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阶段 理解文本的程序
【(若干要素之内容∪客观结构之形式)∪主观风格之形式】=(表达方式之内因∪风格之外因)=文章之符号(结果)。
若干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说明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或小说的三要素)之内容=文章的内因,(客观结构之形式∪主观风格之形式)=文章的外因,(若干要素之内容∪客观结构之形式)=表达方式(写作方式、写法),(大表现手法之内因∪小修辞手法之外因)=艺术风格(语言特点)之结果。
能表达的作者之主体,是施事,助表达的表达方法之手段,是凭事,表达之行为,是二价动词,所表达的若干要素之对象,是关事,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或感情等主旨之内容,是成事。
因此,首先必须理解出文章的思路(有限的、客观的、次要的某一个段落内部的若干要素之间的语义组合规律之小思路和若干段落之间的语义组合规律之大思路等结构之形式、文章的深层外因)。
接着,理解出文章的写法(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等五种表达方式)。
然后,理解出文章的艺术(无限的、主观的、次要的若干段落或全文的表现手法和次要的若干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等风格之形式、文章的表层外因)。
最后,理解出文章的主旨(无限的、主观的、主要的作者对若干要素的精神或思想等概念之内容、文章的广度外延、言外之意)。
注意,有些文本,因只含一种表达方式,笔者就不再赘述。
第一阶段 整体感知(把握、读懂、分析)记叙文的思路之客观章法
我们在读完记叙文章后,首先应该整体归纳文章的思路,详细说,先归纳(概括)出含有某一个具体的情节里的若干句子之间的语义组合规律——抽象的若干段落的小思路(每一个情节的思路),后归纳出每个具体情节之间的语义组合规律——抽象的一篇文章的大思路。
记叙文的小思路,是:每个情节(事件、材料)里的六层要素之间的语义组合规律。记叙文的大思路,是:若干材料(情节)之间的语义组合顺序——记叙的顺序(次要的大思路);若干材料之间的语义组合关系(胶水、特殊材料)——记叙的线索(主要的大思路)。
1.六层要素
记叙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内涵)、事件的过程(深度外延)、事件的结果(广度外延)。
六要素,在某一篇文章中,可能会侧重其中的部分方面,例如,有的文章,重视记叙时间,这辅助我们归纳文章的结构(思路);有的文章,善于设置记叙地点,这辅助我们发现记叙的线索和作者的思想(理论);有的文章,详细刻画人物,这辅助我们发现作者的精神(感情)。
2.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是:顺序、倒序、插序和补序等四种。
(1)顺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记叙方式,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之时间次序,来叙述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顺叙的功能,是使文章(产品)的思路同事件(文章的材料)的发展基本一致(一一对应),就是说,顺叙使文章的结构,简单化——有条有理。
(2)倒叙是指:根据表达方式所需要的制造悬念等作者的次要心理,先把事件的结果(结局、主要情节)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高潮)等后面发生的事情,提在前边叙述,后再从事件的开头开始,按照事件的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叙述。倒叙的功能,是增强(强调)文章的开头(结局或高潮);制造悬念,给读者的吸引力——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使情节富于变化。
(3)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作者展开主要情节(启下)或刻画主要人物(承上),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脉络),先插入一段跟主要情节或主要人物有关的内容,后再继续按照事件的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叙述。插叙的功能,是:照应上文,或给下文铺垫——承上或启下。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对前边已经叙述过的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等简单——字数较少——的语言片段,来补充交代(叙述)。补叙的内容,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材料,就是说,也是文章的若干关键句。因此,补叙的内容,实际上是:作者在叙述中心事件时,先故意“藏”去(省略)若干片段,到适当的后文,再“亮”出(补充)的语言片段——尾声。因此,补叙的功能是:使读者恍然大悟——后劲十足,详细说,作者通过这一“藏”一“亮”的补序之写作方式,造成(表达)事件发展的波澜(起伏变化)之次要意图,就是说,补叙使文章的结构,复杂化——丰富曲折。
3.记叙线索
记叙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纲领、纽带),体现(代表)了材料(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纽带、逻辑之关系)。线索的功能是: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组合体)。因此,只要抓住了记叙文的线索这个纲,就能理顺(归纳)全文的思路,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线索对理解全文主旨,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成为线索之特殊材料(胶水),而是那些能够体现(代表)各种一般材料(主要情节或次要情节)之间的内在(语义)联系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线索。
线索类型是:核心的人物(包括该人物的特征)线、时间的推移(变化)线、地点(空间)的变换线、核心的物体(包括该物体的特征)线、中心的事件线和文章里第一人称“我”(指作者、核心人物或次要人物)对记叙文六要素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情和义理等抽象事物)的变化线。
注意,同一篇记叙文之文本,可以含有多条线索,也可以含有暗线索。记叙文的标题,反复出现的字词或事物,或者,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包含线索。
第二阶段 整体掌握(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写法),主要写法是记叙和描写,次要写法是抒情和议论。并且,主要写法的功能,是表达力(以作者思想来服人)和感染力(以作者精神来感人),次要写法的功能,是辅助(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等效果。因此,有时候,在记叙或描写写法里,也夹杂一些抒情或议论写法。
1.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说明、解释),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和补叙。
