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是汉中“双百”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郑地理位置优越,南部与四川接壤;西与宁强、勉县为邻;东与城固、西乡毗连;北与汉台区隔江相望。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南郑如今丰富多彩的旅游业。
建置沿革
东周(前770~前256)春秋时为蜀地;战国时,南郑初属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南郑地名始著。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叛秦。至秦惠公十三年(前387)伐蜀,夺回南郑。周显王之世(前368~前321年,秦献公十七年至秦惠文王后元四年),南郑又被蜀占据。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派司马错领兵灭蜀,南郑复归秦。后元十三年(前312))秦楚丹阳之战大败楚军后,置汉中郡,辖南郑县。秦(前221~前206)。南郑为汉中郡属县。秦亡(前206)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31县,定都南郑。
西汉(前206~公元25年)时南郑为汉中郡属县,隶益州。新莽时(9~23)因之。更始帝刘玄二年(24),封汉宗室大将刘嘉为汉中王,建都南郑。旋为蜀王公孙述占据。
东汉(25~220)光武帝初年,汉中郡治由西城(今安康)迁南郑,之后,南郑成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直至1949年12月初。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治设南郑。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于曹魏,复改为汉中郡,仍治南郑。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由四川北上攻占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南郑属蜀汉。
蜀汉炎兴元年(263年,曹魏景元四年),曹魏灭蜀汉,分益州置梁州,治沔阳。南郑隶梁州。
晋(265~420)武帝秦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太康十年(289)。封阳王之子司马迪为汉王,改梁州为“汉国”,南郑隶属之。成帝咸康中(335~342)。梁州刺史司马勋分县城内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为梁州、汉中郡以及南郑县治所,至南北朝的宋、齐、魏都相沿未变。孝武帝宁康元年(373)。梁州刺史杨亮为前秦苻坚战败,秦将朱彤占据汉中。南郑属前秦。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前秦梁州刺使潘猛弃汉中,奔长安。梁州之地(南郑隶属)复归晋。
南北朝(420~589)时,宋、齐沿用晋制,仍置梁州汉中郡,南郑为州、郡治所。同时,境内侨置秦州的部分郡、县(宋14郡39县,齐15郡43县),梁朝改梁州为后梁州,南郑属之。梁武帝天监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南郑地属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郑北部置“武乡县”(今汉中市武乡镇);延昌中期又分县西南部为“廉水县”(在今濂水乡境内)。均属褒中郡。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南郑复入于梁。梁废“廉水县”仍入南郑。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南郑又入于魏。西魏改武乡县为白云县,废帝三年(554),改南郑县为“光义县”,移理郡东光义府。北周改汉中郡为汉川郡,南郑为其属县。
隋(581~618)文帝开皇初年,改光义县为南郑县。三年(583)撤销汉川郡,保留梁州,南郑为其属县。炀帝大业初年废梁州复置汉川郡,南郑为郡治,同时并入白云县。大业八年(612),将县城迁移故城西南临汉水(即今汉中市)。
唐(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县为州治所。武德三年(620),在南郑县北部复置白云县,九年废入城固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梁州属山南西道,治南郑。德宗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辖南郑县,并为道、府治所。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南郑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为山南西道和兴元府治所。后蜀亡,南郑归宋。
北宋(960~1127)初年,南郑为峡西路兴元府辖县,并为路府治所;神宗熙宁五年(1072),划归利州路,仍为路、府治所。南宋(1127~1279)。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辖兴元府,南郑县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于绍兴四年(1134)(一说为“光宗绍熙四年”),在县西南部置“廉水县”。理宗绍定年间废,复入南郑县。
