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七八的回忆
文/冯声
一九七六年二月十五日,我们这一级正式迈进了五七学校,当时被称作七七级。从蓝田县西十字往北走约八十米,便来到五七学校门口。大门朝东,高大的水泥门楼呈 "H″ 形,两边的大立柱高高耸立,在两个立柱的上中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面有一个横壁,每当用水冲洗时,"陕西省蓝田中学″ 几个大字便清晰可见。大门北边的立柱上挂着 "蓝田县五七学校″ 的木牌,一九七六年四月,木牌换成了"蓝田县五七大学″。比起教室,实验室里的桌凳可算是 "阔气″ 多了,漆黑的宽面平台,伏坐在上面很舒适。黑红两面的厚布窗帘从窗户上方垂下,感觉幽暗神秘。在西实验室里,单美萍老师曾上过物理实验课,我们看到在三棱镜的映射下太阳光变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实验室以及后面的几排教室均为五十年代的陕西省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建造,不仅选材考究,其木材砖瓦皆为上等好料,而且施工质量好,几十年间从无渗漏毁损之现象出现,教室的门即使被门拴磨下深渠,底下被无数次碰踢却从未变形。沿东西实验室西面的路再向西走穿过大路,有一个往下走的台阶。走下七八阶有一个平台,平台前面有一面砖护栏,平台左右各有一个通往下面的台阶,顺台阶下去可去往下面的第二、三、四排平瓦房。
往北走过西实验室,便来到学校大道中间的大坡上面,向右可以看见北实验室,实验室与大路有十几米的距离。北实验室靠北有一条人行道,顺着人行道向东走约三十米,有一个下行的台阶,下面是教工厕所,紧靠教工厕所北面的是学生厕所。
人行道的南边是一排瓦房,几棵柿子树间隔栽在房前的庭院中。这排房的东西两头住的是工宣队员,西头曾住有第二任工宣队长向阳公司十四号的陈玉忠,后来住的是二十四的李守华师傅。第三个房间是副校长王生汉老师,第四间是权集贤书记。挨着权书记以东的是一个三间房的小会议室。东头的房间住的是工宣队杨秉涛师傅,他自派住学校后一直到工宣队撤离才走,在校其间为学校的校办工厂建设贡献很大,他也在五七入了党。
大坡上面的大路两边间隔栽着许多柏树和梧桐树。大道与人行路交接处有一棵笔直的大椿树,与椿树面相对的大路西边默默守望的就是那棵闻名的老绒花树。第二间是图书室,我们入校前长期担任图书管理员是老教师王师增老师,他是我们上二年级时带农业课的王玲真老师的父亲。我们入校时图书管理员是闫淑琴老师。图书室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文学著作,但大多已成 "毒草″ 而不能借阅,包括文革前的红色文学作品,那时流行的就是浩然的几部描写农村阶级斗争的小说。
第三间房里主要堆放着损坏的各种桌椅板凳。从大坡下的第二排房开始便是东西区各三排的十八间大教室,一年级在西区,有四个班,二年级(77届)在东,共六个班。除高中一、二年级外,其余的均为专业班教室。五七学校的专业班已有多年的办学历史,除早先的师训班、英语班和卫生班外,后来又增加了农机班、农水班等专业,这些专业班毕业的学生充实在蓝田农业战线相关的领域并发挥着骨干的作用。梅龙同学的父亲便是农水班的老师,这位建国后第一届西安交大的毕业生一直战斗在蓝田的水利战线。西区第二排自东往西依次为一、二、三班,四班则在第三排东边第一间教室。教室宽敝明亮,摆放着两人坐的长条桌和长板凳,每行四桌,每班五十余人。传说一班是文艺班,因为能歌善舞者多,又听说四班是体育班,因为身强力壮者众,其实最能折腾的是三班,其中不乏"见义勇为″者,而二班则是暗流涌动,常常"兴风作浪″。课余时间打打闹闹,你跑我追,教室内外经常上演武侠剧,吹牛争吵,装神弄鬼也是家常便饭。最热闹的是课间十分钟。一下课,几个班的男同学就开始斗鸡,一个个扶着一条腿跳来跳去。单斗、群斗、混斗,倒下一个,又挤走一个,一大群人围着看,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很是热闹。到二年级教室移到东区。第一排自东至西分别为一、二、三班,四班在第二排西边第一个教室。
