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 可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知兴替
点此
关注
欢迎关注读史明智4 新青年阅读 分享 经典名篇 人文思想 时事热点 优质文化、生活常识。每天前进一点点。
柏拉图的洞穴囚徒
来源:文化散论
作者:江湖西子
01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出身于贵族。据说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其本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 (Aristokles)。 柏位图只不过是他的“绰号”。
“platutês”(柏拉图),即宽文、平坦之意。据说因为他有着宽广的前额,又口才流畅快,人们便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别名。
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02
但今天,我们多只是知道他叫柏拉图,且知道他的著作《理想国》。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很有名的洞穴寓言。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片虚无。他不得不回到洞内。
当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告诉自己的同伴时,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有些人还以为他疯了,要杀死了。
于是这人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03
柏拉图之所以要讲述这么一个洞穴寓言中洞穴理论,本只不过是要说明他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关系。
在唯心主义的柏拉图看来,恰恰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是永恒的。而人们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可平凡之人只能看到这样的影子,正如洞穴中囚徒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洞穴外面的真实的“理性世界”。然而,我们今天再来读这个寓方故事,其意义不再在于它的“认识论”了。而是在于故事的后半部分。也就是那个第一个挣脱锁链走出洞穴看清外面真实世界,发现自己长久所看到的以为真实的一切才是虚幻后发生的一切。按说,洞内是黑暗,光明就在不远的洞外。人类当是走出黑暗向往光明。然而这些“洞穴人”在知道光明就是眼前时,却选择了宁愿继续留在黑暗之中。为什么?对于那个走出洞穴亲自感受到光明的人来说,他的眼睛因为长期处于黑暗,无法一下子适应光明。那光明非但不能照亮它,反而让他眼晴产生无法忍受的痛苦。所以他退回洞穴。而那些还没走出过洞穴的人虽然听说了洞外的光明,但却不相信他。因为相信他,也就等于承认他们把墙上的影子当作真实的愚蠢。谁愿意承认自己愚蠢呢?不仅如此,就算他们相信,也去洞外寻找光明,不是也得承受很多痛苦的么?所以他们最终不是向往光明,而是害怕光明。04
亚里士多德
这便是对理想、对真理,对真善美的不懈、不惧的乐观坚韧的追求。也许会出现错误,更会受到打击,但这种信念与愿望不可放弃。05
好书推荐
《南渡北归》:文化不灭,国就不亡!
10位日本顶尖教授联合撰写的中国史,引爆中国顶级政商圈
警钟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简史》《人类简史》让你三观重塑!
仰天长叹,说不尽的“民国清流”...
今天为什么要读胡适?丨《胡适经典文集》(7册)
全球销量前10,美国崛起史权威之作。 | 《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