元(1271~1368)设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改兴元府为兴元路。南郑为路治。此为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之始。
明(1368~1644)太祖洪武三年(1370),更兴元路为汉中府;九年(1376)改陕西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汉中府,南郑为府治。
清(1644~1911),南郑属陕西布政使司汉中府辖县。
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南郑为陕西省汉中道治所。17年(1928)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4年(1935)以汉中各县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县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6日南郑解放。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新划入褒城县的协税镇,时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后改为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后又先后更名汉中区专员公署、汉中地区行政公署)。
位置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107°22’,北纬32°24’~33°07’之间。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相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为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汉山镇,位于县境北部,东北距汉中城12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280公里(经西汉高速公路)。有跨省公路汉中至南江路(四川)穿城而过;距汉中火车站13公里。
地貌
南郑县是陕南山地(秦巴山地的陕西部分)的组成部分。辖区大部分在米仓山北坡,小部分在南坡。总趋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最低处是汉江南岸的大中滩,海拔484米;最高点为川陕界山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差1984米。因受构造、气候、水文条件等内外力的制约和影响,县境内陆貌轮廓多种多样。由北向南可依次划分为河谷阶地平原区、米仓山北麓丘陵低山区、米仓山中山区三种地貌区。中山、丘陵区占南郑县总面积的88.2%,平原区占11.8%。
龙头山
海拔2300米的汉中市南郑区龙头山景区迎来今年首场春雪。春雪覆盖下的龙头山银装素裹、玉树琼花,云海雪景映衬下的望蜀阁宛若游龙,波澜壮阔。随着雪后初晴,升腾的水汽形成了壮美的云海,与雾凇交相辉映。波涛滚滚的云海,晶莹剔透的雾凇,与连绵起伏的山峦融为一体,宛如一幅水墨画卷。立于栈道观云海奇景,变幻万千,时而波平如镜,时而波涛汹涌,风与云与山共同构成了一幅惊世“云海”长卷,青山为衬,栈道点睛,气势磅礴,无比震撼。汉中龙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陕川交界、汉中市南郑区境内,为国家级4A景区,也是近几年陕西的“黑马”新锐景区,因其独特的“春赏杜鹃夏避暑,秋观彩林冬玩雪”的四季旅游格局,近年多次成为火爆朋友圈乃至数次登上央视的热点景区。加上其作为山岳型景区却打破爬山的传统惯例,让登山“一道直达”使得老少皆宜,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该景区除四季皆胜景的自然景观之外,还有横亘于悬崖峭壁之上的龙头云栈、穿云破雾而上的极限仰角高山索道和秦巴第一高山户外观光云梯、真实震撼的实弹射击、自在畅快的高山滑雪(草)等娱乐项目体验。
中梁山
湖与河流
南湖 南湖位于汉中西南17公里的南郑县汉山脚下。湖水迂回于七山八沟之间,山清水秀、河流密布、风光绮丽。景区绿树成荫、四季长青,松、柏、竹、杉、桂、茶树等遍布山坡,层层青山抱绿水,弯弯绿水绕青山。
汉水嘉陵江
南郑精华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是汉中“双百”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2823.78平方公里,辖22个建制镇,截至2011年,南郑县户籍总人口为555568人,非农业人口99192人。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南郑是陕西省旅游资源大县和首批旅游强县,境内的景点有南湖公园、红寺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作为陕西省旅游资源大县和首批旅游强县,南郑县风景优美怡人、物产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