从大坡直通下来的大道贯穿学校南北直到后面的男生宿舍区。大道两边的梧桐树已有几年的历史,个个枝繁叶荗。每天鸟儿在树上鸣叫,招呼着过往的人们,秋天的知了更是卖劲地歌唱,仿佛这树就是它们自己的家似的。
每个靠路边教室的山墙上都有两块黑板,主要是政治宣传,黑板分属各班,定期刊出板报。一年级时,三班的高春生黑板报图文并茂,编排有特色,曾获团委表扬并推广。
走出教学区,左边眼前就是女生院。女生院门前有一个水龙头和水泥池子,所有老师学生接水洗衣洗脸刷牙等全在这里,早晨,你会看到许多人拿着水盆水缸等着接水。女生院用砖墙围着。单美萍、张新芳、孙雁以及副校长邝先琼老师都住在女生院里。隔着女生院东外墙,大道的东边是一片空地,种着庄稼,中间是一个大深坑,据说是个涝池,过去做过排球场,中线一边还有一个生了锈的高架裁判坐椅。这片庄稼地的南北两头各有几棵大榆树,这里也是学校中最大的绿地。
继续向后走过女生院,就来到男生宿舍区了。
同教学区一样,一条大路将宿舍分为东西两区。两边各有三排瓦房,每排又各分为若干大间,有三间室的,有两间室的,每室均为木板大通铺,其中北面靠墙的床铺是两层。宿舍里住的均为远路学生,墙上到处挂着粗布做的布袋,里面装着从家里带来的干馍。由于卫生条件差,在那个虱子跳蚤多的年代,宿舍里的男生可谓受罪多了,夏天免不了忍受蚊叮虫咬,而男生们睡觉基本上是光着上身的。宿舍里是男生们常聚会的地方,白天谝热闹,晚上躺在被窝里你一句他一句,有时关灯了还嘻嘻哈哈。
宿舍里也有丢东西的,粮食常被人偷。有一次一个学生偷了一袋面粉在教学区城墙根被逮住,一大群人围着他,你一脚,他一脚,推过来,打过去,脸上、身上不时受到重击,围看的人群情激奋,打的人又象是在占便宜,让人目不忍视。西区第一排西端靠大操场门口有个二间房,为体育器材室,东端第二个房间为音乐器材室。东头第一间住的是陈玉奇老师,他毛笔字写的非常好,屋子里桌上地上堆满了正反两面写满毛笔字的报纸,学校花园及各处树上挂的"爱护树木″等小木牌都是他写的,可惜他身患胃癌不幸于我们毕业离校前去世了,当时学校还组织我们去西寨村的墓地为他送行。赵秋映同学的父亲与陈老师是至交,过去曾经常来学校看望陈玉奇老师。西区第二排靠大路的第一个房间住的是李应龙老师。这里是五七艺术的摇篮,多少文艺骨干从这里走出,他们在表演、乐器吹弹方面代表着蓝田各中学的最高水平。
东区第一排靠路边的房间住的是于荣江老师,他是标准的美男,走起来路就象运动员入场,他时常面带笑容,说话清晰简练,上体育课示范动作规范标准。在东区东边靠外墙处有一个露天厕所,常有男生翻出厕所的外墙溜出学校。校园大道从男生宿舍区南面向左拐再向前直行就到了大操场。通过操场的大门,一个宽广的运动场地展现在眼前。操场呈长方形状,南北长于东西。
环顾四周:
西面是一排砖墙,靠墙有一行高大的白杨树,常见马子良、张清泉老师同其他老师下午一同在树下行走说笑。
南面是一块庄稼地,每年夏收季节,地头摆着脱粒机,从地里收获以及从农场拉回来的麦子便在此堆放和脱粒。其时许多老师和工人戴着草帽穿着单衫或背心在场里昼夜奋战。
东面是城墙,操场的门就是在城墙开了个口子。蓝田城墙还保持原状的就仅剩下东窑村后的一段和五七操场大门两边的城墙。高大的城墙耸立在学校中部,是五七的一道风景线,常有同学上到城墙上暸望。城墙是八十年代以前蓝田县城的最高建筑,站在城墙上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县城及四周的风景。
