、润燥、止咳,适合用来改善肺燥咳嗽、虚烦不安等。
黑色粥-补肾益气肾主水,其性偏寒,冬天的寒邪易致阳气耗散,所以补肾气就成了首要任务。中医认为,黑色对应的是肾脏,此时不妨喝点“黑色粥”。
黑米两小把、黑豆一小把、大米三把即可。黑米滋阴补肾、益气活血;黑豆蛋白质含量高,富含赖氨酸,能增强免疫力。
不过,患有慢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的人要少吃黑豆,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紫色粥-健脾益胃促消化
平时多喝一些紫薯山药粥,不仅可以健脾益胃,更能促进消化。山药本身就是一种能补脾健胃的中药材,不论是脾阳亏还是胃阴虚,都能在食用山药以后快速好转。用它与紫薯和大米一起煮粥喝,会更利于它功效的发挥,能调理脾胃提高人体的消化功能,也减少食少腹胀与体倦无力等多种不良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