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下南洋三毛钱看

时间:2024-01-04 05:54:24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http://group.mtime.com/13930/discussion/495856/生于七十年代—记忆中的经典(那些曾影响过我们的难忘旋律)加入收藏 已经被2位会员收藏2009-5-5 1:54:13生于70年代,是经历现实与梦想冲击的一代,也是充满惊喜与意外的年代,岁月匆匆流逝,唯有这些曾经的西洋经典能在不经意之间,唤起曾经的记忆与感动 因为经典 所以传奇 因为传奇 所以值得回味。无庸置疑,70,80年代的西洋舞曲电子乐是最令人所怀念的,各种曲风交织成百花齐放的黄金盛世,他曾带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过无尽的欢乐和感动,清新动感的曲风,外加活泼俏皮的歌词,都是轻易可以朗朗上口的流行舞曲。几乎每一曲都是旋律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精品。曾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伴随我们这代人一同走过青涩年华。80年代是我的音乐初恋,你们呢?........曾经有首歌叫做“情人总是老的好”,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很多经典,诸如音乐、绘画、书籍都是老的好!因为这些老的东西具备相同的一点,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洗练,好的更好,不行的则被时间毫不留情的淘汰了。有时听到一首老歌,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一段往事仿若昨日再现。经典的老歌往往契合了生活中的哲理,和人们的心绪共鸣,所以能够深深钳入人心.伴随我们的生活乃至人生.。1980年代,对于内陆、香港、台湾,恐怕都要算是具有极不寻常意义的一个时代,当时,80后还小,90后还没有出生,那是disco风靡全球的时代,在我的印象当中,那个年代有很多西洋流行歌曲都是带有强烈节奏感的disco形式的音乐,奇妙的电子混音,优美动感的旋律,令无数青少年为之心潮澎湃,并痴迷不已,给一代人所留下的深刻印记,至今难忘。70年代出生的城市青少年,没几个不知道当年风靡全国的“红唇族”“小虎队”“红孩儿”这些80年代末期的青春组合的。上个世纪的1989年,突然有那么一天,中央电视台在短短的一个夏天里内连续播出了《潮----来自台湾的歌声》这个电视系列片,当三个帅气的男孩出现在全国电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面前的时候,所带来的震撼和冲击是空间绝后的,在那一年我们疯狂的爱上了“小虎队”。对于现在这些整天听着周杰伦和Twins的80后甚至90后来说,他们也许很难理解70年代生人对小虎队的迷恋。在那个精神生活相当匮乏的时代,青春在每一颗年轻的心里冲撞奔突,潮水一般的情感无处宣泄。因此,当那三个可爱的大男孩唱起那些清亮高亢的歌时,我们的感受已经不仅仅是震撼。能不能叫你一声MY LOVE,青苹果乐园......当一首首耳熟能详的MTV歌曲的重现,当再次看到吴奇隆,苏友朋,陈志鹏当年稚气未脱的面孔,青春活力的舞蹈,仿佛回到了青少年时代的“追星”时光,没有演唱会,没有尖叫声,没有签售现场,当年的所谓的追星也就是买盒磁带,听听广播,传唱传唱;而当年的大人似乎都反对我们听流行歌曲,我们的听歌和追星大多也都是处于半地下状态,含蓄而美好。习惯了他们三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出现,所以一直不能完成对他们每一个人作为独立存在个体的认知。不管是一度如日中天的苏有朋、一直在奋力拼杀的吴奇隆还是长期销声匿迹的陈志朋,总是想到一个就马上联想到另外两个,脑海中出现的还是最亲切的那三个称呼:乖乖虎、霹雳虎、小帅虎,和那些曾经陪我走过青春的歌曲。1992年小虎队的解散,也曾令所有的歌迷感到无奈和不可接受,当时还听说甚至有女孩为此而自杀。现在重听他们的歌,一些久违的东西从打开的记忆闸门里出现,穿过近20年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越过已经被工作和生活的重压磨平的棱角。那些在细雨中飞扬的青春,那些在青藤下朦胧的爱情;那些发黄的书签,那些斑斓的发带;那些塞在课桌里的情书,那些刻在梧桐上的名字……如水一样漫上心头。《青苹果乐园》、《爱》、《蝴蝶飞呀》、《星星的约会》,这三个青涩的男孩陪伴着我们走过了多长的一段彷徨的少年时光?现在,我们的气概云天的豪情也许已经在城市的人来人往中消失怠尽,但记忆深处的小虎队嘹亮的歌声永远是最无邪的青春物语。忘不了毕业时,我们相牵的手、我们含泪的眼、我们齐声高唱的骊歌。歌声做证,我们也曾经有那么闪亮的光辉岁月;歌声做证,属于70年代人的那段白衣胜雪的青春。1990 红孩儿 亮出我的年轻护照60以及7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还记得上世纪的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一个音乐节目吗?——“《潮———来自台湾的歌声》”。