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美食网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关于石斑鱼的知识。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几条关于石斑鱼的新闻:
2011年5月1日,北海渔民在北部湾海域作业时,捕到一条230公斤的大石斑鱼,一家海鲜餐馆以5万元收购了这条石斑;
2014年1月5日夜,马来西亚渔民以拖网方式捕获一条重达200公斤的野生龙趸王,并以1.1万令吉(约合人民币)的高价卖给一家餐厅的华人东主;
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琼海博鳌镇一渔民在博鳌港捕获一条260多斤龙胆石斑鱼,当地一家饮食连锁企业以26000元高价采购到店;
……
类似天价石斑鱼的新闻有很多,这些都足以说明石斑的珍贵与美味。
石斑鱼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因而石斑鱼的价格普通较高。而石斑的种类也有很多,共163种,今天芜湖美食网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其中36种最为珍贵的石斑,请往下看。
鞍带石斑鱼,俗称龙趸、龙胆石斑、花尾龙趸、猪羔斑、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等,是石斑鱼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故也称为“石斑之王”。龙趸大多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区。除了在我国西沙、南沙群岛及海南岛南部外,国外在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达日本南部等海域也有分布,被东南亚地区推为四大名鱼之首。
龙趸是海洋中的一种名贵珍馐,野生品种体重一般在三四十斤以上,而人工养殖的石斑鱼一般只有1-5斤的为多。野生龙趸鱼多藏于珊瑚礁中不轻易露面,生长较为缓慢,体型超过60厘米的龙趸鱼更是已经在海里生活了超过20年,灵性十足,非常难以捕捉。它的药理功能不俗,能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争心血管疾病。
龙趸的肉质上乘,营养丰富,味道好于一般石斑鱼,能做多种海鲜佳肴,货源稀少、售价昂贵,在广州市场,每公斤批发价高达190元左右,酒家食肆更卖到200多元,但仍受人们青睐。
赤点石斑,俗称红斑、海红斑。海红斑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
海红斑能在庞大的石斑家族中脱颖而出、跻身“四大鱼王”之列,和它喜庆吉祥的大红色外表是分不开的。海红斑色泽红艳瑰奇,头、背较深,腹部颜色较淡,加上外皮富含胶质比一般鱼要厚韧一些,当蒸熟后搁在盘里,表皮没有破绽而颜色更加鲜丽。
海红斑是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香港有活鱼作海鲜销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贵的。
驼背鲈,俗称老鼠斑、鳘鱼、扁鮨,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
老鼠斑的鱼皮胶质比较丰富,肉多刺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颇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
老鼠斑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是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既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也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
斜带石斑俗称青斑、青鳍、泥斑,因体色呈青褐色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南海等亚热带、热带地区。
青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体侧有5条斜纹,具有橙红或红色斑点。另外除了尾鳍具斑点外,其它各鳍均为灰褐色。
青斑属于名贵鱼类,肉质肥美,极为鲜嫩,而且营养十分丰富,深受食客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会把老鼠斑也称作青斑。
棕点石斑鱼,俗称老虎斑,身体黄色至浅褐色,以金黄色最靓,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
老虎斑蛋白质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
老虎斑是石斑里的普通品种,鱼皮较厚,头腩丰满,多肉爽脆,口感优于青斑,市场价格是青斑的二倍以上,在市场中比较常见。
玳瑁石斑鱼,俗称金钱斑、、花头梅斑、花狗斑,因其体表的斑点呈六角形,如同钱币一般而得名。金钱斑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澳洲。台湾各地皆有产,以澎湖产量较多,且澎湖出产的金钱斑是公认的最上品。
金钱斑体长,呈椭圆形状,侧扁而粗壮。其头部、各鳍乃至全身一般呈淡黄、淡白或浅红色,其斑纹一般呈六角形或圆形,分布密集,反使全身呈现网状图案。金钱斑的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具2条暗色带;胸鳍斑点不甚显着。
金钱斑是一种高端的食用鱼类,其价格昂贵,肉质雪白细嫩,十分鲜美,是为鱼中上品。烹饪方式很多,不过做法越简单,越能品尝到极致的鲜美。
珍珠龙趸又称沙巴龙趸、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公)与老虎斑(母)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花纹呈斑斓状,十分好看。
