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为了给因新冠疫情困在家中的英国人们一些轻松的调剂,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但丁,而是关于遥远东方的一位诗人——杜甫。
(甘道夫表演者用英腔朗诵杜甫诗歌)
BBC在片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也正是因为杜甫经历无数的战乱、苦难之后,才使得他成了一名伟大的诗人,甚至没有安禄山,就没有杜甫...
这段时间,他写出了最为人熟知的一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10,000 in gold.
最后杜甫得幸与家人团聚,并与759年冬天,举家南下,逃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著名的“草堂”,《春夜喜雨》就写于此,此处也从此成为了历代文人的朝圣之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The good rain knows its season when spring arrives.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Dawn sees this place now red and wet, the flowers in Chengdu are heavy with rain.
3、55岁重新颠沛流离
762年春,在战火未熄的情况下,新皇帝去世。又一次战乱,大军压境,杜甫又上路了,现在的他身体已经大不如前,穷困潦倒的难民生活已经让他吃尽了苦头。此时他来到了长沙。
“ 长沙对杜甫来说是一个避风港,就像二战时沦陷后的卡萨布兰卡。”
在长沙,杜甫获得了短暂的安定,尽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他也迎来了自己“创造力最惊人”的时期。不过,因为长沙城内的一场动乱,杜甫再次被迫逃难,
战乱加持,失去依靠,疾病缠身,极度穷困,在这种种逆境的摧残折磨中,他也迎来了自己“创造力最惊人”的时期。他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767年,在夔州作出了一首震撼古今七言律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到底有多厉害?
我国明朝时期的学术巨匠胡应麟曾评价过杜甫的这首七言律诗,他这样评价道: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篇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至今仍无人创作的诗歌能与之比拟,被誉为“七律之冠”。
长期以来,他患有哮喘和糖尿病,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最后一首诗是在770年的冬天写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最终,他病逝于从潭州开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03.自从诗歌诞生以来,再没有人像他这样
杜甫死后他的儿子们本想带他回洛阳附近的宗族墓地,但由于战乱,只能就近安顿下来,为他守墓。但他们把他的诗卷留了下来,并在他去世后的十年内,出版了一本他的诗歌选集,并在出版后大获好评。
一位评论家写道:'自从诗歌诞生以来,再没有人像他这样的人了。'
BBC评论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称他为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反而是在轻描淡写杜甫的重要性,因为在表述里,就已经限制了他的地位,他仅仅是一个“诗人”的形象。
反观在西方文化中,恰恰没有一个可以与之可以比拟的人物。他的诗词,不仅仅只是在表达感情上的抒发,更是代表着整个文明的道德感性。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做《杜甫》,在这篇《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评价杜甫: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化上的评价。
1961年,当年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召开了一个主席团会。在会上确定次年,也就是1962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我们的杜甫。
由此可见,从宋代一直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认可杜甫的意义,绝不是仅仅限于文学史。他确实是一个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意义是属于整个中华文化。
时至今日,我们校园里的孩子们,都还在传唱着杜甫的诗歌。
诗中表达的与老乐师的相会、残破的京城春景、舞者公孙夫人、他的妻子独自站在月光下的窗前、对国家的担忧.....依然历历在目
04.给孩子的启示
实际上,这部不到一个小时的纪录片,不管是剖析杜甫的一生经历,还是他的文学造诣上,都没有太过深入的理解,能够提供给我们中国观众的深度和新知非常有限。
但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从不要同文化的人的角度,去重新看这位被我们架在神坛上的诗人。
他曾在年幼时接触了儒家学说,有了报国之志;
因在年幼时因为看了一场惊艳的表演,激发了自己的创作之魂;
他遭遇坎坷,却依旧对生活怀着极大的热情去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
是他的故事,塑造了他的诗,才让他成为了一个与与但丁、莎士比亚同等重要的,对世界文学历史有重要贡献的人。
BBC的这部纪录片,算是第一次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去看杜甫,因此在一些事件描述和理解与我们熟知的会有偏差,但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或许也能获得一些新的启示。