汉江湿地公园
南郑红寺湖景区
南郑大汉山的村落
汉山梯田
南郑南湖风景区
汉江之畔银杏林
陈村花海
南湖公园
国家“AAA”级旅游区,陕西省十大自然生态旅游区,有“陕西第一湖”之称。位于汉中市西南17公里的南郑县大汉山脚下,省道211穿过景区,距西汉高速汉中出入口10公里。始建于1954年,1981年被命名为“南湖公园”,1995年更名为南湖风景区。
南湖风景区是以山水自然景观见长的自然风景区。景区面积4.65平方公里,水面5700亩,湖水迂回于七山八沟之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亭立榭卧,为汉中近郊的一处幽美的游览胜地。风景区中心游览区是湖心岛,岛南侧有动物园、北有钓鱼台、西有儿童乐园、东有湖心亭。山顶建有揽月楼,登上揽月楼,可观览景区全景。湖心岛面积五十余亩,林木葱郁、四面环水。楼台榭阁点缀于绿荫丛中,若隐若现,幽雅而古朴。水榭长廊、钓鱼台、琼花阁、神怡宫、揽月楼、狮子亭、集贤殿等,依山而建,濒水而立,古朴典雅,堂皇秀丽,与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游人盛赞:“自然的美,美的自然”。
南湖风景区湖面碧翠如染。湖水被七山八沟截分,形成了六七十个大小不一的湖面,大的上百亩,小的四五十亩,湖与湖相连,当游船快速行驶在宽阔的湖面上时,山影、云影、树影一齐在湖中荡漾。船后泛起层层浪花,引来许多鸟儿紧紧相随,鸣叫不已,使人兴趣盎然。
南湖风景区已成为陕南驰名的旅游胜地。南湖有宾馆三个,其中涉外二星级一家,豪华别墅两幢,建筑规模较大,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设施比较完备。还将在湖湾深处建造青年宫、游乐园和游泳池等设施。未来的南湖将更加秀丽多姿,使您“一日游南湖,多年常相思”。
太极山:位于风景区西岸,山上有一古老道观。该山山形奇特,从山顶往下看,整个山体呈圆形,山腰处一边高耸,一边残缺,颇似一立体阴阳太极图,道观就位于太极图的中央。在此可观览南湖风景区全景。
大石园:南湖文化旅游景点大石园,建于2004年。由曲水石林、文石院、品石院、虁池天井院、艺术品展厅、紫竹院六个院景构成。大石园林立着众多生动形象的观赏石:有憨态可掬的猴石、姿态优美的仕女右、形态浑圆的大元宝,及虎虎生威的镇宅狮,形态逼真、妙趣横生。园中还放置了根雕、书画、奇石及一部分民间艺术品,让游客在饱览湖光山色后,进一步感触天地造化的奇趣,领略汉中庭院文化的优雅恬静。
红寺湖
红寺湖由桃花岛、孤山、楠竹林生态园、钓鱼岛、天鹅湖、民俗村、天然浴场、红寺、祈儿寨等30多个景点组成,境内草木葱翠、山峦叠嶂,湖水曲折蜿蜒,鸳鸯、白鹭等野生动物栖息于此,景色秀美。相传汉代的刘邦曾在红寺林演兵习武,杜甫、陆游等文人也曾游历到此,并留下了众多珍贵墨宝。湖区附近还有潮水庵、永福寺、王坟岭、红寺庙、五龙庵遗址等景点,区内的祈儿寨曾是“白莲教”舍生取义的最后一个山寨,极富传奇色彩。为了可以更好的观赏红寺湖的美景,当地人还在景区增设了龙舟、游艇、冲锋舟、摩托艇、水上降落伞等娱乐设施,游人可乘舟游湖,寻幽访韵,更好的领略湖中风光。红寺湖也是春季赏油菜花的佳地。3、4月份到南郑,一定要到红寺湖观光。
红寺湖风景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8.2%。美丽的红寺湖,犹如一个天然的硕大的盆景,镶嵌在南郑县西南的绿水青山之中;红寺山像一条潜出水面的巨龙,横卧在红寺湖岸;水中突起的桃花岛、大小孤山,像一座座精美的雕塑,造就了红寺湖美妙奇特之处。红寺湖景区是汉中最具魅力的生态风景旅游区之一。红寺湖风景区景色秀丽。景区内有桃花岛、楠竹林生态园、孤山山庄、天鹅湖、钓鱼岛、天然浴场、民俗村、红寺、祈儿寨等30多个景点和休闲设施组成。水域宽广,森林茂密,湖中的岛屿和雄奇的红寺山构成了一幅山水画长卷。
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
1979年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在陕南唯一的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馆创建于1980年5月,原址在南郑县城关镇南大街,1990年迁往南湖湖心岛。2006年迁至南郑县红寺湖风景区。南郑县人民为川陕革命根据的创建,巩固和革命斗争做出了伟大贡献。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全国一百家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位于汉中市西南25公里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红寺湖风景区内。占地150亩,建筑面积5240平方米。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2002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距离南郑县城60公里,汉中市区70公里,广元市90公里,成都市400公里,西安市300公里。 黎坪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现代人文景观为主体,集山景、林景、水景、气候景观和田园风光观为一体的山岳型省级森林公园。园区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一山一势,倾绿泄翠,西流河峡谷横贯其中,既有奇石险峰之壮美,又有古树清流之秀丽,被专家誉为巴山深处的“绿色明珠”、“东方瑞士”、“石林奇境、碧水天堂”。 公园共划分为黎坪、石马山、黄杨河、冷坝四大景区。黎坪景区以巴山松原始森林、黎坪垦区管理局旧址,巴山民情风俗和田园风光为主要景观;石马山景区以雄健的石林群为主要景观;黄杨河景区以西流河大峡谷的菩提崖、海底石城、红尘峡、高坑瀑布为主要景观;冷坝景区以天然草场为主要景观。