肉质鲜嫩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可以用砂锅烹煮,或者是生炒,还可以把珍珠龙胆石斑鱼煎成酥酥脆脆的龙虎斑酥,比一般的龙胆石斑,口感更加软嫩有质感。
目前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商品鱼在早两年利润吸引下,大量养殖户涌进该市场,产量逐年增加,市场价格也有所下降,一斤左右的珍珠龙胆市场价格在50元/斤以上,一斤半以上的珍珠龙胆鱼市场价格在45-50元/斤左右。
东星斑因其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而被称为“星斑”,又因产自南海的东沙群岛而得名。
东星斑颜色丰富,有蓝色、红色、褐色和黄色的品种,其中以红色为最佳,红中带黑次之,略带粉色和通体黑色最次。东星斑的体形比一般石斑鱼要小和长,其头部细小,肉多且颜色雪白,十分鲜美。口感劲道,深得食客喜爱。
自从东星斑被列为受保护的鱼类后,政府已经严厉禁止人们捕抓这种鱼,因此东星斑已经成为稀有品种的鱼类。
因为东星斑的价值不菲,市场上经常有用其它的红色斑点鱼代替出售,如燕尾星斑。燕尾星斑产量较多,捕获后容易死亡,故鱼贩多会冷冻出售,价钱比东星斑便宜。它的肉质比东星斑要寡淡不少,尾巴较短且左右叉开,而东星斑尾巴则扁平如扇子。
蓝点石斑,又名莹点石斑,俗称西星斑。西星斑身上布满蓝色或黑色斑点,整体呈褐色或灰绿色,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
西星斑幼鱼常出现于潮池中,偶尔还会进入河口区,成鱼栖息于礁石斜坡、礁沙混合区及海藻繁盛区。西星斑的星点大而圆浑,外皮较厚,加上肉质结实,故一般是起肉炒球、斩件纹煮为多。
一般来说,西星斑1条大概有3斤左右,市场报价每斤约400元。
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下东星斑与西星斑的区别:
1、东星斑的星点较西星斑小,身体色泽较西星斑多;
2、西星斑尾鳍后缘呈白色,接近后缘的地方有黑色纵带;
3、东星斑价格昂贵,远超西星斑。
斑鳃棘鲈,俗称泰星斑,因其早期是由泰国进口的星斑而得名。泰星斑头部及身体呈红色、橘红或棕色、灰绿,全身布满蓝色远点,头部亦有少量斑点,而腹部则无斑点,接近后缘处有黑色纵带。
泰星斑的外形与东星斑相似,但其身上斑点大于后者,头部和鳃盖处甚至有长条型斑点,可作为区分两者的依据。
泰星斑的体型细长,生炊泰星斑是潮菜的做法,烹熟后露出雪白的鱼肉,非常诱人。
蓝身大斑石斑又名黑斑石斑鱼,又叫金钱龙趸。蓝身大斑石斑也有金钱斑的俗称,不过因其体型巨大,且主要分布在红海、非洲东部至大堡礁,国内市场较为罕见,故在业内金钱斑一般指的是上文的玳瑁石斑。
蓝身大斑石斑鱼是海中大型鱼之一,体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分布著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头部则有黑色的小点斑及不规则的窄纹,各鳍亦具有黑褐色的斑纹。幼鱼之特徵与成鱼相似,唯体色较淡。
蓝身大斑石斑为大型石斑鱼,已捕获记录2m长,180kg重。其性情温和不怕人,捕获难度不高,因其为极佳的食用鱼,经常为潜水渔夫捕捉,南非及澳洲大堡礁北部的国家公园已将其列入保护。
黑驳石斑鱼又名珊瑚石斑鱼,俗称苏鼠斑、黑虎麻,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尼、菲律宾、南中国海、台湾、所罗门、马里安那群岛及澳洲。台湾南部产量较多。
头部及体侧褐色至灰绿色,头部、体侧及各鳍散布着小于瞳孔的黑斑,背鳍基部后半部具三个黑斑,第一个斑最大且明显,其尾鳍呈圆形状。
苏鼠斑适合煮汤,其肉质上佳,汤品十分鲜美。
密点石斑又名布氏石斑,俗称芝麻斑,在潮汕又简称为麻斑,因全身布满像芝麻粒般微赤的圆点而得名,常年生活在海岸边岸礁区里。
芝麻斑身体呈深棕色,鱼体呈纺缍形,胸鳍上有小黑点,尾鳍的边缘有鲜明的白边。
芝麻斑肉色雪白,肉质嫩滑鲜美。由于其肉质偏嫩,容易散碎,在潮菜中常用作生炊。现潮汕酒楼常见的芝麻斑多为每条1-1.5公斤,偶尔也有2公斤以上。
红九棘鲈又称宋氏九刺鮨,俗称红瓜子斑、网纹鲙、红舵,因全身布满有褐红色或深棕色小点而得名,呈橙红色至黄褐色。红瓜子斑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海南岛、澎湖列岛;在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达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亦有分布。
红瓜子斑是一种高档食用海水鱼,其鱼肉雪白,肉厚且爽滑,鱼味浓郁,不过3斤以上容易有沙皮。
蓝瓜子斑属于少见品种,原产于东南亚,出海捕捞一船一般只能捕获1-2条,很难能够品尝它的味道,十分珍贵。
蓝瓜子斑体型较大,一条大约有7斤左右,体型与红瓜子斑接近,体色呈浅蓝至青蓝色,全身布满圆形至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背鳍、尾鳍的末端均为黑色。
蓝瓜子斑的鱼皮较厚,油润弹滑,肉质比较细嫩,而头部和鱼腩则可以清蒸,鱼肉滑炒,鱼骨煮汤,一鱼多吃。
另外除了红蓝瓜子斑外还有一种更为罕见的白色品种,称为白瓜子斑。因为实属罕见,红厨网在此略去不表。
点带石斑鱼,鱼体黄棕色,散布赤褐色小圆斑及数条深色斑带,尾鳍呈圆形状。点带石斑鱼分布广泛,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均有出产,其中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
点带石斑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性价值的食用鱼。
蜂巢石斑俗称花石斑、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水海域,在我国见于南海。
蜂巢石斑鱼体呈浅褐色,密被深褐色蜂巢状斑点,腹部斑点间隙较背部为宽,体长7-14厘米,各鳍均具与体色斑点一致的斑点。
蜂巢石斑鱼为暖水性小型石斑鱼类,是珊瑚礁盘内最常见的鱼类,肉质十分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