作为一代人文化血液里最为难忘的港台因子,这些流行歌曲曾伴随我们度过了一段很快乐的校园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过无比珍贵的记忆。20年前的1989年的夏秋之间,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旋转舞台》栏目,突然以猝不及防之势,播出了一辑由台湾老牌歌手赵晓君制作兼主持的系列节目:《潮——来自台湾的歌声》。这个节目把黄莺莺的《雪在烧》、伊能静的《19岁的最后一天》、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蔡琴的《人生就是戏》、千百惠的《想你的时候》、曹松章的《走出孤独》,及姜育恒的《再回首》和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有我们最喜爱的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等等一大批港台流行音乐一并带给了我们,尤其是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成为中国内陆大小电视台点播率最高的一首歌曲,当年他们的MV可以数度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现在的歌星是不可能再有这个待遇了!自此开始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到国内,形成了自80年代初邓丽君以来的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谭咏麟、梅艳芳等一批港台歌星风靡一时,随后,在全国,一股卡拉OK 旋风也迅速刮起。当时与港台流行文化狂热相伴的,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它们的副产品,其中之一就是中小学生手里的明星不干胶贴纸。其实早在《潮》还没登陆大陆之前的1986-1989年之间,这种东西在校园里就已经很流行了。时隔二十多年,我依然还记得它的价格,32 开书本大小的一张,是三毛钱,略小一点的是两毛钱,通常贴在铅笔盒和书本上,更多是日记本里。70 后认识港台明星,未必是通过电影电视,而更多是靠不干胶贴纸这种载体,尽管那时的我们也许从没看过一部他们主演的影视作品,从没有看过他们的一场演唱会,为不干胶着迷一个明星,这是只有我们那个年代才能发生的事情。在70年代出生的一代孩子们记忆里,那些吟唱着年少情怀的歌曲总是那么朗朗上口,简单易学,这些音乐为80年代的我们带来的,是异常纯粹的美好。使我们的校园生活充满了乐趣。现在很少再有那么清新的校园歌曲,这应该是一种青春的缺失……如今耳边若再次响起这些熟悉的旋律,仿佛回到了青少年时代的“追星”时光,一些久违的东西从打开的记忆闸门里出现,没有演唱会,没有尖叫声,没有签售现场,当年的所谓的追星也就是买盒磁带,听听广播,传唱传唱;而当年的大人似乎都反对我们听流行歌曲,我们的听歌和追星大多也都是处于半地下状态,含蓄而美好。【 伊能静,1987年开始步入歌坛,早期是流行歌曲团体“飞鹰三人组”的成员,1992年后开始单飞,在短短的数年间迅速走红港台,东南亚以及大陆,是那个年代尽人皆知的青春偶像派女星,《潮——来自台湾的歌声》一曲“十九岁的最后一天”不知曾打动过多少少男少女的心。而时隔4年后,前往海外发展的的伊能静在新专辑中的《流浪的小孩》又一次让无数歌迷听到了她的心声,该曲1994年曾荣获中央电视台杰出亚洲华语MTV第二名。又一盏灯熄去了,马兆骏离世的消息在国内这一两年来也传得沸沸扬扬,似乎人们集体地又找到了一个伤感的缺口。可是相比在内陆已经举办过演唱会的罗大佑、李宗盛来说,大众对马兆骏的名字显然是陌生的。这个曾经喧嚣的音乐天才少年,最后以异常沉默方式熄灭。作为曾经创作《我要的不多》等多首脍炙人口流行音乐的资深创作人,1959年出生的马兆骏,19岁便签约唱片公司成为歌手和制作人,曾经为港台流行音乐早期代表人物刘文正和邓丽君创作,也曾推出过6张个人专辑。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间,他制作过许多名歌手的专辑,例如费翔、巫启贤、张信哲等歌手的专辑。这位音乐才子,后来却因父亲突然过世而顿失人生目标,开始以酗酒、吸大麻方式来宣泄郁闷情绪,而误入歧途。2007年2月23日晚间11点多,这位才子在超市因心脏病晕倒猝死。初次听到你的声音,也正是我偷偷摸摸学抽烟的年级,印象当中的胖胖的你有点羞涩的微笑着,像是一位言语不多却深深理解我们的老大哥,用你那略带沧桑的声音抚慰着我们单纯而脆弱的心灵。“有多少空白的心在静夜里跳动,有多少呐喊在胸腔里沉默,.........”。多少年了!走过多少地方,经历过多少人与事,一直陪伴我们的依旧是你如此亲切的声音。对90年代出生、饱受“老鼠爱大米”之类歌曲熏陶的同学而言,马兆骏恐怕是个闻所未闻的名字。即便对于80年代出生的朋友来说,我猜也只有少数对70,80年代港台音乐有相当了解的会知晓他的存在吧。但对于出生于70年代的我们,马兆骏是个多么值得记忆的名字啊!他是大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的一个怀念。当年他以音乐才华横空出世,留下了太多音乐和音乐故事。这些对于马兆骏本人来说,已经并不重要,因为“我要的不多”。