(图为黎坪景区枫林瀑布)
(图为黎坪景区中华龙山)
(图为黎坪菊海)
(图为黎坪牧歌)
南郑近邻
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与安康市、西安市、宝鸡市接壤,西南与甘肃省、四川省毗邻。汉中因汉水而得名。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市域宁强。公元前451年,楚国在汉江中游的安康设汉中郡(辖今安康、汉中);东汉初,郡治迁入本地后仍称汉中,“地名漂移”延用至今。
汉中是陕西省西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如诗如画、时尚现代的城市。“天府之国”说的是这里,“西北小江南”说的是这里,“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说的也是这里。这里的山川形胜、人文历史、气候生态、特产珍宝等等,无不在用事实告诉你——汉中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汉中,几经繁华,几经沧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苦难的汉中浴火重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任市委(地委)、市政府(行署)带领人民,励精图治,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新篇章,相继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
据《禹贡》载,夏禹时分天下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即秦岭以南,包括今陕南、陇南、四川、云南、贵州,皆为梁州之域。九州为当时地域之分,而非政区。州名取“西方金刚,其气强梁”之意,或言因境内有梁山,故名。二说待考。
市境北部秦岭势如屏障,最高峰在洋县活人坪梁顶,海拔3071米,其它较高的山峰有佛坪县光头山2838米、洋县摩天岭2603米、留坝紫柏山2610米、勉县光头山2606米,一般山体海拔为1000~2000米。南部米仓山(又称巴山)高峻雄峙,最高峰在镇巴县箭杆山,海拔2534米,较高山峰还有南郑县铁船山2468米、红山2367米、光头山2389米,一般山体海拔在1000~1500米;全市最低处在西乡县茶镇南沟口,海拔371.2米。
汉江横穿盆地中部形成冲积平原,汉中盆地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约5~30公里,汉台区附近最宽为25~30公里;汉江支流牧马河与泾洋河在西乡县城东北汇合,形成冲积性宽谷坝子,名为西乡盆地。汉中盆地海拔在500米上下,而秦巴山体高出汉中盆地500~2500米。地貌类型多样,但以山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75.2%(其中低山占18.2%,高中山占57%),丘陵占14.6%,平坝占10.2%。
汉中市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在水系组成上,主要是东西横贯的汉江水系和南北纵穿的嘉陵江水系。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中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等县(区)境,横贯汉中盆地,是本区域内水系网络的骨架。市境内汉江干流长277.8公里,占汉江全长1532公里的18.1%,流域面积19692平方公里,占汉江全流域17.43万平方公里的11.3%。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汉中市的西部和南部。嘉陵江干流由北向南,纵穿略阳、宁强两县的西部山地,为过境大河。境内流程141.7公里,流域狭长,西宽东窄。市境内属嘉陵江水系的大小河流共192条。汉中市平均气温分布南北山区低于平坝和丘陵,秦岭南坡高于巴山北坡。平坝和丘陵温度在14.4~14.7℃之间,秦岭南坡低于12℃,巴山北坡低于14℃。其中,留坝最低为11.6℃,汉台最高为14.7℃
汉中距东南海洋约1200公里之谱,在中国亚热带的北部。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横亘于地区之北,米仓山屏障于地区之南,它们对气流的运行有抬升阻滞作用,使寒潮暑气不易侵入。这样的地势和海陆位置对于汉中地区的气候因素影响较为强烈,使本区气候具有由暖温带向热带过渡之特点。在区内以秦岭、米仓山海拔800米为界,分为亚热带和暖温带两大气候类型。