城墙大致将学校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东面是教学和生活区,城墙西面为运动区。蓝田中学建校初期,操场在实验室以南高处的一大块土地上,当时蓝田中学的大门与西街小学是对门。五十年代操场挪至西面的土崖底下,后来县委搬迁占用操场后,最终操场向后挪到城墙外县委的北面即我们在校时的操场。
操场北面的围墙外是蓝田县招待所,紧靠北面围墙的正中间有一个屋脊大戏台。上戏台的门在戏台后方东面,进去有一个大宽道,演员化妆及准备上台的演员们在此聚集,等节目时间到了便从两边小门的台阶上去。
大戏台宽阔通畅,能够表演群舞和大型节目,这个大舞台是五七文艺才女才子们展示才华的地方。每当节庆日,五七都会在此举行大型文艺表演。合唱,独唱,舞蹈,曲艺,秦腔,器乐演奏等不同形式让一代又一代五七艺人展露才华,也让台下的五七校友们一次又一次饱享眼福。自李应龙老师调入五七后,五七的文艺节目在各中学中独领风骚,名扬蓝田。李老师在文艺上堪称全才,声乐、器乐、导演、指挥都有较高的造诣,为五七培养了一大批艺才。自一九七五年开始,五七连续排演了三部舞台剧,从《风华正茂》到《海岛女民兵》再到《枫叶红了的时候》,从操场舞台到县剧院,随着节目的传扬,五七学校的品牌深入人心,全校同学深感在五七的光荣。梅龙、于大雁、朱西玲、张南、王红丽、卢长安等同学在舞台上频展才艺,丰富了校园生活。
田径运动会是操场里最热闹的活动。运动员在中间比赛,其他同学坐着长凳子在周边围看,随着一个个投掷抛扔、起跳奔跑,欢呼之声彼伏此起,成绩单收集员骑着自行车来回穿梭,检录处间隔不断地点名,加油之声不绝于耳,广播稿一个接一个地念,乐曲一次又一次地响起。三千米长跑考验耐力,胡瑞民力挫所群雄,勇夺第一。
蓝田县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篮球运动会,五七的操场是全县各高中篮球的竞技场。得天时地利人和,五七多次夺得冠军。有趣的是,对其他高中队尚且可让,每次对阵北关中学队时,五七男女队员们总是 "同仇敌慨″ ,以击败北中为快,可见当年县城两所高中的敌视。毕业后的五七北中同学"冰释前嫌″,王小平赵卫东分别与一个北中的女同学成婚,结为秦晋之好。
大操场也是蓝田县举行大型集会的地方,纪念庆祝、动员奖励、比赛训练、公捕公判等活动常在此举行。一九七六年四月,蓝田县五七大学成立大会在大操场隆重举行,从那一天起,5778全体高中同学全部晋升为大学生,毕业时人手一张盖有五七大学公章的文凭。
四十年过去了,五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校大门口两边胳膊粗的两棵梧桐树直径已达六十厘米,门内路边的冬青、黄杨早已没有踪影。教研室原地盖起了幼儿园大楼,对岸的小树林变成了学生餐厅,大坡底下盖起了学生宿舍楼,原男生宿舍地盖了教学楼,原女生院路东变成了篮球场,女生院及大操场成为现在学校的运动场,大操场南边庄稼地是两栋教工单元楼,大操场西面是教学大楼,学校的新大门开在原操场西边的蓝田县体育路中部,只有那条纵贯学校南北的校园大道还在,路两边的梧桐树见证了学校四十年的变化。2019.07.12
作者介绍:
冯声:蓝田北街人,蓝田城关中学毕业,就业于蓝田某单位。
乡土蓝田投稿简介
投稿文责自负,要求300字以上,【投稿前请仔细完善作品段落,字词引用,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作品原创首发请注明,作品如有抄袭永不录取,作品一周内没有发表请另投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