大约在80年代末的时候,大陆引进了马兆骏的个人专辑《我要的不多》(母带应该是滚石发行的他个人精选集《我要的不多/心存感激》,收录了14首歌,而国内版本貌似删去了一两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盘盒带的封面和封底,封面上胖乎乎的马兆骏盘腿坐在那里,白衬衫,蓝牛仔裤,他单手撑头,微笑着,富有亲和力的形象;封底则是一幅小图,他和几位朋友站在车前,畅快谈笑。专辑里的好歌实在很多,《我要的不多》、《那年我们19岁》、《微风早晨》、《心存感激》、《上海公园》、《会有那么一天》......我想每一个认真听过这张专辑的朋友一定还记得。马兆骏作品主要是反映小人物在社会重压下的喘息和心声,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动人的旋律与平实的共鸣。马兆骏不属于俊美的偶像派歌手,这是我们记不住他的第一个原因。而在幕后的时间远远多过幕前的时间,这是他作为一位勤奋的创作人而非一位活跃的歌手、所必然被世俗之恋忽视的更主要原因。他创作过歌曲的数量超过四百五十首,但对于K房点唱的乐迷而言,这四百五十首中比较熟悉的也许只有十分之一,剩下的十分之九则轻而易举的还给流行音乐史档案了,由他自己唱红的作品,更恐怕只有百分之一。一位音乐人一生创作过四百五十首作品,但人们只明智的精挑细选了四到五首,看来,我们要的真的不多。现在想想,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经过理想主义的青春岁月之后,有多少人在为生存拼争,多少人又不想落后时代半步?!再过一个十年,曾经听马兆骏的那批人也都要四十、五十开外了。大家若能再坐到一起,大概什么人都有吧。富翁、社会达人、落魄文人、识时务与不识时务者……一群人老珠黄的家伙。正如马兆骏在歌中唱道的:“人尽其责,问心无愧。”至于当今歌坛的无聊,乃是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必定代价,也是向物质世界屈尊的必定步伐。马兆骏他们一代的时代早就过了,除非你能回头一枪,不过,可能吗??这世界就给你这么多了,不管你要的多不多。老马,让我对你再说一次“一路走好!”央视——1989——《潮——来自台湾的歌声》专题片(完整版)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的国内流行风潮,港台影视,流行歌曲,日剧,欧美影片,西洋音乐disco,等等......这些昔日的经典,曾经给那个年代的我们带来过无尽的欢乐和感动。这其中还有一类流行也是我们最为难忘的,那就是曾风靡过大江南北的新加坡电视剧。还记得这些熟悉的画面吗?还记得曾经哼唱过的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歌吗??中学时代的我们,除了最爱的港台电视剧外,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新加坡的电视剧了。60,以及70年代出生的城市青少年,经历过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流行,相信都会对新加坡电视剧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雾锁南洋》。《调色板》、《人在旅途》、《出人头地》《豪门内外》《天涯同命鸟》《亲心唤我心》等等......整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在国内曾经形成了新剧的收视热潮,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新加坡的电视剧,剧本清新,编剧出色,多以青年人作为主角,主要是描写的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即使剧情涉及历史故事,江湖仇杀,新剧也不像港剧那样类型化,过程和结局都出人意料。 带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新加坡演员应该是让人羡慕的一群演员,他们的生命力都很强,80年代入行的,至今很多诸如李南星、李铭顺、陈丽贞、郑惠玉、陈天文、等等至今还依然能演上男女主角。新加坡剧不仅好看,主题曲很多都非常好听,早期很多的剧集也都是请港台一些巨星来演唱, 如徐小凤 童安格 苏芮 这些内涵深刻的歌曲,至今仍然百听不厌。如今的新加坡电视剧,以及其他国家(比如韩剧)可能跟央视引进的类型有关系,全部是家长里短的片子,显然已经不再是我最爱看的电视类型了,比起那些以煽情为主的电视剧而言(如果想流泪,就请看韩剧吧),我更愿意看这些曾经的更有深刻内涵的电视剧。毕竟,他还是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经典永远是经典,无论是存在心里还是记忆里的, 很难说清楚是因为这些剧集而怀念过往,还是因为过往而怀念这些剧集, 可能我们对这些经典的追忆更多的包涵了我们对过去的缅怀吧!80年代,一个纯真的年代、一个火热的年代、一个各种流行文化互融的完美时期,精品层出不穷的时代。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动人心魄的影视作品,非常酷的音乐旋律,还有无处不在的动感十足、激情澎湃的Disco舞步,我经常和我的朋友说如果有可能,我愿意用我剩余的生命,换取一次再在那个时代重生的机会……标签:怀旧(815)70年代(424)80年代(461)经典记忆(146)DISCO(393)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