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汉水之滨的汉中地区,跨越洋县和城固县,其主体在洋县境内。2005年7月,国务院国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朱鹮及其栖息地。保护区涉及19个乡(镇)、108个行政村,总面积37549公顷。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八里关乡姚家沟重新发现了群数量仅为7只的朱鹮种群,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
江神庙是我国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氐羌族风格戏院建筑群,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依据地势高差而建,占地2000余平方米,整体建筑体现了“由外见墙不见木,由内见木不见墙”的建筑特色,注重彩绘和木雕板绘。庙内有反映古代民俗民情、神话传说等故事的彩绘与木雕板绘近400幅。
汉中民俗博物馆是由汉中秦巴民俗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一座以弘扬和发展汉中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汉中文化底蕴和汉中多层次原生态文化主题的民营博物馆。馆址坐落在距古城汉中9公里、316国道以西的汉中市汉台区宗营镇万亩花卉基地内。舍间近100幅乡士风情画,反映着汉中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农耕和生活遗物,真实地刻画出古人艰辛的生活;千姿百态的汉江奇石,昭示着大自然的神秘;古今碑刻.传授着先贤的谆谆教诲。
上元观镇位于城固县,始于明代 天启年间,原为巡抚张凤翮家花园。上元观镇则以道观"上元观"而得名。从地理位置和地形上看,它呈"鳖"形,镇子上四条小街直通镇外。城墙砖土结构,并有东、南、西、北四城门,四个城门楼建筑独特,别具一格,尤其是东门楼,活像汉中城内的钟鼓楼,分三层,飞檐画栋,底阔顶尖,高耸入云,远远看去十分壮观。
灵崖寺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处,依山傍水,坐东向西,依托山岩上两个天然大溶洞而建。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号称"故道明珠","陕南小碑林"。灵崖寺两大镇寺之宝就是汉隶书石刻《郙阁颂》和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灵崖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李白、杜甫、吴道子、李可染、于右任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有笔墨。
这里是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在这里你可以探寻蔡伦其人的传奇人生。清楚地了解蔡伦的生平,并且看到遗址挖掘出的造纸工具和文物等。除此之外,进入墓祠向左,这里还把蔡伦发明的造纸过程一步步分解,依次展示了浸泡、蒸料、砸皮、漂涤、切料、捣浆、捞纸、晾晒等造纸的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旁都有说明文字和工具、原料展示。
华阳古镇位于汉中市区东北方约130公里,始于秦晋,自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陕南北入关中的第一捷径,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道驿站(傥骆古道),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古镇内明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古华阳县县城的墙残垣轮廓依稀可见,宋元时期的华阳镇古塔和古戏楼风格独特,文武官员衙门、客栈、当铺、酒楼和茶楼等一应俱全。
古镇内还有一条老街,长约600多米长,街道两旁是300多间明清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建筑的内部也没有太大的破坏,所有的房屋都是“口袋式”的,门面窄,一般都只有一、两间,但有近百米深,还都有后门。古镇的后面就是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古镇的居民们就在河边洗衣、洗菜,这是在江浙一带才能见到的水乡习俗。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是刘邦重用人才而得天下的明证。拜将坛位于汉中市南门外,在古汉台西南约200米处,由南北分离的两座夯土台筑成。两台高各有三米余。