2.描写(作者用形象生动——字数多——的语言片段,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具体细致的描绘——刻画),按所描写的对象分,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按能描写的手段分,主要包括正面(整体、直接)描写和侧面(细节、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外貌)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有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场景)描写。
(1)肖像描写。主要指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神态)、姿态等。其作用是: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和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局部的心理活动(心情变化),并且,反映了(代表)人物整体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并且),还推动(启动)下文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代表)人物的思想、性格或品质。
(4)自然环境描写(渲染)的作用是: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气候(天气)、景物和地点(场景、人物活动的空间——例如山川、湖海等户外场景和室内场景);次要烘托出(刻画、深化)人物的什么性格等形象、预示着人物的什么命运、渲染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深化文章主旨。
(5)社会环境描写(刻画)的作用是: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例如社会日常习俗、传统思想观念和复杂人际关系);并且,次要衬托出人物心情等形象,或者,预示着人物命运,或者,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揭示或深化文章主旨。
3.抒情(作者对所记事物抒发的感情,作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在记叙一件完整情节之后,直接——完全连续——地倾吐——抒发——自己的一个完整的感情),往往运用于作者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因此,有利于(辅助)作者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感染力的效果。
(2)间接抒情(作者在记叙一件完整情节、描写一场完整景物或议论一条完整义理的过程中,间接——断断续续——地渗透——融合、夹杂、寓含——自己的若干局部的感情),可分为: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理。
4.议论(作者对所记事物发表的思想,作者通过记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注意,记叙文里的议论部分,若在开头,则点明主题(突出——深化、提炼、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画龙点睛),若在结尾,则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内涵或外延)。
第三阶段 分析(鉴赏)记叙文的艺术之主观风格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是记叙文的主观风格——艺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技巧、手段)。这些手法,不仅仅局限于记叙文里,还普遍运用在其它各种文体(说明文、议论文、描写文和抒情文等文章的体裁)里。艺术手法(艺术特色、作家风格、艺术风格)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以理服人)和感染力(以情感人)等效果,而且,促使语言片段更加生动活泼(形象、字数多、详细)或精炼传神(抽象、字数少、简炼)。
1.表现手法(大语用风格、同种或异样表达方式之间的语义组合规律),主要包括: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修辞手法(小语言特点、同级或异级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组合规律),主要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夸张、反问、设问。
第四阶段 深度理解(重点分析)记叙文的主旨
1.找出记叙文主旨的方法
先概括(归纳)出每一个小思路里的一个关键句——若干段落语义中心句(小中心句)、段义,段义的格式,是:文中的谁(不一定是主要人物),在什么时空(环境),因什么条件(理由),凭什么过程(手段),干什么行为(结果)。
后归纳出一个大思路里的一个关键句——全文语义中心句(大中心句)、主旨,主旨的格式,是:作者,通过记叙(描述)文中哪个(具体)线索,表达(抒发、揭露、歌颂、批判)或表现(反映)了对该要素的什么(明确、清晰)情感倾向或义理评价等主旨。
注意,文中现有(现成)的中心句,按照在全文里的语序,分为文首句(包括引用的句子)、过渡句(起承转合的句子)和文末句(总结全文的句子);按照语义类型,分为描写句(解说句)和点明题旨的句子(议论句和抒情句)。但是,即使有现成的句子,也不能以偏概全(因忽略若干能概括段意或主旨却隐藏的字词,而完全照抄原句),因此,还要用自己最简洁(不要过多复述)的文字,补充地概括出段意或主旨。
2.各种中心句在记叙文的思路或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记叙文里,文首句,在主旨上,起到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伏笔、作铺垫、插叙)、设置悬念(倒叙)等作用,在思路上,起到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等作用。
过渡句,在主旨上,起到促使主旨清晰明确(点明主旨)的作用,在思路上,起到促使思路更加分明(点明思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兼总领下文、过渡)等作用。
文末句,在主旨上,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作用,在思路上,起到收书全文、首尾呼应等作用。
解说句,在主旨上,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在思路上,起到补叙(追叙)、深化思路的作用。
3、各种关键词字词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关键动词的作用:这个动词,准确、具体或生动地描写了什么对象(线索)的什么内容(特征或关系),所以,用得好或不可换。
关键形容词的作用:这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什么对象的什么内容,所以,用得好或不可换。
关键副词的作用:这个副词,准确地说明了什么对象的什么内容(程度、限制、时间或范围),因此,用得好或不可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