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贺年片

时间:2024-01-06 20:25:41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文/陈仲魁

贺年片,早年称“贺年贴”,后来称“贺年卡”。它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国外也风行了近二百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它已经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文化韵味,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60岁的贺年片,见证纯朴友谊

记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在我国民间,曾有一个比较时尚、流行的习俗,即每逢新年,尤其是春节之前,亲朋好友之间,均皆相互赠送“贺年片”。近者大多当面赠与,而远在异地他乡者,因不便亲往,遂采取相互书信寄赠的方式。于是,一张张色彩斑斓、款式各异的贺年片,带着深厚的情谊和美好的祝愿。从四面八方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传递友谊的使者,让远方乃至千里之外的亲朋故友,在思念中感到慰藉,在“家家备年货,户户庆新春”的喜悦中,送上一丝牵挂,一缕温馨。

笔者至今仍珍藏着两张已有近60年历史的贺年片,质地为照相用纸,长9厘米,宽7厘米,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最小的一种。其中,一张为1960年我在夏津文工团期间的,另一张为1961年我应征入伍后收到的,均为同事所赠。贺词无非是“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努力工作,不断进步”、“保卫祖国,立功回乡”之类。虽则只言片语,朴实无华,但却寄托着朋友之间,那纯朴、诚质的情感,良好的祝愿与鼓励,受者无不为之倍感慰藉。于是,遂暗暗加劲,努力工作,决心干出点成绩来,以不负亲朋所望。

从汉代“谒”“刺”到清代“红单”

贺年片,作为传递友谊的使者,从其形成到应用,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源于古代的“名刺”、“名帖”(即名片)。在汉代叫“谒”、“刺”,唐宋时期叫“门状”、“飞贴”。

宋代时,送“贺年片”之风开始风靡,南宋周密在《癸亥杂识》中云:“节序多贺之礼,门投帖,也有帖到人不到者,不能亲至者,再以束刺签名于之。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燕京岁时记》中,亦有“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的记述。相传,宋代画家李嵩作的《岁朝图》,就是描绘新年之际主人在院内迎客饮酒,童子接帖迎候景象的。

到了明代,赠“贺年片”更加蔚然成风。“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的《元日书事效刘村》诗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诗中描绘的即为新年互赠贺年片的情景。

明代的“贺年片”多用梅花笺纸,宽二寸、长三寸,上书贺词、姓名和地址,当时被叫作“片子”、“贺叶”。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则又流行红色硬纸的贺年片了。因为红色有喜庆、吉祥之意,清人称之为“红单”。如果不亲自送去而派人送去的,称作“飞帖”,有些阔绰人家将拜年贴子放在小木匣中送去,又称“拜匣”,以示庄重。

据史料、文献记载,真正意义上的“贺年片”,最早始于北宋文学家秦观之手。其文曰:“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他的这帖“手状”,即是900多年前“贺年片”书写的格式之一。

从古代“拜年贴”的名称和功能中可以看出,最初为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以及文人雅士之间,作为社交活动的“专用品”,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使之在民间逐渐得到普及。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无论新年还是新春,俱都指的是春节,因而古时赠送“贺年片”均在春节期间。直至辛亥革命以后,由于我国采用公历纪年,便又出现了“元旦”这个节日,恭贺阳历新年也开始赠送“贺年片”,其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

随时代变迁沉入人们记忆深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贺年片不断推陈出新。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日趋趣味化、艺术化、高雅化,可谓年年出新,岁岁出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光彩和魅力。它愈来愈显新奇高雅,不仅装璜漂亮,式样奇巧,而且内容新颖,印制精美。由普通的单片,逐步发展为了折页、镂空、凸凹版、丝漆印版、撒银点金、立体画、夜光贺年片、电子录音和音乐贺年片以及贺年邮资明信片、贺年有奖邮资明信片等多个类型。特别是近年来那些声、光、电化的贺年片,已成为时尚,每当打开它,或一曲优美、轻快的音乐,或一句祝福话语,伴随着灯光闪烁流入心田,令人在顷刻间沉浸于亲情与友情的温馨之中。

在国外,最早使用贺年片的是15世纪的德国人,他们以铜版印制的卡片,用以向亲朋好友祝福。而后,英国的艺术家约翰,于1843年制成了一张由三幅图组合的印墨线填色贺年片,印有“祝你健康、节日愉快、新年快乐”之类的贺词,送给他的老师,这就是贺年片在世界各国风行的开端。

如今,那曾经在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在国外风行了近二百年,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及传递友谊使者的贺年片、贺年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而对亲朋好友的思念、问候,则渐渐被电话、手机,或以短信、微信等方式所替代。然而,其文明高雅的传统礼仪,熠熠生辉的文化韵味,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并永远载入中华民族文明史宝典。

(已载1月12日《德州晚报》)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