张良庙,是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汉中市留坝县城西北约17公里处,这里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相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在这里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相传张良庙始建于东汉末年,现存古建筑多为清代所建。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汉中勉县的武侯祠,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108国道边。始建于西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是国内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国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祠庙。这里距离汉中市区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与热闹非凡的成都武侯祠相比,勉县的武侯祠显得清雅肃静了许多
勉县武侯祠是陕南地区较大的古建筑群,一千多年来,武侯祠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大都保持着明清时代风格,现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等古建筑,游览时按照中轴线直穿步行游玩即可。
定军山是巴山的一个支脉,武侯墓就位于此山脚下。这里是三国时期魏蜀两军交战的著名古战场,因此而古今闻名。诸葛亮生前曾在此操练军队,逝后又长眠于山下。定军山虽不高峻,但因一直未开发,路途颇为险峻。定军山有十二连山,自西向东逶迤十多公里,宛如游龙戏珠,故有“十二连山一颗珠”之美誉。古时三国因定军山之战而形成鼎立局面,定军山又因三国史迹而广为人知。蜀汉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威名震华夏。
民间艺术
社火
又称哑戏,自古相传。南郑县新集、协税一带流行最盛,其芯子、高跷,远近闻名。南郑民间社火内容颇丰,大多以各种脸谱扮演戏曲人物,再现历史故事,熔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炉。社火脸谱分对脸、破脸、悬脸、碎脸、转脸、定脸6种,主要类型有红花脸、黑花脸、粉红花脸、青脸和白脸。
歌谣
南郑县歌谣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形式有山歌、民谣、小调、锣鼓草、报春歌、嫁歌、孝歌、神歌、报路歌等,曲调各异,句式以四、五、六、八句为多,每句字数五、七言不等。
美术
南郑县民间美术主要有刺绣、雕刻、泥塑、陶瓷、剪纸、编织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刺绣为盛,包括挑花、架花、堆花、绣花等,多用于衣、帽、鞋袜、床幔、门帘、裙带、手巾、枕头、钱袋等饰物。尤为小坝、秦家坝、牟家坝、喜神坝、黄官岭、濂水、新集、大河坎、胡家营等地妇女所擅长。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送亲图》、《龙凤狮戏图》、《四姑娘打牌》、《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百花园》等。
廉水县城遗址
在今濂水乡,清乾隆五十九年修《南郑县志》引《魏书》、《宋史》等载:“后魏延昌中置,梁大同中省,宋复置。”南宋“绍熙四年(一说“绍兴四年”),安抚使宇文价奏,于南郑县南路石幢置廉水县,以便民户输纳”。该遗址曾有多次文物出土,1946年,出土陶罐1个,小银碗7个。1954年,挖掘城墙根火砖,从走向看原为一座方城。1974年出土北宋“直百五铢”、“崇宁通宝”等铜钱数百斤。原廉水河在今濂水河东约三里的孟家营、何家塝山麓下,曲绕而北,后河水改道,穿原县城而过。
万石城遗址
《隋书·地理志》载:“南郑县有黄牛山、龙岗山”,龙岗山上原建筑过一座“万石城”。《水经注》载:“汉水又东迳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严如煜在《汉南续修郡志》中对万石城地址曾作具体考证:“按《水经注》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
古梁州遗址
今回军坝乡之南有一大山古名“梁州山”,今称“天池梁”。《中国古今图书集成》载:“梁州山,在(汉中)府东南百八十多里,与孤云、两角相接,上甚平旷,古梁州治即此。”《辞源》、《辞海》、《汉南续修郡志》、《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均有类似记载。
南郑风景
南湖风景区
南湖公园位于汉中西南17公里的南郑县汉山脚下。国家“AAA”级旅游区,陕西省十大自然生态旅游区,有“陕西第一湖”之称。南湖风景区是以山水自然景观见长的自然风景区。景区面积4.65平方公里,水面1109亩,湖水迂回于七山八沟之间。风景区中心游览区是湖心岛,岛南侧有动物园、北有钓鱼台、西有儿童乐园、东有湖心亭。山顶建有揽月楼,登上揽月楼,可观览景区全景。湖心岛面积五十余亩,四面环水。楼台榭阁点缀于绿荫丛中,水榭长廊、钓鱼台、琼花阁、神怡宫、揽月楼、狮子亭、集贤殿等依山而建,与湖光山色浑然一体。
红寺湖风景区
红寺湖风景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陕西省十大自然生态游泳景区,位于汉中市西南25公里。景区面积540多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40多万平方米,林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有鸳鸯、白鹭、锦鸡、鱼、虾等20余种野生动物,松、杉、枫、楠竹、茶树、油茶等近20余种植物。她以其山水交融、植被丰茂、珍禽栖息、乡情浓郁的自然风光形成了水域、自然、人文三类景观。
圣水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郑县圣水镇,背依灵泉山,面对汉江,距汉中市10公里,建于明代嘉靖时(1552~1566)。因有青、白、黄、乌、黑五泉环绕佛殿,取“五龙捧圣”之意,故名“圣水寺”。圣水寺龙泉与汉桂是景区的重要景观。寺内外五龙圣泉星罗棋布,分青、白、黄、乌、黑,水的颜色各不相同。圣水寺院分为东、中、西三院,中为大雄宝殿,旁有龙王殿、白云殿、娘娘殿、关圣殿,寺后山顶原建有望江楼,寺前山门为双层楼阁。整个寺院建筑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青座山位于南郑县南湖以北,山上有一道观,道长宅心仁厚。山不算高,却灵秀葱郁;崖非险峻,却有摇石宝悬于山巅,任凭过客摇晃而不倒。
航拍仙境
(青垛山摇石宝)
青垛山的神奇、美丽集中在两大人文景观和一大自然景观上。两大人文景观是指佛爷沟的悬崖佛和青垛山庙;一大自然景观是指石宝山悬空的石宝!这佛爷沟和石宝山都在清垛山的怀抱,是青垛山的两个分景点地名。
青垛山主要由八大奇崖景观和九大山峰组成。座座山峰形如铁塔,组成山峰“塔林”。八大奇石怪崖以佛爷崖为中心,多呈动物形态,“摇宝石”位于石宝山千仞石崖顶边沿,重约30吨,凌空突兀、气势磅礴。更令人称奇的是,巨石有时一人就能推动,有时数十人难以摇撼。传说访客只要清心寡欲,摇动巨石,便可隐约听到老翁打油和老妪纺线的声响。据传,该石是女娲补天时剩余的一块五彩石,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女娲把它丢在青埂峰下。青埂峰就是现在的青垛山,五彩石就是摇宝石。
每年春天,南郑就成了油菜花的海洋,赏花的黄金时间就要来临。
1南郑城区— 张坪—陈村—尖山沟—高台—新集镇;2南郑城区— 汉山—南湖—青树镇—红寺湖—黄官镇—红庙镇;3大河坎镇—胡家营镇—圣水镇—湘水镇—法镇—牟家坝镇—大河坎镇
1汉山观花精品观花点2阳春镇陈村精品观花点3高台镇尖山沟精品观花点4协税镇张坪精品观花点5红寺湖精品观花点6新集镇马鞍山精品观花点。
乡村旅游环线导览图
特产美食
1草堰酱肉,色泽剔透,香味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2黄官盐菜的制作由来以久,其风味独特,南、北口感都能适宜,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工艺逐步改进,吸纳南北风味,其口感近似川味而淡于川味,具有巴蜀风味;3南郑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4黄官黄酒在陕南可谓家喻户晓,它以糯米为料,经过发酵酿制而成,酒精含量在20%以下,有20余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5橡子凉粉是黎坪镇的特产。它采用橡树果实,经去壳、晾晒、浸泡脱涩、碾磨等多道工序制成鲜凉粉,凉拌即食,美味可口。
刘邦刘备 命运迥异
古代汉江和嘉陵江水系跟现在是不一样的,古汉水的上游直接抵达宝鸡附近,天池大泽的存在说明当时的河流水文条件很不错。而湖泊又是水路枢纽,不仅可以直流北上,还能在不同水域之间进行调度。
公元前206年,韩信大军沿陈仓古道北上,由水运后勤直达关中,才有了争霸天下的本钱,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暗度陈仓”。
然而,也就是二十年后,公元前186年,武都发生了大地震,古汉水河道被山洪划破阻断,上游归入嘉陵江,史称“嘉陵夺汉”。
从汉中北上关中的水道被秦岭封闭,造成东边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这几条小路运粮困难,非要勉强运粮的话成本太高。而唯一不怎么险峻的褒斜道,也因为战火屡次损毁,修复的话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此,诸葛亮为什么后来要绕远路走祁山出陇右,宁可舍近求远,就是因为嘉陵江能够提供有限的水运后勤。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看似良策,其实不过是无视后勤的自杀行为,没有后勤供应,士兵一去不复返。此时的军事投送成本,跟楚汉争霸时,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
所以,刘邦可以凭借巴蜀之地夺得天下,有运气成分在里面。他赶上了这块土地上地壳运动的末班车,如果再晚个二十年,汉中的气运就会被秦岭锁死,那时候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历史上也不会有韩信这个兵仙,大汗之主不一定是刘邦。
因此说,刘备无法统一天下,除了其他的原因外,上面说的因素也很重要,而这也成了他不如刘邦的问题所在。
包括直到现在,银昆高速的秦岭断还在修建中,它的控制工程天台山隧道的长度是15.56公里,就在古陈仓道和褒斜道之间。这看似短短的15.56公里,在古代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完全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